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扭头变卦 川普又被耍了
(《万维读报》 20251112-3)
1、北京扭头变卦 川普又被耍了
美中贸易休兵不足两周,“脆弱停火”便再次面临考验。最新迹象显示,北京在向美国采购黄豆的动作上出现明显停滞,令外界质疑习近平是否会履行此前对川普的采购承诺。此外,北京正在考虑引入“经认证终端用户”(VEU)制度,试图在兑现对美承诺的同时,确保敏感材料不会流向美国军事供应商。这一举措被分析人士解读为,习近平在短短两周内再次“晃点”川普,凸显中共的算盘是想通过拖延与策略性操控争取战略优势,而非真正履行协议。川普第一任期曾在2020年1月和北京签署贸易协议,但最终中共同样未完全履行协议。
匿名交易员透露,北京方面在10月底下达的首批美国黄豆订单之后,进口动能明显减弱,近期并无新的出货纪录。这一停摆引发外界对中国是否会达到美方预期采购数量的质疑。根据川普政府此前公布的数据,北京曾承诺2025年底前采购1200万吨美国黄豆,并在未来三年每年至少采购2500万吨,但中共至今尚未正式确认这些具体数字。不过,北京已下调美国黄豆关税,并解除对包括CHS公司在内的三家美国企业的进口禁令。
业内普遍认为北京所宣称的采购量更像外交姿态,而非具体贸易协议。荷兰合作银行资深分析师皮斯托亚指出,中国近年来大量采购南美黄豆以分散供应来源,因此短期内对美国黄豆的需求仍可能偏弱。策纬咨询公司研究主管裴西霞表示,从农业市场角度看,这份协议为美国农民提供了底线预期,有助于确保作物销售与资金回流。然而,由于美中贸易关系的不确定性及全球农产品市场复杂性,美国农民未来仍存在不小风险。
与此同时,北京针对关键材料出口的管控政策也显示出其策略性的反复。华尔街日报11月11日报道,北京当局正在设计VEU制度,为出口稀土和其他受管制材料提供便利,同时将与美国军方有关联的公司排除在外。这一制度旨在让习近平既能兑现对川普的承诺,又能保障敏感技术不流入军事用途。知情人士指出,VEU制度的具体实施仍不确定,相关许可证的覆盖范围和利益尚未明确。
自今年4月起,习近平当局已利用对强力稀土磁铁的出口限制在贸易谈判中换取让步。川普曾表示,北京若放行通用许可,将标志着关键材料出口限制的事实性终结。然而中方显然仍保留部分管制措施,即便是民用材料的出口,也存在潜在障碍。这再次暴露了北京在协议执行上的反复无常:表面上作出承诺,实际上仍保留战略缓冲。
上个月底,川普与习近平达成的全面贸易协议,为双方关系带来短暂缓和。协议包括下调部分高额关税与放宽出口管制,为美中贸易提供了暂时喘息空间。德国马歇尔基金会印太计划主任葛来仪将这一结果形容为“温和的协定”,称其标志着贸易战中的一次“脆弱停火”。然而,这种暂时平衡并未触及深层结构性矛盾,随时可能被打破。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也明确指出,中方在多方面并非可靠合作伙伴。
分析指出,北京的反复行为不仅暴露其战略性拖延,也对美国的供应链与市场预期产生影响。在稀土等关键材料领域,美国短期反应可能是通过VEU制度宣示谈判成果,同时施压北京明确实施细则;长期战略则是加速供应链多元化,减少对华依赖。美国正推动《稀土磁铁安全法案》,并加强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盟友的合作,以建立排除中国的替代供应链网络。此外,川普政府可能利用VEU案例,推动盟友共同应对中共的资源控制策略,尤其在亚洲、日本、韩国及未来澳大利亚、加拿大市场布局。
综合来看,华盛顿与北京之间并未真正“休战”,所谓的短期协议仅是基于“对等让步”的脆弱平衡。北京通过拖延采购、引入复杂许可制度、保留战略缓冲,再次证明其在国际贸易谈判中习惯性出尔反尔。而美国正加快内部调整与外部联盟布局,试图在中共战略模糊、反复无常的环境中维持供应链安全与市场稳定。结论是显而易见的:美中贸易暂时停火并非真正解决问题,而是双方在策略与博弈上的阶段性妥协。未来,这种脆弱的平衡随时可能因北京的再次反复而破裂,引发新一轮复杂、长期且具有战略影响的贸易与科技竞争,华盛顿与北京之间的博弈正进入更为隐蔽且深远的新阶段。
2、中国陷入半世纪最严重通缩!
