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报告混乱 批评者称其为密室政治

美国之音 2013-11-21 09:28+-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影响在过去的几日之内持续发酵。正如外界所期待的一样,这次三中全会所提出的改革内容,激起了中国民众对于改革的强烈憧憬。这一份报告,也被认为带有了习近平作为一个“红二代”强烈的个人理想主义色彩。但是正如任何事情都难得十全十美一样,习充沛的感性认知在贯穿到这种理性的政府报告中,就难免会出现一些逻辑上的不通和语句上的歧义。这份报告同样也没有获得一些一直对中共持负面意见的人士的支持。

  科技体制隶属市场改革 《决定》内容存混乱

  媒体指出,《决定》起草由总书记牵头,两大常委直接参与,足见这份改革方案的分量(或者说在习心里及意识上的分量),从改革方案中人们也可以看到处处透出习近平浓烈的个人意愿。这份出自习手的三中全会全面改革方案,无论从问世形式上还是具体内容上,已经被涂抹上厚厚的习近平色彩,展示了“根红苗正”的习近平的中兴红色江山雄心壮志。

  但是要将这种“壮志雄心”的感性认知融入刻板的政府报告中显然难度很大,这也能够说明为什么在这份报告中存在着很多逻辑结构不清晰、文字表述有歧义的地方。例如《决定》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内容放入了“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内容中去,虽然能够理解“科技体制改革”中的知识产权、中小企业创新活力等内容与市场化改革有关,但是最后又很突兀地提到了“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就显得有些逻辑不通了。

 

  此外最受外界猜测的就是把新成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放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下,使得舆论对这个争议多多的国安委具体职能产生了很多本不必要的揣测和解读。因此外界猜测认为,此种表述方法,就好像一篇尚在修改中的社论,虽然大的结构和说法没有问题,但在一些细节上,会给人一种逻辑结构安排上不太清晰、有点混乱的感觉。当然,这可能是因为成稿时间短,从4月20日中共发出《征求意见的通知》起,到11月9日会议召开总共不到7个月的时间。

  批评者称其仍为“密室政治”

  除了行文上的逻辑有问题和存在歧义,这次三中全会的《决定》在很多一直对中共持反对意见的人士看来,仍然存在改革力度不够大的问题。正如《金融时报》近日刊文称,倘若中国人喜欢“一叶知秋”的说法,那么从这届会议的召开与它的公告与决议,它透露出的信号不容乐观。“它在表面上有微小变革,它在思维方式上却是一贯的保守、甚至更为倒退。从它秘密开会地点到舆论的高度封闭,你可以看出排斥任何社会参与的可能性。似乎改革与否、中国的未来方向,只是他们来决定,再赐予给社会的。在中国崛起的幻象下,当权者完全忘记了改革从来是自下而上的,即使以他们最喜欢类比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比,改革真正的动力是来自于小岗村的签下‘生死状’的农民,而不是政治局的冗长会议。他们甚至忘记了邓小平改革的逻辑,它遵从的是试验精神,而不是什么‘顶层设计’。”

  当然,也需要看到,对于这份长达2万多字、涵盖16个方面的长篇大论,中国社会舆论并不认为其枯燥,反而第一时间释放出的声音是(认为)“这的确是在改革”,舆情几乎全盘逆转此前三中全会公报发布后的社会相对负面感受。正如这次会议的名字一样,这轮改革的内容涵盖了普罗大众关心的各个议题。整个《决定》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围绕这个问题不仅仅是针对改革实践中的一些重大的、突出的、关键的,要去破解的难题,也是针对百姓所期盼、所希望解决的问题。依照大众的迫切心态,《决定》告诉了普罗大众所希望解决问题的全部对策。甚至有媒体形容,“三中全会《决定》发布后,你将会变化的人生”。

  在这次三中会议的《决定》里,民众对于政策有了直观感受。这主要是因为这份文件对百姓所期盼、所希望解决的问题,告诉了普罗大众全部对策,甚至贴近每一个人的生活,比如说《决定》可能让读大学的机会增多、在城市落户更难、多处住房缴纳房产税……再如像“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废止劳动教养制度”等政策都在这份报告里面有了对应的表达。《决定》涵盖了民生、经济、法治等领域,提出的19项实打实的改革贯穿一个人的一生。可以说,这个《决定》对普通人的生活影响非常之大。

  需要承认,这份《决定》存在的诸如前文所说逻辑有问题、文章有歧义的部分;也要承认在一些方面,改革的步伐并没有民众所想象的那么大,但更需要看到这份《决定》背后的改革决心,以及在文风方面一改之前沉闷、腐朽的话语,少一些技术性的条条框框,多一些直白、通俗、“让人看得懂”的语句,更为客观、理智的来观察这次习主导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