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华署名文章 口吻不寻常

万维读报 2025-11-07 15:26+-

1、胡春华署名文章 口吻不寻常!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结束后,几位政治局常委及高官相继在《人民日报》要闻版发表署名文章。这一举动被普遍认为是全会提出的“加强中央集体领导”正在付诸实践的信号。然而,较之以往十年,此次官媒与社交媒体转载这些文章的方式却出现微妙变化,显示出一股新的政治风向。最引人注目的,是前“隔代接班人”、现任政协副主席胡春华。他不仅早于几位常委发文,更在文章中展现出一种非同寻常的“上位者”口吻,与其政协副主席的身份颇不相符。

       一、常委发文顺序显露潜在规则

截至目前,已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的高官包括:10月30日的总理李强,31日的王沪宁,11月3日的蔡奇,4日的丁薛祥,以及5日的王毅。显然,这一发文顺序与中共党内的资历与排名基本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官媒转载时,大多在标题中直接标注“某某在人日发表署名文章”。这一做法在过去十年间极为罕见。以十九届五中全会为例,当时李克强与何立峰也在《人民日报》发表解读文章,但报道中并未突出“署名”与“身份”信息,彼时“习一尊”的权威笼罩全局,其他常委几乎失去个人声量。

因此,此次“署名高亮”式报道,显然非偶然之举。分析人士认为,这可能是全会提出的“加强中央集体领导”的具体体现,也可能意味着“习个人崇拜”模式出现松动,权力结构或正微调。

       二、胡春华抢先发文的异常

更引人注目的,是胡春华的“抢先”登场。10月29日,也就是李强发文前一天,政协官网刊登了胡春华的署名文章。同日,包括石泰峰在内的多位政协副主席亦有发文,但唯独胡的文章被广泛转载和热议。

在讲究论资排辈的中共高层,一个非政治局委员的副主席文章,竟先于常委们登上官媒版面,这种排序极不寻常。更耐人寻味的是,胡文的语气、措辞乃至结构,都与其他副主席的官样文章迥异。

       三、吹捧与冷淡的反差

从内容层面观察,多篇高官文章中对习近平的提及频率呈现明显差异。李强文中仅提及习近平5次,语调平淡;蔡奇提及7次,较以往调门明显下降;王沪宁提到14次,略显中规中矩。而胡春华的文章中,却多达53次提及习近平,即便在政协官网刊登的千余字摘要中,也有10次之多。

这种反差令人玩味:

        ——被习近平一手提拔的李强、蔡奇反而语气冷淡;

        ——被边缘化、贬入政协的胡春华,却反复高调颂习。

这种“越疏远越吹捧”的现象,或许反映出党内权力博弈的复杂态势。胡春华的高调颂习,也可能是对外的一种“政治表演”——在局势未明之际,用夸赞掩饰真实动向,使外界难以判断中共内部的权力格局。

       四、行文口吻的“越级”

仔细品读胡春华的文章,即便仅从公开的摘要中,也能感受到一种不寻常的语气。开篇即写道:“全会期间,我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受教育、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

“我现场聆听”这句话,本属多余。紧随其后的“三连感受”以个人情绪为主,而非惯常的集体立场,显得格外突兀。更关键的是,他随后使用“我们要如何如何”,隐隐有“代表他人”发声的意味。

回顾胡春华以往两次发言,语气变化可谓鲜明。

2023年4月,他在政协党组学习会议上称自己“作为一个政协新兵”,仅有“初步的认识和收获”,语气谦卑;

 2024年10月,他发文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习的重要思想”,调门虽高,但仍是“我学习”的姿态;

 到了这次,他不仅以“我现场聆听”开篇,更代“我们”发声,口吻明显上扬。

 这种从“新兵”到“代表者”的转变,似乎暗示着其政治位置的微妙变化。

       五、与其他副主席文章的对比

 同日发文的几位政协副主席——石泰峰、沈跃跃、王勇等人的文章均保持传统官样结构:以“深刻领会、贯彻落实”为主线,重点阐述政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职能作用。而唯独胡春华在长篇论述中,仅在末尾百余字涉及政协职责,其余部分皆从全局视角评述“十五五规划”与中共发展方向。

