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光155亿,超级独角兽要破产了

华尔街见闻 2025-11-16 22:41+-

 

  美国光伏产业的破产潮继续升级。

  近日,美国最大的太阳能开发公司之一Pine Gate也正式申请破产。

  Pine Gate曾是美国光伏行业最耀眼的明星企业。过去的三年内,它吸引了包括黑石、凯雷、博枫资本、Generate Capital在内的全球顶级机构投资者的数十亿美元注资。

  因此,它的破产对美国太阳能产业的打击格外巨大,一些评论称它是美国“绿色能源泡沫的最后一滴眼泪”,甚至有人认为这标志着美国的可再生能源行业已经消亡。

  回望2022年,ESG热情正处高潮,同时利率几乎降到零水平,一场轰轰烈烈的太阳能热席卷全球,没想到三年后会是一地狼藉。如今,更是连Pine Gate这样的头号玩家都走到了破产这一步。

  全美最大太阳能项目的开发商

  Pine Gate成立于2016年,其创始团队在太阳能开发行业有丰富经验,联合创始人、CEO本·卡特是美国太阳能行业协会(SEIA)的董事。

  创业的头几年,Pine Gate是一家“垂直一体化”太阳能开发商。所谓垂直一体化,是指一家公司搞定“开发、融资、建设和运营”的全流程。

  2021年,Pine Gate进行了一次关键的重组,剥离了重资产的建设部门。Pine Gate成立了一家子公司Blue Ridge Power,专门负责工程施工。至于Pine Gate自身,则转型为一家轻资产的“融资和开发公司” 。

烧光155亿,超级独角兽要破产了

  这次业务重组极大增强了Pine Gate对资本的吸引力。再加上2022年美国通过了《通胀削减法案》,大规模补贴太阳能行业,绿色能源泡沫兴起。于是,Pine Gate开始在融资上狂飙突进。

  2022年6月,Pine Gate完成了第一轮融资,由专业的基础设施投资机构Generate Capital独家投资。该轮融资总规模5亿美元,包括在公司层面2亿美元的股权融资,以及3亿美元的项目融资。

  接下来,Pine Gate的融资一发不可收拾,全球最顶级的机构投资者纷纷入局:

  2023年底,凯雷的私募信贷部门向Pine Gate投资了1.5亿美元;

  2024年4月,Pine Gate完成6.5亿美元的E轮融资,Generate Capital再次领投,加拿大(安大略养老基金(HOOPP)、澳大利亚养老基金(HESTA)跟投;

  2024年10月,黑石向Pine Gate投资2.88亿美元,形式是优先股;

  2024年11月,Pine Gate以税收抵免额度转让的形式,从日本(三井住友银行、西班牙国际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2.9亿美元的债务融资;

  2025年3月,博枫资本向Pine Gate提供了3亿美元的贷款;

  2022年-2025年的三年之内,Pine Gate公开可查的融资总金额就超过21.8亿美元(约合155亿人民币)。根据Mercom的《2024太阳能行业融资并购报告》,Pine Gate是2024年获风险投资最高的太阳能公司。

  另外,Pine Gate在项目层面进行了规模更大的融资。根据Pine Gate发布的新闻稿,截至2025年8月,其项目融资和资本投资总额达100亿美元(约合710亿元人民币)。

  在巨额资金加持下,Pine Gate迅速崛起为美国太阳能开发行业的领导者。在申请破产前,Pine Gate运营着超过2GW的太阳能项目,开发中的项目则超过30GW,遍及美国30多个州,员工总数超过1000人。

  2024年12月,Pine Gate在美国俄勒冈州开发的Sunstone Solar项目获批,这是全美最大的太阳能项目。

  今年8月份,距离申请破产不足三个月的时候,Pine Gate Renewables还宣布与Meta达成协议,为后者开发一个210MW的太阳能项目,投资规模7.5亿美元。

