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自封年度最卖力人物 称自己不如张艺谋
万维读者网 2004-12-16 11:55+-
谈《功夫》
“谁跟星爷碰上了都算天灾人祸。相当于战争、水灾、地震等‘不可抗拒之因素’。”
谈阵容
“我们这部片子的明星都很用心卖力,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不是来打劫银行的。”
谈转型
“你们就当我是好不容易才看顺了眼的媳妇,心血来潮也没跟家里人商量就拉了一个双眼皮垫了一次鼻梁吧。”
谈张艺谋
“当然张艺谋的号召力也比我大,要承认这事实。这事你不能生气也不能嫉妒,只能奋起直追。”
冯小刚导演上周六来广州“悄悄”与观众见面,因为此行他没有采访任务。在来广州之前,他已从5日上海的新闻发布会开始,到北京、香港、深圳,连轴转宣传了一个多星期,之后还要去重庆,辛劳程度有目共睹,但当他坐在广州丽晶酒店的房间里读到本报《天下无贼》首日上映的票房报道时,不禁倦意全无。在这个临时供剧组休息的房间里,华谊发行的负责人不断接到来自各地的票房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有点像情报收发站,周围的人们欢呼雀跃。
这是一个早已约定的采访,继崔永元骂战、《天下无贼》探班、北京封杀等一系列报道后,冯导建立起对本报的高度信任,他一早就答应要在《天下无贼》上映后接受一次本报全面采访。那天他坐在酒店房间里认真地读着本报关于电影两个版本的观众调查报道,还向记者发问:香港观众会在哪些地方发笑呢?
票房,观众。这是冯导心里分量最重的两个词。在大家恋恋不舍地认为下部片《夜宴》将告别冯氏风格时,他给了我们一个令人惊喜的答案:他还要接着拍冯氏喜剧,很可能就是下一个计划。两手都要硬。有了这句话,喜爱冯氏喜剧的观众可以松口气,不怕每年圣诞贺岁档寂寞无去处。
当然,任何一个优秀的导演绝不能仅止于他轻车熟路的那一套,改变使人进步。如果说《天下无贼》还只是冯小刚战战兢兢左顾右盼丢弃喜剧幽默元素的作品,那《夜宴》、《温故1942》毫无疑问将是他大胆舍弃大胆起用的另一风格作品。而且就像这部《天下无贼》一样,一直怀揣最广大人民欣赏习惯的他一定会拍得娱乐第一,思想第二。他以前不是说过“中国观众就缺娱乐不缺思想”吗?记者听到他的这个观点时就像他听到票房捷报,感受相同,如同吃了定心丸。套用他的话说就是——中国电影不缺艺术,就缺票房。
票房大收
影片对了观众的胃口
记者(以下简称“记”):这般辛苦地宣传,看到首个周末票房告捷,超过《手机》,是否觉得吃了定心丸?
冯小刚(以下简称“冯”):原来我们设想如果上映首周末如果能收一千八到两千万票房就有可能超过《手机》,没想到首个周末就达到了将近三千万票房,而且口碑不错,按这个势头下去,应该可以达到一个令我们惊喜的票房数字。这一年的努力对观众和老板们的投资算是有一个交待了。
记: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北方部分媒体的封杀并未造成太多影响,是否出乎你意料?
冯:这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毕竟投了2000多万宣传费,在央视投的硬广告看来起了作用,也因为沟通,已经解除了有关方面对《无贼》社会效果的忧虑,北京市已经在上映前就在宣传上亮了绿灯。
记:《手机》是慢热的,这部片开篇大收的原因是否是明星阵容?
冯:主要还是片子对了观众的胃口。大明星云集,一上映就折戟沉沙的片子也不在少数,应该是我们全体演职人员和营销人员处心积虑密切“勾结”的成果。电影的创作是一个整体,编导演摄录美加剪接作曲,这中间有两成掉链子后果就不堪设想。我们这部片子的明星都很用心卖力,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不是来打劫银行的。现在有些明星只收钱不卖力,我们行内称这种明星叫打劫银行。
记:之前发行方预计至少要收6000万,你认为呢?