中国正经历自1960年代大跃进以来最长、最深的通货紧缩。虽然节假日消费略有回升,但工业品和零售价格持续下滑,预计2025年将连续第三年陷入通缩。彭博社分析指出,中国民众实际感受到的物价下降比官方数据更明显,日用品价格暴跌,企业亏损比例达到25年来最高。
通缩不仅是价格下跌,更形成了恶性循环。房地产低迷导致民众资产缩水,企业利润下降迫使裁员降薪,消费下降又使企业减少开支,经济活动进一步放缓,债务负担加重。这种自我强化的过程被称为通缩螺旋。康奈尔大学前IMF中国区负责人普拉萨德警告:“通缩持续越久,负面预期越深,任何刺激措施都难奏效。”
实际物价下跌触目惊心。彭博追踪36个主要城市67种商品发现,过去两年有51种价格下滑,包括住房、汽车、食品和服务。上游产业指标“GDP平减指数”连续10季下降,太阳能板原料多晶硅价格跌至2022年高峰的五分之一,建筑钢筋价格降至八年最低。企业亏损比例创25年新高,资本和研发支出下降,裁员普遍。
薪资也遭受冲击。私人企业薪资增速创历史新低,制造业和信息科技领域工资下降,人工智能、新能源入门薪资比2022年峰值下降7%。家庭储蓄则攀升至GDP的110%,显示消费者对未来物价和经济前景高度不确定,纷纷缩减支出。
外资撤退加剧经济压力。苹果、星巴克、大众、本田等销量下滑,奢侈品牌及零售商纷纷出售或调整在华业务。商务部数据显示,2025年前9个月实际使用外资5737亿人民币,同比下降10.4%。
面对困局,中共政府的应对有限。虽强调发展人工智能、半导体、绿色能源等战略产业,但这些领域民间需求疲软,企业降价销售也难改善整体经济。智库荣鼎集团分析师莱特指出:“通缩是系统性问题,短期刺激政策难以解决。”
民众消费信心全面崩塌。38岁的科技工作者郭芳曾年收入超28万美元,但因企业裁员和降薪,不得不缩减旅行和高消费支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教授朱天警告:“如果消费不恢复,中国可能陷入长期停滞,类似日本上世纪的通缩困境。”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正面临半世纪以来最严峻的通缩挑战:物价下跌、企业亏损、薪资下降、外资撤退和民众信心丧失交织在一起。如果趋势延续,2025年及未来几年,中国经济恐将陷入长期低迷,常规政策难以逆转困局。
3、密大中国学者走私案判决:已服刑期 启动遣返
密歇根大学中国学者剑云清博士(音译)涉嫌将植物病原体走私入美并向联邦调查局虚假陈述,11月12日在底特律密歇根东区联邦地方法院宣判。法官苏珊·迪克勒克裁定,其量刑为已服刑时间——5个月又1天,并将启动遣返程序,由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遣送回中国。
剑云清案涉及“共谋、走私、虚假陈述及签证诈欺”。密歇根大学前同事车蔼在庭审后表示,法官指出类似走私案件中位刑期为0到6个月,而剑已服刑5个月多,考虑到其失去工作及研究成果被除名,已服刑期即为量刑。车蔼称,剑入庭时曾痛哭,并在宣判前向法庭道歉。他认为,剑云清所受指控不公平,政府可能有选择性执法。
剑云清于今年6月被捕,因涉嫌将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走私到美国,该真菌可导致小麦头部枯萎病。案发时,她是密歇根大学研究科学家。联邦政府曾暗示,剑与男友刘尊勇(去年已遣返)可能意图破坏中西部农作物。FBI局长巴特尔称该病原体为“农业恐怖主义因子”。
法院记录显示,剑云清为研究目的走私菌株,但未获美国农业部许可。剑在庭上承认:“因研究压力,我采取了不当捷径,虽无伤害意图,但做法错误。”依联邦量刑准则,她最高可判六个月监禁。辩护律师提出以已服刑时间量刑,允许其11月13日返国,并十年内禁止入境;检方则主张加重刑期,但法官最终采纳辩方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