  黑天鹅一来,价值一夜归零

  然而,这个价值百亿美元的太阳能商业帝国实则非常脆弱。仅仅是一个黑天鹅事件,就让Pine Gate从资本的香饽饽,变得无人问津。

  今年7月份,美国通过了OBBBA法案,也就是俗称的“大美丽”法案,其中有两条政策都直击Pine Gate的要害:一是大幅削减对太阳能行业的补贴,二是大幅增加对光伏产品的关税。

  于是,Pine Gate的商业模式在一夜之间就几乎宣告失效。

  超过30GW的项目储备库,是Pine Gate公司估值的核心。而在补贴收紧之后,这些项目的大部分都在经济上不再可行。

  比如前面提到的项目Sunstone Solar。根据新政策,要想获得税收抵免,必须在2026年7月完成所有融资、工程设计并满足“开工建设”的法律要求,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个号称“全美最大”的太阳能项目,很可能最终只能停留在纸面上了。

  新政策出台后,美国的太阳能行业融资额骤降。根据Mercom Capital Group的数据,2025年美国太阳能公司的总融资额(包括风险投资、公开市场融资和债务融资)下降了39%。Pine Gate Renewables的扩张本就高度依赖融资,一旦融资失利,现金流立刻就会断裂。

  实际上,在“大美丽”法案出台之前,由于利率上升,Pine Gate的现金流就已经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2024年,就曾有消息称Pine Gate拖欠了给子公司Blue Ridge Power的工程款,导致一些项目施工进度延后。

  2024年9月,Blue Ridge Power宣布裁员500人,这是大事不妙的前兆信号。9月底,有媒体报道称Pine Gate正在考虑进行破产重组。

  11月6日,Pine Gate正式申请破产。破产报告显示,其债务达44亿美元(约312.4亿元),而账上的现金只剩850万美元。

  根据破产程序,Pine Gate接下来将尝试出售旗下“几乎所有的资产和业务”。一组“有担保的贷款人”将作为“假马竞拍者”,收购那些可产生现金流的优质资产。如无意外,所有劣后于这些“有担保贷款人”的债权以及所有股权资本都将归零。

  据报道,目前Pine Gate的债务包括约20亿美元的工程债务,14亿美元公司层面的债务,以及10亿美元的未偿优先股。它欠凯雷、博枫资本等私募股权机构约14亿美元。

  一次集体投机失败,投资人下“罪己诏”

  随着Pine Gate申请破产,美国太阳能行业轰轰烈烈的破产潮也达到了高潮。

  2025年以来,美国已经有数十家太阳能公司宣告破产,从中小型公司开始,一直蔓延到Pine Gate这样的头部玩家。

  美国太阳能市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住宅为主要场景的屋顶太阳能;一类是太阳能公用事业,也就是大型的太阳能电站。破产潮从住宅太阳能市场开始,而后迅速蔓延到公用事业市场。

  2025年6月,美国最大的屋顶太阳能公司之一Sunnova申请破产保护,留下超过89亿美元的巨额债务。随后,Titan Solar Power、Sunworks、Lumio Solar等更多公司一个接一个倒下,用行业崩溃来形容也不夸张。

  过去几年,上千亿美元的资金被投向太阳能行业,最终都人间蒸发,众多全球顶级投资机构在破产潮中损失惨重。从“绿色能源泡沫”到破产潮,这一轮太阳能产业的周期转换太快,以至于那些最老练的投资者也未能预判。

  换个角度看,也可以说这是一次巨大的集体投机翻车事件。

  回溯这些走到破产的公司,无不是采取了过度杠杆化的商业模式,背负巨额债务,把希望寄托于持续的廉价资金和政策支持。最终,它们在政策风向突变之时走向覆灭,亦是意外中的不意外。

  Pine Gate最早和最大的投资者Generate Capital CEO大卫·克兰近期发表了一篇不同寻常的博客文章。虽然文章没有直接提到Pine Gate的名字,但字里行间似乎都在反思这一场失败。

