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妮摘银领奖台上爆哭 朱婷的话她还是不懂

一点资讯 2025-11-20 18:01+-

拼搏四年,结果却不一定圆满。

广州奥体中心的电子屏定格在12秒85——吴艳妮站在领奖台上,双手死死捂住自己的脸,指甲几乎嵌进肉里,哭的不能自已。

这个28岁的四川姑娘刚刚跑出个人赛季最佳成绩,却以0.04秒之差输给广东选手刘景扬,第三次在全运会女子100米栏决赛中与金牌擦肩而过。

比赛录像显示,吴艳妮的起跑反应时0.152秒位列全场第一,前五个栏架始终保持领先。

她采用七步上栏技术,攻栏腿膝盖抬至胸前高度,栏间步长稳定在2.2米。

但从第六栏开始,她的攻栏腿出现轻微打栏,右脚鞋钉擦到栏架导致栏架轻微晃动,步频从4.8步/秒降至4.5步/秒。

高速摄像机捕捉到她的躯干前倾角度从65°减小到58°,这0.03秒的技术变形成为胜负转折点。

而原本排名第三的刘景扬凭借4.7步/秒的稳定步频持续加速,最后30米像装了弹簧般步步紧逼,冲线时两人躯干差仅一个手掌宽。

吴艳妮100米栏摘银领奖台上爆哭,没人同情,朱婷的话她还是不懂

冲线瞬间,吴艳妮率先做出庆祝动作——她高举双臂准备欢呼,却在看到电子屏成绩的刹那僵住。

几秒钟后,她双膝重重砸在跑道上,发出沉闷的响声。

场边观众席爆发出的欢呼声与她的沉默形成诡异对比。

颁奖仪式上,当主持人念出"银牌获得者吴艳妮"时,她突然转身背对观众,双手捂住脸。

摄像机捕捉到她颤抖的肩膀和不断滴落的泪水,银牌挂在脖子上晃荡,像一块沉重的枷锁。

看台上有观众大喊"吴艳妮加油",她却猛地站起来,把银牌扯下来狠狠攥在手里,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

教练杨辉快步上前安慰她,在她耳边说了句"抬头看观众,站直了",吴艳妮却猛地挣开,后退两步靠在领奖台立柱上。

慢镜头显示,杨辉的安慰持续了12秒,期间三次试图接触她的手臂都被避开,最后只能无奈地递给她一瓶水。

"她的技术基础打得非常好,但全运会就是这么残酷。"

杨辉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反复搓着手,红色POLO衫领口的麦克风还别在那里,"要用正常心态面对胜败,颁奖台上应该微笑对待观众。"

可惜,这句话吴燕妮没听懂,她要是懂了,也就不会我行我素,留下一个“行事张狂”的名声了。

第三次全运会征程:银牌或许已是巅峰

翻开吴艳妮的全运会履历,这是她第三次站上该赛事的女子100米栏决赛跑道。

2017年天津全运会,20岁的她以13秒36拿到铜牌,赛后对着镜头比了个"3"的手势;

2021年陕西全运会,她把成绩提高到12秒91,却以0.03秒输给林雨薇;

2025年广州全运会,她将个人最好成绩提升至12秒74,决赛跑出12秒85的赛季最佳,仍以0.04秒之差摘银。

医学专家指出,女子跨栏运动员的黄金年龄通常在26-28岁,32岁的下届全运会时,她的爆发力和反应速度可能出现不可逆下滑。

所以吴燕妮在领奖台上哭到抽搐,每一个小动作都透着对银牌的嫌弃和对自己的委屈。

但咱就是说,吴燕妮或许可以不听教练的话,不管观众的感受,但她也应该抬头看看全运会其他体育健儿的故事。

吴艳妮的眼泪不是本届全运会唯一的遗憾,竞技体育的残酷性正在各个赛场同步上演。

乒乓球混双决赛,奥运冠军组合许昕/刘诗雯2-3输给年轻组合林诗栋/蒯曼,赛后刘诗雯把球拍包"哐当"摔地上,用毛巾蒙着头半天不起来。

技术统计显示,他们决胜局10-8领先的时候,连着3次发球失误,"关键分处理"成了赛后分析的口头禅。

摔跤馆里还有另一种遗憾。

山东选手王立强在男子自由式74公斤级决赛,最后10秒被对手逆转,他躺在垫子上拿拳头捶地,教练冲进场跟裁判吵也没用。

安徽龙舟队在女子500米决赛,0.02秒之差拿了亚军,队员们趴在船舷上哭,桨叶还在水里无意识地划拉。

这些场景跟吴艳妮的眼泪简直一模一样——竞技体育里,遗憾可能比金牌还常见呢。

当被记者问是否遗憾没拿奖牌,朱婷在女排赛后采访中的原话或许能给所有运动员答案:"大家都向往冠军,但运动员的成长总是会有遗憾,一次比一次进步就行。"

这位31岁的女排传奇带着河南队历史性闯入全运会八强,虽然在淘汰赛输给了天津,但仍拿下了第六名的成绩,确实有进步。

比起吴燕妮,朱婷的职业生涯更是充满起伏,从里约奥运的MVP到东京奥运的伤病困扰,再到如今带领年轻队员重建队伍,她用行动诠释着体育精神的真谛。

体育的本质从来不是金牌的堆砌,而是对自我的超越。

吴艳妮从2017年的13秒36到2025年的12秒74,把个人最好成绩提高了0.62秒,这个进步幅度在女子跨栏项目中堪称奇迹。

希望吴燕妮能够听懂前辈朱婷的话,要不然以后,怕是还有更多眼泪要流。

大家对此是如何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