冯:卖到8000万也是有可能的,但两周的档期不够,需要三周,而且要堵住盗版。
记:这次《天下无贼》与《功夫》的档期都是两周,也很优待了,你认为这与《十面埋伏》有何不同吗?
冯:《十》是一个月的档期,别人的片子都躲开了,当然张艺谋的号召力也比我大,要承认这事实。打个比方,如果一个演员同时接到了我和张艺谋的邀请,他们还是会优先选择张的片子,我也理解,这事你不能生气也不能嫉妒,只能奋起直追,提高自身影片的吸引力。我想,对《无贼》和《功夫》两部片政府还是有保护的,毕竟都算国产片,真把几部美国大片也放进这个档期跟随你一起捣乱,也是几败俱伤。
《功夫》逼近
恨不得一天有34小时
记:现在是否有种趁两周赶紧冲到票房高峰的想法,因为《功夫》马上就要逼近了?
冯:这一年中我最希望这两周过得慢些。恨不得每天都像慢镜头,一天能有三十四个小时。星爷的目标是全世界,我可是矛头直指中国人民。去年正好相反,是《无间道》在前,我们在后,一般说后面这个有优势,它要跨圣诞和元旦两个消费热点,节前的几天机关企业为了收买属下的人心,团体票就能卖出去两千万。我们这次没赶上这两个消费点,但开市到现在这种程度也很万幸,至少不会输《功夫》输得太惨。说实话,吴宇森、李安、华人导演全算上,谁跟星爷碰上了都算天灾人祸。相当于战争、水灾、地震等“不可抗拒之因素。”
记:你这么在乎票房,如果失利对你会有什么影响?
冯(开玩笑):哭呗。买两斤白糖,沏得浓浓的喝了自杀。这是一次有点冒险的实验,如果观众接受现在这个风格的话,我想再拍两部,可以喜剧和这个略带优伤的风格两条腿走路。这次没有在幽默上着力,观众为何还笑,一方面可能是还保留了过去影片的游戏感,另一方面也可能观众看我的电影有一种想笑的惯性,尤其是看见葛优和傅彪、范伟。
记:有观众认为两位主演都不逗笑,百分之八十逗笑部分还是葛优,所以得出结论说你离不开葛优?
冯:这部影片不是喜剧,如果我和葛优真要撒开了玩一把喜剧,那还真能跟星驰打一擂台了。
记:没心理准备的观众这次看片后就有些失望,你以后打算抛弃这部分观众吗?
冯:只有可能是他们抛弃我,我是断然不敢抛弃他们的。这次他们可能觉得不那么逗,但也不至于觉得遭了我的暗算,相信能理解我也是煞费苦心想变着花样讨他们的欢心。我个人的追求真的没有那么重要,你们就当我是好不容易才看顺了眼的媳妇,心血来潮也没跟家里人商量就拉了一个双眼皮垫了一次鼻梁吧。
记:以小说的内涵完全可以拍出一部很艺术很深刻的文艺片,你最后拍成这样是为了观众着想吗?
冯:葛优也跟我谈过,能否按文艺片来拍,我在写剧本的过程中发现,它是一个无中生有的故事,它是经不住推敲的,如果往那个方向去,你会发现它处处站不住脚。只能按娱乐片情节剧的路子走。(充满游戏感?)对,你要问我还保留了多少冯氏电影的东西,我说三成。指的并不是语言上的幽默,是指游戏感。过去我的片子主要有两个法宝:一是语言上的幽默,二是游戏感。在这部片里保留了游戏感。我在香港与陈可辛聊天时,他们认为这片我的功劳比较大,以前大陆创作力量好,条件好,但明星少,这两者很难结合,他们一直担心刘德华这么强势的香港演员演一个大陆戏会很别扭,但看完片后发现这种担心多余了。因此他们也会大胆拍大陆题材用香港明星的戏,我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样,老板对以后香港导演拍内地题材也敢投入资金大一些,因为可以用他们的明星了。
记:刘若英和王宝强的气质容易让人信以为真有点削弱了游戏感,这是你刻意的吗?
