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守住 乌军主力却开始投降
红军城的硝烟还没散尽,但结局已经注定。
三周前,基辅还在高调宣布“不惜一切代价坚守”,但三周后,红军城前线的乌军要么选择投降,要么被困在包围圈里等待成为俘虏。
红军城是顿涅茨克西线最后屏障的城市,在俄军持续饱和打击下,超过85%的区域已经插上了俄罗斯三色旗。
在这种情况下,泽连斯基却仍然命令前线士兵不惜一切代价守住红军城,然而有消息称,乌军总司令瑟尔斯基违抗了泽连斯基的命令,他认为这无异于让乌军去送死。

乌克兰前国防部副部长德涅加近日也呼吁乌军尽快撤离红军城和季米特洛夫。
所有人都看出来了,乌克兰败局已定,坚守已经没有任何意义,那么为什么泽连斯基仍然拒绝撤军?
根据前线情报人士的说法,每多坚守一天,乌克兰就能从西方获得约2.8亿美元的军事援助。泽连斯基不愿意撤军的原因,是想用士兵的生命继续换取外援。
这种模式似曾相识,此前的巴赫穆特战役就是前车之鉴,军方多次建议撤退,都被政治决策否决,最终导致数万精锐部队无谓消耗。
如今红军城正在重演这一悲剧,不同的是,这次乌军的处境更加艰难。
俄军的战术升级速度远超预期,11月初,一枚重达3吨的FAB-3000航空炸弹在乌克兰西部爆炸,直接撕裂乌克兰防线!虽然乌克兰事后称只是击中了一个小型军火库,但无论是击中军火库还是指挥所,都释放出一个危险信号,乌克兰已经无力招架俄军的袭击。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类巨型炸弹的使用正变得越来越频繁。
数据显示,俄军每月投掷的滑翔炸弹数量已增至3500枚,而乌军的防空拦截率却从三个月前的38%骤降至19%。这意味着超过八成的俄军导弹和无人机能够突破防线,精准命中目标。
与此同时,西方的援助正在急剧缩水。
欧盟承诺的120万发炮弹,至今只交付了30%;美国的援乌资金也只剩下17亿美元,仅能维持一个月的作战需求。
这说明乌克兰的战争机器正在失去动力。
在前线的乌军士兵描述了一个令人窒息的场景,季米特洛夫地区的守军明知突围无望,却仍然在阵地上等待不可能到来的援军。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军官坦言,他们现在能做的只有两个选择,投降,或者战死。而这一切牺牲,仅仅是为了向美国证明“乌克兰还有战斗的价值”。
从战场态势来看,红军城的失守将彻底改变顿巴斯战局。这座城市与米尔诺格勒形成的防御链条一旦断裂,俄军将长驱直入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平原地带。
届时,乌军将失去最后的地理屏障,整个东部战线都可能崩溃。
目前,俄军用了新战术。他们不再追求速战速决,而是通过持续的火力消耗,逐步瓦解乌军的防御体系。这种“绞肉机”式的打法,正好击中了乌克兰兵力不足的软肋。
据估算,乌军在东线的部队已经连续作战超过18个月,严重缺乏轮换休整。为了填补战线空缺,基辅不得不将尚未完成训练的新兵、地方防卫旅甚至后勤人员都推上一线。
但是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只会加速部队战斗力的衰竭。
那么,这场战役将如何收场?
从目前的趋势判断,红军城的残余抵抗最多还能维持一周。之后,俄军很可能会继续向西推进,目标直指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而乌军由于预备队耗尽,将很难组织起有效的第二道防线。
西方军事观察家指出,乌克兰现在最需要的是现实主义的战略调整。继续在毫无胜算的阵地战中消耗最后的有生力量,只会让未来的谈判地位更加不利。
泽连斯基陷入了两难,如果现在谈判,可能被迫交出整个顿巴斯;如果继续战斗,又可能失去更多领土。
在这个困局中,红军城的士兵成了政治的牺牲品。
俄罗斯现如今已经不再寄希望于和西方的谈判,随着冬季来临,战场条件将更加恶劣。
乌军面临的不仅是装备和人员的短缺,还有士气的持续下滑。当士兵们意识到自己的牺牲只是为了给外交争取筹码时,战斗意志难免会受到冲击。
红军城的陷落是一个转折点,它清楚地表明,单纯依靠意志力和西方援助,无法弥补装备和兵力的巨大差距。
乌克兰需要更务实的战略,西方也需要更清醒的评估,是继续这场看不到终点的消耗战,还是推动双方回到谈判桌。
在这场持续三年多的冲突中,唯一确定的是,最终的解决方案必然来自谈判,而非战场。问题只在于,在走到谈判桌前,还会有多少个“红军城”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