美国航空业为何不惧恶名?他大把撒钱

人民日报 2017-04-30 17:25+-

  最近,因为暴力驱逐乘客而名声扫地的美国联合航空公司,又给自己找了个麻烦:英国乘客托运的一只网红兔子死在了美联航的货舱里。

  很难想象,在刚刚发生过重大负面事件的情况下,这家企业还能如此漫不经心。

  其实,这些在公众看来影响颇坏的“事故”,对美联航来说几乎习以为常。从托运宠物致病、摔坏乘客吉他,到头等舱乘客被迫让座,甚至如今的暴力驱逐乘客……美联航在顾客投诉声中一路走来,却没有因此发生任何改变,并且盈利状况居然还不错。

  何以如此?因为消费者的选择十分有限。

  近十多年来,伴随着数次企业并购,美国的干线航空公司只剩下美联航、美国航空、达美航空和西南航空四家,它们几乎占据了美国超过80%的国内航线。而当查看四家企业的股权构成,会发现股东也高度重合。美国航空业早已形成了事实垄断。

  这也是“股神”巴菲特大笔购进美国航空股票的原因——在不充分竞争的情况下,行业盈利将十分可观。

  于是,即便美联航因负面事件股价大跌,其他三家公司的股价却在应声上涨。航空业的投资人,就这样轻易地对冲掉了潜在的盈利风险。

  缺乏有效竞争的美国航空业,随之失去了改善服务的动力,甚至形成行业默契,包括大幅提高票价,增加收费项目,减小座位空间,以及更加严重的机票超售和更加繁琐的投诉解决机制等等。

  在一般的市场经济框架下,上述做法无可厚非。收费项目、机票超售属行业惯例,事实上也有利于运输资源的充分利用。但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即在充分市场竞争下,企业会用合适的手段来赢得消费者,而不是以牺牲消费者利益为代价来获得利润。

  然而眼下的美国航空业,却造就了一项“奇观”,以远低于国际标准的服务水平,创造了全球最赚钱的航空市场,其利润超过欧洲、亚洲、中东、拉美和非洲地区航空公司净利润的总和。

  在这些航空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诉求下,没有任何对冲工具的乘客,自然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

  这样的“先进经验”已经走出国门。上个月,美国和墨西哥两国的航空公司达成一项默契,那就是彼此间的跨国航班将不再提供免费托运行李。墨西哥航空公司表示,这是顺应国际趋势,进而更好地应对竞争。实际上,不久前它刚刚被美国达美航空收购。

  这种趋势显然令人担忧,用《纽约客》杂志的话说:“昨日的愤怒很快便成了今天的行业标准。得体的行为已经成了一种‘额外津贴’。”

  与此同时,作为监管者的美国政府,显然没有尽到责任。在历次航空企业并购案中,无论法律界还是民间,都不乏对垄断的担忧,然而在航空公司和游说团体的不断运作下,政府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开了绿灯,最终造就了眼下的垄断局面。而这样的故事,不仅发生在航空领域,细细追寻,恐怕能够发现其遍布于美国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

  企业利益、民众权益和政府责任三者之间,理应有一个平衡点。美联航的故事告诉我们,当企业利益凌驾于公众权益之上时,将带来多么大的恶果。

  • 最新评论
  • muyoupo

    大家都不说话,任由航空公司和国会议员们联手打造垄断行业,欺行霸市,鱼肉百姓。

    屏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