冯:是这样。越貌似真实游戏感越强,就像《甲方乙方》,他们干那么扯淡的事,但他们在一起那么认真地开会总结,这种认真更加重了游戏感。
记:降魔杵在小说中的结局是什么?
冯:小说里根本没有。
记:是这样,那相对原小说,除了加怀孕这个重要线索还有其他改动吗?
冯:没有拜佛这些事,刘德华的死也是虚着写的。没有葛优这人物。(是因葛优推荐了剧本所以你要加他进来吗?)我觉得他俩想弃恶扬善时必须要给他们阻力,而且要大,他们对面要有个强有力的对手,否则做好事也太轻松了,故事也太平淡了。
主角之死
这是技术上的一个掂量
记:有观众认为刘德华虽然是贼,也不一定要死嘛,可以坐牢啊,你是怎么考虑的?
冯:这是技术上的一个掂量,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他死和不死两种结局。从效果上看,用不了一分钟的思量,你就可以得出结论,他死比不死有看头。不过我还是让他的孩子替他转世了。我本来挺怀疑天下无贼,但正因为天下有贼我才去拍这么个电影,否则没必要拍了。当一个坏人幡然悔悟想做一件好事的时候,说句实话,他又得到一个好结局也太说教了,必须要让他付出生命的代价。也省得没完没了地拍续集。当然,投资人还会想方设法拍前传也备不住。
记:有没有第三种结局呢?
冯:有。比如说谁也没发现傻根原来是一个最大的贼,这农民完全不是我们想的那样,那就完全解构了,从创作的角度来说这是最大的颠覆,也是最意外的结局。但不管从市场的角度还是我个人的感情上说,都不能接受,当然审查也不能通过。除非是想讨外国评委的欢心,对我来说那太做作了。
记:有评论说影片最后20分钟所有线索集中在一起,漏洞层出不穷。创作中是否有这样的感觉?
冯:因为过去的片是散点的,抽出来两场或添多两场也行,比如《手机》反映婚姻生活,多一场少一场不需要那么强的逻辑关系。在写这个剧本时特别困难的就是在逻辑上如何把故事说圆,警察动不动?动,没法往下写,不动,要警察没作用?动了还不能影响故事往下写,这个特别难。磨到后来不是在一种激情的状态下写,而是在一种技术状态下写,就是设定一个明确的结局然后往回编。比如哪批人是要在打劫后收掉,但又不能收掉葛优他们。其实里边有不少漏洞,但它有种情绪在里面贯穿着,还一种向善的力量往上去,所以监制陈国富一直跟我说,你不要担心。在这个故事上我几次打退堂鼓,他说你不要想这事,要这样想:观众在这件事上是宁可信其有的,只要进入状态就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了,他们不会挑这些毛病,但如果他们宁可信其无,你编得再圆都没用。
记:有人评论这是你的电影中最像电影的一部电影?
冯:我没法用嘴去扭转这种说法,但我认为它并不正确。姜文说过一句话,电影没有一个固定的拍法。当初他拍《阳光灿烂的日子》,他组里很多场记啊什么的跟他说,你这镜头不能这么分,他拍第一部电影时,开始时虚心请教,后来不听了。因为电影没有人规定一定得怎么拍。它只是一种多数的观影经验形成的欣赏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被打破啊。
记:你认同“这是冯氏电影中最好的一部”的评价吗?
