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2025大胜后 习近平面临三大诱惑
本文刊发在经济学人的2026年展望栏目。在经历了相当成功的2025年后,习近平和中国领导层在2026年将面临诱惑重重的一年。
迄今为止,他们在川普的贸易战中打得一手好牌,有效缓冲了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进行了灵巧的反击,并在其他方面采取了静观其变的策略,任由白宫主导的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解构加速进行。
但骄傲自满始终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到了2026年,习近平将更容易受到诱惑,更加强势地捍卫中国利益。这将在三大领域带来冒进风险:贸易、台湾,以及中国主导的全球新规则。
到2025年11月,MSCI中国指数以美元计超越了标普500指数,中国在IPO中募集的资本也超过了华尔街。所谓“中国不具投资价值”的论调不攻自破。
习近平十年来一直在推动中国摆脱外部卡脖子、增强自给能力的战略,贸易战反而证明了他是成功的。本土芯片制造商和人工智能企业在2025年蓬勃发展,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贸易占比升至令人瞩目的30%。中国石油储备创下12亿桶的纪录。
2025年10月,习近平与川普时隔六年再次会晤,提出了符合“让美国再次伟大”口号的芬太尼和大豆方面的协议,但在以国家为主导的全球科技工业霸权蓝图上毫不让步。
2026年3月发布的中国新五年规划将在这一目标上进一步加码。
中国的高超手腕确实容易让人产生错觉,要记往习近平时代也多次出现过度自信的表现。早先的“战狼外交”就是一例,完全是适得其反,“共同富裕”整治权贵资本主义反而打压了企业家精神,“清零政策”也持续太久。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情况尚不明确,但外界普遍怀疑,是因为在威权体制下,受压制的官员不敢质疑习近平不切实际或模糊的想法,反而过度执行。

这种系统性倾向在2026年可能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
首先,如果习近平在科技工业领域的攻势过于激进,后果可能严重。随着中国贸易从美国转向其他地区,2025年前九个月,中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同比增长11%。到2025年底,德国对中国的年度贸易逆差接近1000亿美元。中国电动车龙头比亚迪计划到2026年底在欧洲开设2000家门店。
如果中国继续向全球大量倾销商品,西方国家将因去工业化恐慌而再次加征关税。
第二个可能出现过度自信的领域是台湾。美国情报机构认为,习近平已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2027年前具备攻台能力。2027年正是中共召开下一次五年一次的全国代表大会,届时接班人问题将成为焦点。
部分顾问可能会认为,2026年发动一场对台湾的“灰色地带”攻势——例如实行海上检查但未达到封锁的程度,时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利。
川普对防卫台湾的态度暧昧,美国的惩罚性关税威胁已失效,台湾(中华民国)内部选民分裂,而中国已经获得大约70个国家支持通过“所有”方式实现统一。
在川普时代,这种紧张局势的升温尤其危险,可能引发美国盟友为防止被抛弃而掀起地区军备竞赛。
在权衡贸易和台湾问题的同时,习近平也可能更积极地提出由中国主导的新一套全球规则,以取代他眼中正在衰败的西方规则。到2025年底,这种第三种类型的冒进已经显现:中国启动了“全球治理倡议”,试图为金融、人工智能、气候和太空制定新规则,并提出全球稀土强制许可制度,用于高科技制造业。
虽然这种域外影响力的投射模仿了美国的做法,但在2026年依然会遭到普遍的反感,尤其是在那些担心依赖一个威权国家的民主国家中更为不受欢迎。
如果习近平足够审慎,他将会抵制这些诱惑。他可能会控制中国内部过剩的工业产能,减缓出口增长,刺激内需;在台湾问题上观望,等待形势进一步向有利方向发展;向世界展示中国能够提供支付系统、清洁技术、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全球基础设施服务,而不对客户施加压力。
原因并非中国必然信奉克制,而是因为川普那套,在瓦解西方主导的贸易和安全体系方面,可能比中国还要高效。
到2026年11月,习近平和川普第一次通话将整整过去十年。那时习近平曾表示,双方同意“以建设性方式管控分歧,实现双赢合作”。但现实并未如此发展。
如果,中国能够抵住诱惑,将有望在2026年结束时进一步巩固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