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这次玩砸了

李东阳朋友圈 2025-10-30 22:51+-

对标有风险,测试需谨慎

凛冬将至,以往这个时候是新能源车的生死劫、车主们的噩梦,而现在成了各大车企秀肌肉的好时节。

但汽车之家的一则测试却把自己和小米汽车推上了风口浪尖,甚至雷军也被网友贴脸开大,再度染上不信任情绪。

不怪消费者过分敏感,实在是如今的测试太过花里胡哨,乱七八糟的功能测试一大堆,而且一家一个测法。

难怪有人辣评:只要定语加的多,车圈就没有输家。

只是苦了小米YU7,本来应该享受夺冠的喜悦,没想到接过来的是一块烫手的山芋,还被调侃是小米营销锦囊的又一生动注脚。

小米冬测惹怒全网!雷军这次玩砸了 来源 李东阳朋友圈   对标有风险,测试需谨慎 凛冬将至,以往这个时候是新能源车的生死劫、车主们的噩梦,而现在成了各大车企秀肌肉的好时节。 但汽车之家的一则测试却把自己和小米汽车推上了风口浪尖,甚至雷军也

01小米冬测引风波

不可否认,一个各方数据绝对公平、合理的测试环境是很难打造的,何况各个车企的优势不尽相同。

想像一下,在这样一个相对不太成熟的测试环境中拿到冠军,难免会招致非议,如同足球世界的金球奖和环球奖,后者的自娱自乐氛围相对浓厚。

原本汽车之家只是想在特定季节下考验车企们的水平进步与否,于是对小米 YU7、理想 I6、特斯拉 Model Y 三款电动车进行了“准冬测”,测试在北京当日气温 3-13℃的环境下进行,重点考察续航达成率。

结果显示,小米 YU7 以 83.6% 的达成率(CLTC 835km 版本实测 687km)位列第一,领先理想 I6(82%)和特斯拉 Model Y(81.9%)。

测试条件包括统一开启最高动能回收、空调设为 23℃自动风量、搭载三名成年乘员,模拟日常通勤场景。

原本测试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有关测试环境是冬测还是准冬测在网上吵翻了天。

车评人陈震等指出,行业公认的冬测通常指零下 10℃以下的极寒环境,而 10℃属于深秋或初冬温度,磷酸铁锂电池在该区间衰减有限,无法反映北方用户在真正低温下的用车痛点。例如,极氪、蔚来等品牌此前的冬测均在 - 20℃环境下进行。

汽车之家紧跟着回应,10℃覆盖了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冬季高频用车场景,涉及全国 60% 人口,数据对非严寒地区用户更具实际参考价值。测试报告已明确标注 “准冬测” 及具体温度条件,不存在隐瞒。

实事求是的讲,一方面北方寒冬的确不是这个温度,不同温度段拼比出来的冠军参考性或许并不大,另一方面其实消费者其实早已被各种各样的测试搞的有些应激,而且对车圈的营销及宣传已经产生了厌恶情绪,所以本次才会如此抵触。

但更大的风波出现在雷军身上,雷军转发一篇关于北京气温 10 度准冬测续航测试成绩的博文,且直接在正文里强调这是“冬季续航测试”,祝贺小米拿下续航里程和达成率双第一。

没想到耿直的网友没有打算放过雷军,有人在评论区灵魂拷问:“雷总,成绩下面有没有小字啊?”

本以为无事发生,结果雷总直接下场回复了8个“狗头”表情,这番有些调侃,又无所畏惧的姿态有人爆夸其自信拉满,但还有表示雷军营销入戏太深,宣传不是儿戏。

02雷军下场,全网不再买账

雷军和小米近段时间出现的信任崩塌危机,一部分“功劳”得算在小字宣传上。

如9 月以来,小米多次陷“小字标注”争议:

手机海报大赞“逆光之王”,而右下角有小字是“产品设计目标”

汽车宣传“2200MPa超强钢”,但标注“指材质项目名称”

小米SU7的加速数据标“不含起步时间”