冯:我不这么看。我觉得它是风格跳出了的冯小刚风格的一部电影,但《甲方乙方》、《手机》呀这些电影都是我喜欢的。
记:你说自己每次把创作态度和角色尽量放低,这次也是吧。
冯:是这样。所谓把主人公身份降低,不能机械地说他在社会处于一种什么社会地位,实际上是他的做人姿态放低,严守一也没把自己当做英雄或救世主形象凌驾于众生之上啊。《天下无贼》所有的人物都是社会底层的人。
记:那下次《夜宴》呢?
冯:所以我有些担心,那是写大人物贵族的,他们的精神世界与情感,我自己不想去写这个剧本。找别人写,然后我跳出来去看,我的任务就是怎么把这样一部戏拍得更好看(也会对编剧这个工作进行把握吧)。我只能谈自己的意见,那个剧本我上不了手。最近还在做推翻的一稿,它是改编莎士比亚的《王子复仇记》,但这种改编一定要离开点,过去那稿太近了。
记:这部片还有葛优、傅彪等冯氏元素在,下次完全丢弃时会不会心慌?
冯:这次我就是一个尝试,想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儿,现在来说还没看到,我就想看一眼我那个边界。
记:这片有粤语版,但大多数观众仍看国语版,你怎么看?
冯:我还是建议大家去看国语版,香港那个粤语版为了适应观众剪掉了十分钟,它加快了节奏,但有些精彩东西也被剪掉了。
记:这次折中的创作在你心中是否已算成功,你是否用票房来衡量自己转型成功?
冯:这部影片不是在用自己的强项轻车熟路地去做一个东西,因此它如果票房也不错的话,不仅是对影片好看是个鼓励,也是对我改变的一个鼓励。
记:这次有哪些转型经验可以带入下部?
冯:故事。很多人跟我说他们看这片的故事比以前过瘾点,也就是说观众一方面满足喜剧的快乐,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满足喜剧笑完就完了,他们还希望回味一下。实际上我觉得这片回味也不多。
记:年末了,你能对这一年工作总结一下吗?
冯:还是很大收获,没有虚度。我的创作还处于活跃期,在多种风格上全面出击。
记:假如媒体把你评为年度人物或权力人物,你会更喜欢哪个?
冯:应评我为年度最卖力人物。
“谁跟星爷碰上了都算天灾人祸。相当于战争、水灾、地震等‘不可抗拒之因素’。”
谈阵容
“我们这部片子的明星都很用心卖力,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不是来打劫银行的。”
谈转型
“你们就当我是好不容易才看顺了眼的媳妇,心血来潮也没跟家里人商量就拉了一个双眼皮垫了一次鼻梁吧。”
谈张艺谋
“当然张艺谋的号召力也比我大,要承认这事实。这事你不能生气也不能嫉妒,只能奋起直追。”
冯小刚导演上周六来广州“悄悄”与观众见面,因为此行他没有采访任务。在来广州之前,他已从5日上海的新闻发布会开始,到北京、香港、深圳,连轴转宣传了一个多星期,之后还要去重庆,辛劳程度有目共睹,但当他坐在广州丽晶酒店的房间里读到本报《天下无贼》首日上映的票房报道时,不禁倦意全无。在这个临时供剧组休息的房间里,华谊发行的负责人不断接到来自各地的票房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有点像情报收发站,周围的人们欢呼雀跃。
这是一个早已约定的采访,继崔永元骂战、《天下无贼》探班、北京封杀等一系列报道后,冯导建立起对本报的高度信任,他一早就答应要在《天下无贼》上映后接受一次本报全面采访。那天他坐在酒店房间里认真地读着本报关于电影两个版本的观众调查报道,还向记者发问:香港观众会在哪些地方发笑呢?