  大卫·克兰在文章中坦白承认在“2020年代初期的兴奋”中犯了错,“被分散了注意力,忘了自己是谁”。他还表示,在这个“罕见的悲观时刻”,我们必须“诚实面对自己的错误”。

  他非常直白的写道,当时的Generate Capital只顾着为自己作为“金融投资者”的精明而沾沾自喜,以至于把专业性抛到了一边。而事实证明,许多的新兴清洁能源公司,无论其技术或商业模式多么令人兴奋,都缺乏商业基本面。

  “这里没有业余爱好者的空间,这是一个需要与钢材、水泥、电线和专业人员打交道的实体业务,而不能仅仅是用excel表格做预测。”

  • 最新评论
  • 莘莘游子

    另外,美国的绿色产业与中国的绿色产业是不同的事情,就如美国的制造业和中国的制造业的前景不同,同样的道理。 在美国除了金融产业和另外一些零星支柱产业,现在和以后能活下去的(实体)产业不多了。

    屏蔽
  • 莘莘游子

    三年吸金150亿人民币,总共是一百亿美元,就这么没了。

    屏蔽
  • 莘莘游子

    真正合理的折衷方案,其实就围绕一句话设计:让“创办人/早期资本的退出收益”与“公司真实盈利能力”强挂钩,而不是与“讲故事能力”挂钩。 一句话总结可以落地的“折衷版铁律”: —允许你亏钱抢跑道,但不允许你在还没盈利时先把钱装进自己口袋跑路。 —只要把这条写进《公司法》或交易所规则,90%的击鼓传花当场去世,剩下10%的真企业照样活得滋润。 —不是不能作为,只是过去没人敢碰“先跑为敬”这四个字。 —现在风向变了,2025-2026这两年,很大概率就会看到上面这些折衷规则在全国铺开。 —因为接盘侠实在太多了,大家都快哭穷了。 —当哭声大到盖过资本的游说声时,合理规则就来了。 最后,不要迷信美国,傻逼的事情、政策、法规也多的是。一定要破除美国的迷思,要有自己的理解,主见和创新,走适合自己的道路。坚决支持习主席的金融监管,坚决支持金融为实体服务的中国金融政策(尽管提出和实施是晚了一些)。金融创新,不光是反映在政策和规则上,也要落实在金融监管上。

    屏蔽
  • 莘莘游子

    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能够有所作为,会有一个折衷的,较为合理的规则出现,打击过分的欺诈、赌博的成分,让创业者的心思回归到正常的办好实业的轨道上来。 以下是目前全球最接近“合理折衷”的三套规则组合(都已经在局部生效,效果立竿见影): 1)中国自己的2024-2025最狠试验版(已经在北交所和科创板部分试点): 连续亏损超3年或累计亏损超净资产50%的,强制停发新股+大股东减持必须先补分红(即先把以前套的钱吐一部分回来) 所有IPO招股书必须披露“创始人及实控人过去5年从公司拿走的现金总额”,2025年以来,已经有7家准备上市的公司因为这条直接撤材料。 2)“新加坡淡马锡红线”(对中国最有借鉴意义) 国企/政府引导基金只投“已实现单季度盈利”的项目(哪怕利润很少) 民企融资可以亏,但每融一轮必须把“创始人+高管持股比例”锁定到不低于30%,且锁到公司整体盈利为止。创始人想跑?对不起,你的30%先陪大家一起死。 3)“荷兰式可转债”规则(2023年起荷兰、丹麦部分绿色基金强制推行) 所有优先股/可转债必须带一条: 如果公司连续4年经营现金流为负,投资人有权以当初投资价的1.2倍强制转股(而不是按最新天价估值)。结果:创办人再也不敢随便把估值拉到100倍,因为一翻车自己就被稀释成渣。烧钱速度立刻降到原来的1/3。

