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他是红军俘虏 17后他的名字让世界惊叹

阡陌文史 2025-11-24 15:29+-

他曾是红军的俘虏,17年后却凭借一场硬仗名扬天下,让自己的名字登上世界军报。

1935年,刚结束长征的红军与东北军109师在陕西直罗镇相遇,一场激烈战斗随之爆发,许多东北军被俘,其中一位新兵,只向天空放了一枪,就成了俘虏。

他叫崔日发,出生于河北省邯郸市魏县沙口集镇郑儿庄村。19岁那年,他外出谋生,与三个东北骑兵师的逃兵结伴到汉口找工作,阴差阳错进入了东北军109师627团,后来跟随部队一路从大别山转战陕北,直到被俘。

他记得老兵曾说过:“红军不杀俘虏,还给路费。”果真,被俘后的他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他被改造成红军一员,15军团破坏部部长谭天际还送给他两本书:《唯物主义入门》和《大众哲学》,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观。

崔日发勤奋好学,在枪林弹雨中抽空读书学习,视野和格局不断提升。他先是从副班长到文书,后来加入共青团,成为干事。

1936年,崔日发申请加入我党,还主动改名为崔建功,寓意建设工农政权。

1945年,邯郸战役中,太行军区第七区指挥受重伤,崔建功临危受命,率部坚守两天两夜,获得刘伯承欣赏,让他接任代理之职。

后来,崔日发稳打稳扎,一路从政工干部做到第15军45师师长。

1950年,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一线,美军发起了疯狂攻势。

在那个不到33平方公里的地方,美军每天发射高达30万发炮弹,动用300门火炮、40架飞机、120辆坦克,进行疯狂攻击。他们的目标是597.9高地和537.7高地。

坚守阵地防线的,正是第三兵团15军45师,师长崔建功。两军围绕这两个山头反复争夺了43次,这场战争可以称为最疯狂、最残酷的战斗。

那一天,虽然是晴空万里的日子,但在许多参战志愿军心中,那是一个阴天,因为战场硝烟笼罩整个天空,他们已分不清天的颜色。

双方实力悬殊,志愿军依靠落后的武器装备,面对敌军机械化部队的强大攻势。

崔建功师长下达命令,45师誓与阵地共存亡。无论是营长还是团长,都坚守岗位,绝不退缩。

崔建功根据战场形势,果断改变战术,全面转为坑道战。作战命令通过传递和暗号进行沟通,确保指挥畅通。

坑道内的环境极其恶劣,比电影《上甘岭》中还要艰苦千倍、万倍。一个小小的苹果在几百个战士手中传递一圈也没有吃完,这一幕令人心酸落泪。

战后,美军在分析报告中称志愿军为“顽强到不可理解的敌人”。这一战,双方鏖战了整整43天,敌我反复争夺阵地高达59次。

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我军依然英勇地击退了敌人900多次冲锋,歼敌25400余人,打出了中国志愿军人的血性!崔建功的名字,更是一夜之间登上军报,扬名世界。

后来,电影《上甘岭》上映时,崔建功却从未去看过。他说,不是不想看,是真的不忍心看。那种惨烈的情景,在他心中留下了一辈子无法磨灭的记忆。

1953年,志愿军回国,崔建功被全国人大秘书特批表彰。他不仅建功立业,还树立了军威和国威。

1955年,崔建功被授予少将军衔,后任副军长、参谋长、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等。

他为人低调,荣获的八一奖章、一级红星功等勋章,都被他都默默挂在书柜里,从不张扬。

晚年,他回到村里,捐钱为村里孩子们修建校舍,“百年大计,教育第一,咱们再苦也不能耽误孩子”

在他的感召下,建功小学拔地而起。

阳光下校舍焕然一新,这是崔将军对祖国后代的殷切关心。

2004年9月10日,崔建功因病离世,结束了传奇的89岁人生。

他从一个迷茫的俘虏,成长为共和国的开国少将。上甘岭的钢铁洪流,没有摧毁他的意志,反而铸就了他的传奇。

他的名字,已与上甘岭一起,永远刻在了中国的英雄谱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