票房,观众。这是冯导心里分量最重的两个词。在大家恋恋不舍地认为下部片《夜宴》将告别冯氏风格时,他给了我们一个令人惊喜的答案:他还要接着拍冯氏喜剧,很可能就是下一个计划。两手都要硬。有了这句话,喜爱冯氏喜剧的观众可以松口气,不怕每年圣诞贺岁档寂寞无去处。
当然,任何一个优秀的导演绝不能仅止于他轻车熟路的那一套,改变使人进步。如果说《天下无贼》还只是冯小刚战战兢兢左顾右盼丢弃喜剧幽默元素的作品,那《夜宴》、《温故1942》毫无疑问将是他大胆舍弃大胆起用的另一风格作品。而且就像这部《天下无贼》一样,一直怀揣最广大人民欣赏习惯的他一定会拍得娱乐第一,思想第二。他以前不是说过“中国观众就缺娱乐不缺思想”吗?记者听到他的这个观点时就像他听到票房捷报,感受相同,如同吃了定心丸。套用他的话说就是——中国电影不缺艺术,就缺票房。
票房大收
影片对了观众的胃口
记者(以下简称“记”):这般辛苦地宣传,看到首个周末票房告捷,超过《手机》,是否觉得吃了定心丸?
冯小刚(以下简称“冯”):原来我们设想如果上映首周末如果能收一千八到两千万票房就有可能超过《手机》,没想到首个周末就达到了将近三千万票房,而且口碑不错,按这个势头下去,应该可以达到一个令我们惊喜的票房数字。这一年的努力对观众和老板们的投资算是有一个交待了。
记: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北方部分媒体的封杀并未造成太多影响,是否出乎你意料?
冯:这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毕竟投了2000多万宣传费,在央视投的硬广告看来起了作用,也因为沟通,已经解除了有关方面对《无贼》社会效果的忧虑,北京市已经在上映前就在宣传上亮了绿灯。
记:《手机》是慢热的,这部片开篇大收的原因是否是明星阵容?
冯:主要还是片子对了观众的胃口。大明星云集,一上映就折戟沉沙的片子也不在少数,应该是我们全体演职人员和营销人员处心积虑密切“勾结”的成果。电影的创作是一个整体,编导演摄录美加剪接作曲,这中间有两成掉链子后果就不堪设想。我们这部片子的明星都很用心卖力,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不是来打劫银行的。现在有些明星只收钱不卖力,我们行内称这种明星叫打劫银行。
记:之前发行方预计至少要收6000万,你认为呢?
冯:卖到8000万也是有可能的,但两周的档期不够,需要三周,而且要堵住盗版。
记:这次《天下无贼》与《功夫》的档期都是两周,也很优待了,你认为这与《十面埋伏》有何不同吗?
冯:《十》是一个月的档期,别人的片子都躲开了,当然张艺谋的号召力也比我大,要承认这事实。打个比方,如果一个演员同时接到了我和张艺谋的邀请,他们还是会优先选择张的片子,我也理解,这事你不能生气也不能嫉妒,只能奋起直追,提高自身影片的吸引力。我想,对《无贼》和《功夫》两部片政府还是有保护的,毕竟都算国产片,真把几部美国大片也放进这个档期跟随你一起捣乱,也是几败俱伤。
《功夫》逼近
恨不得一天有34小时
记:现在是否有种趁两周赶紧冲到票房高峰的想法,因为《功夫》马上就要逼近了?
冯:这一年中我最希望这两周过得慢些。恨不得每天都像慢镜头,一天能有三十四个小时。星爷的目标是全世界,我可是矛头直指中国人民。去年正好相反,是《无间道》在前,我们在后,一般说后面这个有优势,它要跨圣诞和元旦两个消费热点,节前的几天机关企业为了收买属下的人心,团体票就能卖出去两千万。我们这次没赶上这两个消费点,但开市到现在这种程度也很万幸,至少不会输《功夫》输得太惨。说实话,吴宇森、李安、华人导演全算上,谁跟星爷碰上了都算天灾人祸。相当于战争、水灾、地震等“不可抗拒之因素。”
记:你这么在乎票房,如果失利对你会有什么影响?