    屏蔽
  • 莘莘游子

    3)优先股/债权强制带转股惩罚条款(毒丸) 北欧很多绿色基金的做法:如果你给的项目三年不盈利,投资人可以按当初估值1折强制转股,把创始人直接稀释到10%以下。中国要是加这一条,99%的烧钱独角兽当天暴毙。 4)银行不能给“无现金流覆盖”的项目放杠杆贷款 德国和日本的银行法:如果企业连续三年经营现金流为负,银行再放贷就直接算不良,行长要掉帽子。美国2021-2024要是执行这一条,光伏泡沫直接少80%。 5)机构投资者(养老金、公募基金)禁止投“连续亏损超5年”的企业 加拿大养老基金CPPIB、挪威石油基金早就这么干了。结果是:钱只会流向真正赚钱的企业,烧钱故事没人买单。 6)最狠的一招:未分配利润高额累进税 + 资本利得税大幅高于工资税 美国1930-1980年代的做法:企业赚了钱不分红就重税,股东减持套现税率最高91%。结果是公司不敢囤钱也不敢乱炒股,只能老老实实分红或再投资实体。里根一减税,金融化立刻起飞。 现实里最接近“免疫”这种游戏的国家/地区: 德国(隐形冠军+银行严监管) 新加坡(淡马锡模式) 日本(主银行制+财阀交叉持股) 挪威(主权基金铁律) 它们共同的特点: 把资本关进笼子,逼它为实体服务,而不是让实体给资本当韭菜。 中国如果真想终结这一轮又一轮的“先亏为敬、后跑为敬”,其实只要挑上面任意2-3条硬上就够了: 比如“连续亏损5年以上禁止再融资 + 创始人减持必须公司近三年累积盈利覆盖”,一天死一大批,但活下来的都是真公司。 问题是: 谁敢先动刀? 因为第一个动刀的政府/监管者,会立刻被资本和舆论骂成“扼杀创新”。所以游戏还在继续,下一批Pine Gate已经在路上了。更好的规则不是没有,只是没人敢用,因为敢用的那一天,就是现有赢家集体割肉的日子。

    屏蔽
  • 莘莘游子

    Pine Gate是美国版教材,中国这二十年其实经历了无数的加强版: 光伏、锂电、新能源车、造芯片、社区团购、在线教育、直播电商、AI大模型…每轮都是同一个剧本:政策东风+资本狂欢+亏损补贴用户→估值暴涨→创办人/投资人收割离场→风向一变成烂尾/破产/暴雷。 所以这不是个案,这已经是现代经济的主流盈利模式:实体只是故事的载体,金融才是真正的产品。 美国的华尔街称之为“不惜代价,疯狂扩张”,在国内叫“讲一个好故事”。在中国创投和互联网圈就是“冲规模、抢赛道、不计成本冲规模,先活下来再盈利”。 说法、名称不同,受害者都一样。结果往往是:先让创办人和资本活得盆满钵满,最后让接盘侠买单。所以当你再看到某个连年巨亏却市值千亿的企业,某个靠补贴活着却创办人身家百亿的“企业家”, 这只是金融化时代最标准、最合法、最高效的财富收割机在正常运转而已。 真正的残酷在于:只要还有人相信“下一轮不会轮到我当接盘侠”,这个游戏就永远停不下来。 那么,有更好的金融规则吗? 有,而且历史上真实出现过、现在也仍然存在几种“能大幅降低这种击鼓传花恶果”的金融规则。以下是目前最硬核、最有效的几种(按遏制力度排序): 1)非上市企业禁止高管/大股东对赌式减持 + 上市后长期锁股 新加坡淡马锡、德国隐形冠军、日本许多家族企业: 创始人和高管只要公司没持续盈利,就几乎拿不到现金减持。德国很多百年企业规定,控股股东一代人只能卖5%-10%,逼你必须把公司真正做成赚钱机器。 2)把“税收抵免/补贴”直接绑死在真实盈利和就业上,而不是项目储备 挪威主权财富基金模式:补贴只给已经并网发电、连续三年盈利的项目。Pine Gate那种“30GW纸面储备拿几百亿补贴”的游戏,一秒都玩不下去。

