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曝光:中国歼8在南海对抗美F14
最新一期台湾《亚太防务》杂志刊登了一篇“解密”中美军队在南海对峙的文章,“详细讲述”了中美战舰、军机所发生的多场摩擦的细节,报道所渲染场景的详实程度和激烈程度令人咋舌。不过,中国军事专家11月30日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质疑这些“史料”的真实性。他们认为,两国官方从未公开过的事件,却有着那么丰富的细节被媒体掌握,这让报道的可信度大打折扣,而且之前境外媒体关于南海地区战机对峙事件的报道,很多都被证明是无中生有。
中国空军歼-8I战斗机
测试无人艇引发空中对峙
11月11日上午10时许,一架美军EP-3电子侦察机向这艘美国海测船发出警告称,从截获的解放军海军电文中发现解放军总参谋部明确下令,不准让美军对即将测试的无人艇进行情报搜集,所以建议美海测船尽快避开。报道称,“世昌”号以20节航速对着美军海测船冲过去,双方交错而过时的距离不到50英尺(不到20米)。而解放军军舰高速通过的航线,正是美军蛙人作业海域,结果造成一人失踪。
报道称,美军第七舰队司令部在当天下午16时许展开大规模搜救,试图搜寻失踪人员。当晚20时许,美军一艘油弹补给舰及一艘海测船进入东沙附近水域,参与搜寻失踪人员,同时空中除了有EP-3电子侦察机与P-3C反潜巡逻机外,还有两架来自冲绳美军基地的F/A- 18“大黄蜂”战斗机进行掩护。
次日清晨,解放军两架歼-7战斗机连续3次以超低空高速通过仍滞留在东沙水域的美军油弹补给舰上空,每次都是距离该舰吊车不到10英尺(3米左右)的地方高速通过。到了7时许,美军另一架EP-3电子侦察机在4架F/A-18战机的掩护下前来该海域继续执行任务。8时不到,一架经过改装的解放军运-8侦察机进入美军F/A-18战机的雷达搜索范围,但随即遭到电子压制,但解放军的反应也非常迅速,包括EP-3在内的多架美机也遭到定向高能量电子压制。
潜艇试航,美军紧盯72小时
《亚太防务》的文章还称,早在1985年中美还曾因为一次潜艇试航几乎擦枪走火。1985年12月1日上午10时30分,一艘解放军潜艇由海南岛榆林港出海。根据来自美军的消息,这艘潜艇是执行恶劣条件下的适航测试,情报还显示这艘潜艇将进行特种部队收放作业。由于美军对解放军执行水下渗透作战起了疑心,因此决心全程监控这艘潜艇的动静。
美军情报显示,解放军将092型核潜艇的第11号和第12号导弹发射管加以改装,使其可以执行人员“湿放”作业。所谓“湿放”,就是可以在潜艇的潜望镜深度进行潜航时停车,以“中空”状态开启发射管,让特种兵进行离艇作业。092型核潜艇一出海,两架美军P-3C就开始做规律地绕飞,距离潜艇保持5海里左右。在11时55分,一批歼-7战机来到这片空域,而且一来就是8架,还分为两个四机编队,每个编队都紧紧靠在美军的P-3C旁边,12时20 分,美机撤走。
而美军并没有放弃监视,12时43分左右,一架EP-3电子侦察机在两架F-14战斗机的掩护下,又出现在中国核潜艇上方6000英尺(2000米左右)的空域。这时解放军的8架歼-7飞机因油料短缺没有“迎接”美机,而是在附近空域绕飞一阵就返航了。
但中方也没认输,4架歼-8I战斗机又在下午13时15分出现在美军F-14战斗机飞行员的雷达探测距离内,而且接近的方式也非常“绅士”,是由侧方缓缓靠近。没多久,美军飞行员又发现一架解放军大型飞机出现在任务空域里,经过识别后发现是一架由运-8改装的电子侦察机。报道称,当时美军的EP-3收集中国核潜艇情报,而解放军的运-8侦察机则利用面对面的机会收集EP-3电子参数。
专家质疑事件真实性
对于,这次台媒“解密”中美军机对抗的报道,两名中国军事专家11月30日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都认为,这些说法的真实性非常值得怀疑。中国军事专家刘江平说,台媒“解密”的所谓中美侦察机在南海对峙的说法,中美双方官方从来没有解密过,对于这些内容的真实性要打上大大的问号。中美解密军事对抗的情况还要追溯到越南战争时期,当时美国从南越机场起飞的一些侦察机被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击落。
而在冷战之后,中美公开的战机对峙的唯一事件,就是2001年的南海撞机事件。刘江平认为,在南海局势微妙之际,台湾媒体炒作中美侦察机在南海对峙的做法很不妥当,这种并不高明的手段对南海问题的缓解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对民众和国际舆论产生误导。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军事专家称,2001年南海撞机后,被扣留的美国飞行员回国之后出了一本叫《紧急时刻》的书。书中列举了美军人员,如何用太平斧和热咖啡破坏战机的机密硬件,防止中国窃取美国军机机密技术的“壮举”。
不过,其中不少内容事后都被证明是杜撰和自我吹嘘。在1996年台海危机时,有台湾媒体渲染,台湾“经国”号战机曾与解放军的歼7、歼8战机在台海中线发生严重对峙,甚至机载的“天剑”2导弹都已经通电,基本处于马上发射的状态。这些说法事后也被发现是子虚乌有。可见,总有一些人利用军事机密无法被证实这一特点,在读者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力,为自己的某些诉求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