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夺金 这块金牌救了中共和民心
里约奥运曲终人散,中国女排凯旋返北京,上千粉丝机场热迎。奥运闭幕前由"海归"郎平率领的中国女排,从劣势中不断逆袭,击败地主巴西队晋级冠亚军之争,最终勇夺睽违12年的金牌,为中国在奥运夺金屡屡受挫注入最有力的"兴奋剂"。中国女排再登霸主地位,一扫中国在里约奥运的阴霾,振奋全中国人心,以致大陆社交媒体、门户网站被潮水般的跟帖灌爆,"这块金牌重于泰山","飞泪""赞颂""亿万国人点赞",都难表达女排夺金带来的意外喜悦和作用。
中国参与奥运正面临转型期。本届奥运,中国奖牌榜排名仍高居第三,但金牌数被人口数仅不到中国20分之一的英国超越,中国金牌仅26块(赛前预测29至36块),游泳、体操、举重等领域大滑波,金牌数比英国的27面少,远远落后美国的46面。中国向来视"夺金"为最高目标,银牌、铜牌相对不重要,所以里约奥运成中国20多年来最大挫折。幸好迟来的女排夺金,中国最后四天金牌连连进帐,像倒吃甘蔗,鼓舞了中国全民信心。
女排奥运夺金"举国震动"。不但国务院、各省市政府、全国妇联等赛后都发贺电祝贺,有人形容像80年代中国女排出国征战,中国人坐在黑白电视机前关心赛事的热潮重现。那时中国还穷,不是体育强国,女排却五连冠,为中国人扬眉吐气。传承30年后,风云再起,从不被看好,逆势力争上游,终至登顶夺金,既唤醒中国人古老的女排情怀,填补对金牌的渴望,激励人心的效果更震撼加倍;对中国"三大球"发展的启发,尤其挽回中共"举国体制"的面子和信心,保住一些人乌纱帽,都有重大意义。这块金牌份量显得更重、更多方面。
体育是国力、国民身体素质的衡量指标,奥运被形容为"和平时期最接近战争形式的集体对抗",尤其篮球、排球、足球展现团队力量和竞技水准,更能代表国家运动实力强弱。中国的"举国体制",也就是"官办体育""行政领导专业",倾国家资源挹注培养运动员夺金,即使个人项目大放异采,对三大球却始终力有未逮,男篮、男足都成中国短板,成集体的心理创伤,女排却一枝独秀,更显它的珍贵价值。
奥运落幕,检讨中国体育体制也被热议。除了举国体制是否已走到尽头,应如何改革体制,让中国体育运动朝全民化、自由化、市场化、校园化演进,有些现象也启人深思。
一,国民和体育外交,不能只用金牌衡量。本届奥运包括澳、法等国选手或少数外媒出现"辱华"或不屑中国的言行;奥运闭幕典礼两分多钟奥运精采集锦视频更刻意让中国"消失",再度让中国人非议。这不是中国女排刚淘汰巴西,"得罪"地主国引起反弹和冷遇可完全解释的。禁药疑云、举国体制、国家形象等,让部分外国选手无法真诚和中国队水乳交融。这种国际氛围和无形隔阂,是当局今后需改善的"国家形象工程";如缺少友谊,再多金牌也枉然。
二、2020年奥运轮由东京主办,中、日世仇各方面竞争加剧,胜败对中国意义更大。中国已派90后和千禧世代运动员赴里约参加奥运,培养经验,为备战东京夺金作准备。但中日东亚霸主之争不能只见树不见林,各类项目均衡发展,举国体制如何克服金牌下滑趋势,四年后将验收成果,也成习近平当局施政的挑战。
三、中国金牌路受挫,有评论认为和习近平反腐有关,体育总局多名贪官落马,导致积极性下降,金牌减少。更有人认为,走向成熟的社会,民众富裕、价值多元,金牌意义不必再看得那么重,这种思想解放也非全无道理。
女排奋战不懈、拼搏向前,满足全民爱国心,弥补民众不满,但许多评论上纲上线到"女排就是民族精神",是否需冠上这顶沉重大帽子,有待商榷。运动和人生一样,有胜有败,奥运精神是参与、友谊与和平、公平竞争,不能赢了就是英雄,输了就变狗熊,胜败乃兵家常事,中国参与奥运也需要平常心。女排夺金重振14亿中国人信心,但也提醒中国,距有坚实基础的体育强国还有长路要走,应学女排精神一样,奋勇拼搏,再登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