冯(开玩笑):哭呗。买两斤白糖,沏得浓浓的喝了自杀。这是一次有点冒险的实验,如果观众接受现在这个风格的话,我想再拍两部,可以喜剧和这个略带优伤的风格两条腿走路。这次没有在幽默上着力,观众为何还笑,一方面可能是还保留了过去影片的游戏感,另一方面也可能观众看我的电影有一种想笑的惯性,尤其是看见葛优和傅彪、范伟。
记:有观众认为两位主演都不逗笑,百分之八十逗笑部分还是葛优,所以得出结论说你离不开葛优?
冯:这部影片不是喜剧,如果我和葛优真要撒开了玩一把喜剧,那还真能跟星驰打一擂台了。
记:没心理准备的观众这次看片后就有些失望,你以后打算抛弃这部分观众吗?
冯:只有可能是他们抛弃我,我是断然不敢抛弃他们的。这次他们可能觉得不那么逗,但也不至于觉得遭了我的暗算,相信能理解我也是煞费苦心想变着花样讨他们的欢心。我个人的追求真的没有那么重要,你们就当我是好不容易才看顺了眼的媳妇,心血来潮也没跟家里人商量就拉了一个双眼皮垫了一次鼻梁吧。
记:以小说的内涵完全可以拍出一部很艺术很深刻的文艺片,你最后拍成这样是为了观众着想吗?
冯:葛优也跟我谈过,能否按文艺片来拍,我在写剧本的过程中发现,它是一个无中生有的故事,它是经不住推敲的,如果往那个方向去,你会发现它处处站不住脚。只能按娱乐片情节剧的路子走。(充满游戏感?)对,你要问我还保留了多少冯氏电影的东西,我说三成。指的并不是语言上的幽默,是指游戏感。过去我的片子主要有两个法宝:一是语言上的幽默,二是游戏感。在这部片里保留了游戏感。我在香港与陈可辛聊天时,他们认为这片我的功劳比较大,以前大陆创作力量好,条件好,但明星少,这两者很难结合,他们一直担心刘德华这么强势的香港演员演一个大陆戏会很别扭,但看完片后发现这种担心多余了。因此他们也会大胆拍大陆题材用香港明星的戏,我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样,老板对以后香港导演拍内地题材也敢投入资金大一些,因为可以用他们的明星了。
记:刘若英和王宝强的气质容易让人信以为真有点削弱了游戏感,这是你刻意的吗?
冯:是这样。越貌似真实游戏感越强,就像《甲方乙方》,他们干那么扯淡的事,但他们在一起那么认真地开会总结,这种认真更加重了游戏感。
记:降魔杵在小说中的结局是什么?
冯:小说里根本没有。
记:是这样,那相对原小说,除了加怀孕这个重要线索还有其他改动吗?
冯:没有拜佛这些事,刘德华的死也是虚着写的。没有葛优这人物。(是因葛优推荐了剧本所以你要加他进来吗?)我觉得他俩想弃恶扬善时必须要给他们阻力,而且要大,他们对面要有个强有力的对手,否则做好事也太轻松了,故事也太平淡了。
主角之死
这是技术上的一个掂量
记:有观众认为刘德华虽然是贼,也不一定要死嘛,可以坐牢啊,你是怎么考虑的?
冯:这是技术上的一个掂量,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他死和不死两种结局。从效果上看,用不了一分钟的思量,你就可以得出结论,他死比不死有看头。不过我还是让他的孩子替他转世了。我本来挺怀疑天下无贼,但正因为天下有贼我才去拍这么个电影,否则没必要拍了。当一个坏人幡然悔悟想做一件好事的时候,说句实话,他又得到一个好结局也太说教了,必须要让他付出生命的代价。也省得没完没了地拍续集。当然,投资人还会想方设法拍前传也备不住。
记:有没有第三种结局呢?
冯:有。比如说谁也没发现傻根原来是一个最大的贼,这农民完全不是我们想的那样,那就完全解构了,从创作的角度来说这是最大的颠覆,也是最意外的结局。但不管从市场的角度还是我个人的感情上说,都不能接受,当然审查也不能通过。除非是想讨外国评委的欢心,对我来说那太做作了。
记:有评论说影片最后20分钟所有线索集中在一起,漏洞层出不穷。创作中是否有这样的感觉?