    屏蔽
  • 莘莘游子

    下面谈谈许多类似的破产游戏的背后的最基本的底层逻辑:“靠股权溢价(高估值融资+减持套现),先让自己暴富、把窟窿留给后来人”。 这套傻逼的规则和玩法,是由美国风险投资家比尔·詹茨(Bill Janeway)和硅谷创投圈,共同在1996—1999年互联网泡沫期间把它彻底玩成了花。 中国是有样学样,在2009-2012年期间,由经纬中国张颖,红杉中国沈南鹏,和IDG熊晓鸽,把这套规则原封不动搬到中国,加上人民币基金和地方政府补贴,升级成了更猛的“烧钱+政策东风+A股/港股高溢价接盘”组合拳。 后来这成了现代社会金融化最核心、最赤裸的主流的运作机制之一。 简单地说,就两句话: -实体经济越来越难赚利润,金融化就把“预期”本身变成商品。 公司可以长期不盈利,甚至永远不打算盈利,只要能持续把“未来的想象力”包装成资产(股权、债权、税收抵免、碳信用、概念股),就能反复抵押、反复融资、反复套现。 -财富从“生产剩余价值”转向“转移剩余价值”。 真正的造富路径不再是把太阳能板做好卖电赚钱,而是:补贴→高估值→杠杆融资→股权溢价→创办人/早期资本减持离场→窟窿留给员工、供应商、后期投资者、纳税人、养老金。

    屏蔽
  • 莘莘游子

    谈谈我的理解。 Pine Gate:三年吸金150亿人民币,30GW储备,全美最大项目,1000人团队。 2025年11月6日,44亿债务对850万现金,破产,股权归零。 谁赢了? 创办人早把重资产剥给子公司,轻资产狂融21.8亿公司债+100亿项目债,高点套现部分股权,笑着说“继续推动绿色转型”。 谁买单? 黑石、凯雷、博枫、Generate:几十亿打水漂,还得写罪己诏 员工:期权归零,裁员500+ 供应商:工程款被拖成雪球 养老金(HOOPP、HESTA):退休金蒸发 最后信“绿色永续”故事的人:接盘全场 绿色泡沫破了,创办人盆满钵满,账单留给钢材、水泥和眼泪。击鼓传花,永远是最后一棒哭。 Pine Gate 的破产事件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一个“依靠股权和项目溢价驱动的、过度投机失败”的案例,透过现象看本质,其背后的核心逻辑是“靠股权溢价(高估值融资+减持套现),先让自己暴富、把窟窿留给后来人”,只是还没有到“让自己暴富(已经赚了不少了)、把窟窿留给后来人”这一步,就彻底失败了。 证据是Pine Gate采取了的策略:轻资产化、大规模融资、激进的项目储备(30GW)。这与追求高估值、高溢价的目的高度一致,他的目标是实现高位套现,但结局是集体灾难。 -Pine Gate 的商业模式和融资策略是围绕着“最大化股权溢价,并利用该溢价进行扩张和(潜在的)套现”这一目标而设计的。 -这是对资本市场机会的“过度投机”: 他们过度押注于廉价资金的持续供应和政府补贴的稳定。 -结果是外部环境(OBBBA法案和利率上升)的突变,使得他们在完全实现套现目标前,泡沫就破裂了,导致了后来的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集体灾难。

    屏蔽
  • just4look

    中国制造美国消费的供应链模式终结。哈哈哈哈哈哈

    屏蔽
  • 好人64

    美国政府的短视,又犯了一个重要的错误。

    屏蔽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