这一“越级”式论述,让胡文显得既突兀又意味深长。尤其是他多次以评述者的姿态谈及习近平,称其“始终牢牢把握方向”“既挂帅又出征”“以我为主、坚守底线”等等,语气颇有盖棺论定之意,更像是在对一位领袖进行总结,而非单纯歌功颂德。

       六、“不务正业”的政治信号

从文字结构到语气风格,胡春华的文章都不像一个政协副主席的“本职发言”,而更像是一篇由党内核心圈成员撰写的政策纲领性评论。相较于其他副主席聚焦政协工作”的论调,胡文几乎完全跳脱出政协范畴,更像是从“国家战略层面”发出的声音。

这种“不务正业”的写作方向,与他在四中全会前后逐渐升温的政治曝光度高度契合。或许,胡春华正通过文字向外界释放信号:他已不再只是一个被边缘化的政协副主席,而是在新的政治布局中重新占据一席之地。

正如观察人士所言:在中共的政治语言中,真正的信息往往藏在语气与次序里。胡春华文章中的“非典型口吻”,也许正是中南海权力版图再度变动的无声注脚。

2、红军城即将陷落  乌东防线告急   

乌克兰东部重镇波克罗夫斯克在俄军持续推进下濒临失守,被视为俄方两年多来在战场上最重要的领土进展。该城又称红军城,位于顿内茨克州,是俄军若想完全控制顿巴斯地区的关键据点。城中原有约6万居民,如今仅剩千余人。乌军兵力远逊俄军,俄方无人机全面掌控空域。

俄军目前几乎切断了通往波克罗夫斯克的主要道路,两条补给线接连遭无人机轰炸,使物资运输与守军撤离皆极为危险。俄罗斯国防部5日宣称,俄军已进入市区,正向北推进,清剿被包围的乌军残部。军事分析人士认为,该城可能在数周内沦陷,一旦失守,将重挫乌军士气,使顿巴斯整体防线更加脆弱。

美媒指出,这将是乌军继今年3月被逐出库斯克后的又一重大败仗,可能成为俄军自攻占巴赫穆特以来最具意义的战果。分析普遍认为,波克罗夫斯克攻防战凸显俄乌双方已陷入“消耗战”格局,战争焦点在于谁能更持久地消耗对方资源与兵力。

 前线乌军士兵透露,许多守军部队严重缺员,有的仅达编制的两成。乌军第68旅一名侦察连连长表示,继续死守“毫无意义”,即使有援军也无法夺回城市。乌克兰总参谋部称,自2025年初以来,俄军在顿内茨克地区已有约20万人阵亡或受伤,其中多数战斗集中于波克罗夫斯克与库普扬斯克方向。德国媒体则批评乌军高层决策迟疑,重蹈巴赫穆特、阿夫迪夫卡覆辙,若能及早撤退,或可避免惨重损失。

3、卫星照曝光  解放军导弹设施大增 

最新分析卫星影像指出,自2020年以来,北京当局持续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扩建与导弹生产相关的设施,规模之大前所未见。多名军事专家认为,这一系列举措显示解放军正“为可能入侵台湾创造条件”。

CNN依据商业卫星影像、地图与中国政府公告分析发现,在被认定与导弹研发或火箭军有关的136处设施中,有超过六成显示明显扩建迹象。这些地点包括导弹制造厂、研发与测试中心等,自2020年初至2025年底的扩建面积估计已超过约195万平方米。影像显示,部分区域新建了与武器研发相关的塔楼、掩体和防护设施,显示中共正加速提升导弹生产与部署能力。

分析师指出,这些建设反映出解放军正试图为未来可能的攻台行动创造条件,意在确保能打击任何支援台湾的军事与后勤目标,包括港口、直升机基地及补给设施等。太平洋论坛研究员阿尔伯克基补充,中共军方过去评估,要在短期内压制台湾防卫力量可能需发射约5000至1万枚导弹,但自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北京重新评估战争所需弹药数量,大幅提高导弹储备与生产能力。

这些扩建活动不仅强化了解放军的常规打击能力,也加剧了美台及周边国家对北京军事意图的担忧。美国防部此前在年度《中国军事力量报告》中指出,中共正试图在2035年前完成军力现代化,导弹工业体系的扩充正是其中关键环节。CNN评论称,解放军导弹扩建的速度与规模已远超防御性需求,显示北京正为在台海及印太地区可能出现的军事冲突进行系统性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