这种大字宣传冲锋陷阵,小字免责善后的模式被网友亲切称为“米氏定义法”,宣传海报中的每一个角落都不能放过,否则看似买了个西瓜,拿回家容易变芝麻。

要说明的是这种陋习在各行各业均存在,但小米三番五次的使用,配合上每天高喊冲高端的氛围,难免会让舆论反感。

最夸张的是雷军还亲自做出了回应,企图用调侃的方式舒缓网友们的敏感神经,但在这个节骨眼上,这一招实在算不上高明。

续航数据是一方面,2025 年初雷军带队在黑河完成 - 30℃冬测,证明小米在极端环境条件下仍然保持着出色的续航和性能。

但问题不全出在这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以往的安全事故问题、营销争议……已经刺伤了消费者对雷军以及小米的信任情绪。

所以在测试以及宣传上,人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负责、严谨的态度,而不是宣传马力开足,出事后悄无声息的做派。

让消费者更加窒息的是雷军每逢演讲中会细数小米汽车的不易与成就,而安全问题和争议则闭口不提。

实事求是的讲,由雷军掀起的狂潮,很多时候总是离不开营销手段的质疑。

这是流量时代,欲戴皇冠必须承担的重,也是“造神运动”残酷的一面。

再回到电动车冬测标准这个话题上,工信部新规已明确低温续航考核在 - 7±3℃环境下进行,但实际执行中仍存在 “准冬测”“深秋测” 等模糊概念。

这起事件是整个车圈宣传测试的一个缩影,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各个品牌都想要找回区别于友商的长处,从而吸引用户购买,但技术硬实力需与透明化沟通相结合,方能真正赢得用户信任。

03雷军从天上,回到人间

本次测试之所以点燃舆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小米和雷军身处其中。

过去一两个月,雷军社媒账号掉粉几十万,小米汽车直播间一度被网暴,雷军和小米迎来未曾预料到的口碑崩塌时刻。

原因无外乎前段时间的成都天府大道事故,以及不断出现的小米汽车安全争议、小米手机营销质疑,但祸根其实从很早就被埋下了。

从小米SU7问世以及爆卖之后,雷军一跃成为全网焦点,但雷军和小米是乐在其中的,正所谓雷军的故事就是小米的故事,小米的故事就是雷军的故事。

至此这场造神运动开始猛踩油门,与雷军有关的一切开始成为流量密码,小米评论区成为“赛博许愿池”,风头撼动整个行业。

但自始至终从未改变的一点是,小米是一家盈利性企业,雷军是一个成功的商人,非要把他们视为“良心典范”是有些天真的。

小米的公关策略归根结底就一句话:小米是家本分企业,雷军是个厚道人。

问题在于,手机已经卖到了5000+,汽车利润率30%,钱都被你赚到口袋了,所以有必要保障消费者的正常权益。

不夸张的讲,雷军本人的人设帮助小米完成了最重要的品牌管理。

如权威化的互动策略,将个人IP转化为品牌与用户之间的情感纽带;真实人设的塑造,使小米用户产生强烈的参与感;个人信用同样成了小米高端化的破局关键。

在这个流量碎片化的时代,这种真实、专注、长期主义的人设,正是小米品牌最难以被替代的护城河。

但IP向来是把双刃剑,当用户带着对品牌神圣的向往慕名而来,迎来却撞上了产品可靠性、营销真实性的质疑,这种对比反差难免会带来人设崩塌。

以汽车为例,安全始终是第一法则,针对成都事故中 “车门无法开启” 的核心争议,小米需公开碰撞测试数据、电子锁应急机制设计逻辑,并邀请第三方机构进行拆解验证。

如今流量反噬的后果已经找上了雷军和小米,所以接下来如同本次测试这种争议,是需要避免的,尤其在风口浪尖之上,得让消费者看到改变正在发生。

或许当小米从最懂营销的科技公司转变为最有温度的科技企业时,雷军的口碑拐点才会真正到来。

  • 最新评论
  • lary

    小偷转型尚需时日

    屏蔽
  • 百年未有之大骗局

    坑蒙拐骗偷集一身。

    屏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