冯:因为过去的片是散点的,抽出来两场或添多两场也行,比如《手机》反映婚姻生活,多一场少一场不需要那么强的逻辑关系。在写这个剧本时特别困难的就是在逻辑上如何把故事说圆,警察动不动?动,没法往下写,不动,要警察没作用?动了还不能影响故事往下写,这个特别难。磨到后来不是在一种激情的状态下写,而是在一种技术状态下写,就是设定一个明确的结局然后往回编。比如哪批人是要在打劫后收掉,但又不能收掉葛优他们。其实里边有不少漏洞,但它有种情绪在里面贯穿着,还一种向善的力量往上去,所以监制陈国富一直跟我说,你不要担心。在这个故事上我几次打退堂鼓,他说你不要想这事,要这样想:观众在这件事上是宁可信其有的,只要进入状态就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了,他们不会挑这些毛病,但如果他们宁可信其无,你编得再圆都没用。
记:有人评论这是你的电影中最像电影的一部电影?
冯:我没法用嘴去扭转这种说法,但我认为它并不正确。姜文说过一句话,电影没有一个固定的拍法。当初他拍《阳光灿烂的日子》,他组里很多场记啊什么的跟他说,你这镜头不能这么分,他拍第一部电影时,开始时虚心请教,后来不听了。因为电影没有人规定一定得怎么拍。它只是一种多数的观影经验形成的欣赏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被打破啊。
记:你认同“这是冯氏电影中最好的一部”的评价吗?
冯:我不这么看。我觉得它是风格跳出了的冯小刚风格的一部电影,但《甲方乙方》、《手机》呀这些电影都是我喜欢的。
记:你说自己每次把创作态度和角色尽量放低,这次也是吧。
冯:是这样。所谓把主人公身份降低,不能机械地说他在社会处于一种什么社会地位,实际上是他的做人姿态放低,严守一也没把自己当做英雄或救世主形象凌驾于众生之上啊。《天下无贼》所有的人物都是社会底层的人。
记:那下次《夜宴》呢?
冯:所以我有些担心,那是写大人物贵族的,他们的精神世界与情感,我自己不想去写这个剧本。找别人写,然后我跳出来去看,我的任务就是怎么把这样一部戏拍得更好看(也会对编剧这个工作进行把握吧)。我只能谈自己的意见,那个剧本我上不了手。最近还在做推翻的一稿,它是改编莎士比亚的《王子复仇记》,但这种改编一定要离开点,过去那稿太近了。
记:这部片还有葛优、傅彪等冯氏元素在,下次完全丢弃时会不会心慌?
冯:这次我就是一个尝试,想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儿,现在来说还没看到,我就想看一眼我那个边界。
记:这片有粤语版,但大多数观众仍看国语版,你怎么看?
冯:我还是建议大家去看国语版,香港那个粤语版为了适应观众剪掉了十分钟,它加快了节奏,但有些精彩东西也被剪掉了。
记:这次折中的创作在你心中是否已算成功,你是否用票房来衡量自己转型成功?
冯:这部影片不是在用自己的强项轻车熟路地去做一个东西,因此它如果票房也不错的话,不仅是对影片好看是个鼓励,也是对我改变的一个鼓励。
记:这次有哪些转型经验可以带入下部?
冯:故事。很多人跟我说他们看这片的故事比以前过瘾点,也就是说观众一方面满足喜剧的快乐,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满足喜剧笑完就完了,他们还希望回味一下。实际上我觉得这片回味也不多。
记:年末了,你能对这一年工作总结一下吗?
冯:还是很大收获,没有虚度。我的创作还处于活跃期,在多种风格上全面出击。
记:假如媒体把你评为年度人物或权力人物,你会更喜欢哪个?
冯:应评我为年度最卖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