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已沦为中国的“小伙伴”,甚至是“附庸”
在今天的国际舞台上,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备受关注。在本次国际纵横节目中,我们来看看法国资深外交官、曾经是法国驻多个国家大使的欧亚问题专家皮埃尔·安德里尤(Pierre Andrieu)是怎么看待中俄关系的。
安德里尤近日在法国世界报上表示,如今的俄罗斯在经济和战略上高度依赖中国,甚至已经是北京的“附庸”了。这说法听上去有些尖锐,却也折射出现阶段中俄关系的深层变化。
1950年:中国“小弟弟”
先回到历史,安德里尤表示,毛泽东于1950年2月与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签署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一正式的联盟使当时弱小落后的中国处于“小弟弟”的地位,并在政治和经济上依赖于强大的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
21世纪:俄罗斯沦为附庸国
进入21世纪,在经济层面,俄罗斯向中国供应能源和资源,中国向俄罗斯出口工业制成品。尤其自俄乌战争爆发、俄国遭遇西方制裁后,莫斯科对中国市场更加依赖,两国贸易额已飙升至两千多亿美元。但这也意味着 力量对比进一步倾斜:俄罗斯的GDP只相当于中国的十分之一,经济结构又高度依赖能源出口,使其在对华关系中逐渐处于弱势。如今俄罗斯已沦为中国的“小伙伴”,甚至在一些观察家看来,俄罗斯已经沦为了中国的附庸国。

与此同时,中俄合作也包含地缘战略与意识形态的内容:两国都反对美国主导的全球秩序,都希望减少西方的影响力。川普政府的贸易战更促成了两国在政治认同上的靠近。然而,北京与莫斯科的立场并非完全一致。中国始终避免公开号称军事同盟,也不愿越过国际法红线;中国需要与西方保持一定沟通,以确保自身经济稳定与全球贸易空间。因此,所谓的中俄“无上限友谊”听上去响亮,但实际上处处有限。
历史阴影
欧亚问题专家皮埃尔·安德里尤还提到了两国关系里的历史阴影。19世纪沙俄扩张的时候,夺取了100万到200万平方公里的清朝领土,中国对这些历史纠葛并没有真正遗忘。虽然现今中俄已经通过协议划定边界,但这些隐患仍可能在未来成为潜在裂缝。再加上技术差距与经济失衡,中俄友谊的背后也隐藏着互不信任。
中俄的目标不同
皮埃尔·安德里尤还指出,中俄的目标是不同的。俄罗斯在普京的领导下试图重新塑造昔日的帝国荣光,通过入侵乌克兰来恢复其势力范围,不惜破坏国际规则,也频繁挑衅欧洲与中亚国家。而中国的目标则更多的是恢复19世纪之前的影响力,中国的方式并不是彻底推翻现有体系,而是希望创建一个自己能起主导作用的多边秩序。北京主要依靠经济实力推动“一带一路”和数字丝绸之路,同时增强军事实力,为未来统一台湾做准备,并在必要时与华盛顿对抗。
中俄之间的一个关键区别是:中国除台湾和南海外,没有其他领土主张;俄罗斯则把周边国家视为恢复影响力的舞台。中国以“亲俄的中立”立场为幌子,在不承认莫斯科对乌克兰领土吞并的情况下,支持俄罗斯在乌克兰的行动,以防止普京政权垮台,而不是为了支持俄罗斯的扩张主义。对北京而言,最可怕的局面莫过于俄罗斯联邦的解体,这会让其北部边界面对不受控制的无政府状态实体。
从乌克兰战争和川普的贸易战中获益
乌克兰战争和川普的贸易政策,在某些方面给中国带来了一些“间接利益”。皮埃尔·安德里尤表示,据报道,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布鲁塞尔承认,乌克兰战争符合中国的利益,因为它让西方把注意力从亚洲转向了欧洲,让西方无法加强在亚洲的影响力。鉴于中国军队自1979年越南战争以来就未曾参战,这场战争使中国获得了宝贵的军事经验,同时也积累了规避西方制裁的经验。最后,这场战争进一步削弱了俄罗斯,俄罗斯越来越依赖中国,这提高了北京在双边关系中的掌控力。至于川普的贸易战,最后也在北京的压力下逐渐缓和,为中国经济赢得了喘息的空间。
中亚稳定
在更广阔的地区层面,中国正以经济与技术优势,逐步成为数字强国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北京将“一带一路”作为向全球投射影响力的主要工具,而不是像毛时代那样试图输出意识形态。中国更关心的是掌控周边环境,从台湾问题到南海争端,再到中亚稳定,所有这些都是维护周边安全的关键因素。尤其在中亚,中国没有领土野心,因此主要依靠经济发展与安全合作维持影响力,与俄罗斯的帝国思维形成鲜明对比。
反观俄罗斯,殖民和帝国扩张的逻辑根植于俄罗斯的民族认同之中。伟大的俄罗斯历史学家瓦西里·克柳切夫斯基(Vassili Klioutchevski,1841-1911)曾写道:“俄罗斯的历史,就是国家自我殖民的历史”,这种扩张逻辑延续至今。普京也沿着这条路径走,希望通过占领乌克兰部分领土来重建“新俄罗斯”。但现实却越来越不利:俄军无法快速取胜,经济陷入困难,在中亚和高加索的影响力也在下降。普京仍试图用各种策略拖延局势,但其重建帝国的雄心受到严重限制。
“试探”北约
一段时间以来,北约国家一直是俄罗斯发起的混合行动的目标,这些行动旨在“试探”北约的决心和凝聚力。这些行动通常伴随着挑衅行为,例如无人机飞越波兰、罗马尼亚和丹麦,以及飞机入侵波罗的海国家的领空。虽然这些行为尚未达到公开军事攻击的程度,但它们仍然清晰地表明了俄罗斯对整个欧洲的新的侵略性。
北约内部对如何回应也存在分歧:2025年9月24日,法国总统表示,如果俄罗斯再次挑衅,北约应“加强”应对,但同时表示要避免“开火”。而此前一天,美国总统在与泽连斯基会晤时,主张北约国家应击落侵犯其领空的俄罗斯飞机。毫无疑问,北约飞机的交战规则是各盟国总参谋部深入讨论的议题。
总体来看,俄中关系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联盟,也不是对等伙伴,而是一种利益驱动下、结构越来越不平衡的合作。中国希望利用俄罗斯牵制西方,同时保持对局势的掌控;俄罗斯则把中国当成经济生命线与外交后盾,但又对中国的实力上升心存戒心。未来,两国关系可能继续紧密,但历史记忆、力量差距与战略目标的差异,始终会让这段“友谊”带着微妙的、不确定的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