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仅两月四名校生去世 鸡出来的学霸走向绝路

田心SZ 广深妈妈圈 2025-10-27 11:54+-

开学才2个月,就已经有4位名校生相继去世。

本周二,康奈尔大学文理学院发出邮件确认,大一新生萨迪厄斯·卢森蒂尼在秋假回家期间不幸去世。今年6月,萨迪厄斯刚从全美Top5的激素高中圣保罗中学毕业,在高中时,他是个热爱运动的学生,参加过高山滑雪、越野跑和赛艇比赛。

这已经是本学期开学后,康奈尔去世的第二位大一新生。9月,大一新生乔斯琳·瓜达卢佩·加西亚在校内宿舍中被发现身亡。校方没有公布两人离世原因,仅表示“深感悲痛”,并提供了心理健康与危机援助资源。

而此前,普林斯顿大学中国博士后李昊然在家中去世,年仅28岁。据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李昊然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后来前往普林斯顿大学深造,今年6月刚刚获得博士学位,并选择留校称为博士后研究员。

不仅是美国,前不久赴香港大学求学的18岁内地女生因为电信诈骗,留下“要证明自己清白”的一纸遗书,在恐惧和绝望中,选择了坠楼自杀的事件,在家长圈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高度关注。

今天,从事心理咨询行业超过30年,同样是“港漂”背景的苏细清博士接受了我们的专访,就青少年心理问题进行了讨论。

开学仅两月四名校生去世 鸡出来的学霸走向绝路

苏博士说,留意到这个新闻时感觉很是痛心,这个年轻人能从内地考上香港大学,必然是学习成绩优异,家庭环境优渥的孩子,本应前途无量,遭遇电诈受骗时因缺乏足够的应对知识和求助意识而选择了跳楼自杀,结束了年轻宝贵的生命,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这个极端案例,也正反映了一个普遍现象,如果孩子被过度保护,从小只知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是学习,社会化不足可能导致他们社会应对能力匮乏,在独自面对社会黑暗面时,一贯的优秀形成的“对不足或不能的心理耐受性”不足,又缺乏求助意识,重重叠加形成可怕的心理压迫,最后可能做出了最坏的决定。

开学仅两月四名校生去世 鸡出来的学霸走向绝路

港大这个孩子的悲剧提醒家长,只知道埋头苦读又一贯优秀的孩子,在出现挫折或困难时,易出现心理耐受性不足,又不愿意求助他人或示弱于人,在突发事件中手足无措,容易做出非常错误的选择。

同时,我们亦需要反省,是什么阻止这个孩子向家长求助,什么让他们在自己“不能的时候”不愿意与家长坦诚困境以获得帮助呢?

开学仅两月四名校生去世 鸡出来的学霸走向绝路

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个场域,最重要的是对孩子的人格、品质的培育以及情感教育,注重孩子的决策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成为孩子“失落时、不能时,甚至失败时”能获得温暖庇护的避风港湾。智慧的家长不会过度保护孩子,不会成为孩子的人肉闹钟,更不会成为孩子问题解决的直升机父母。

给鱼不如予“渔”,家长除了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应该有意识提供机会让孩子有机会参与“家事国事天下事”,提升孩子的问题解决以及决策能力,发展孩子团队合作和求助意识,为孩子准备面对社会挑战时所需的独立自主能力和心理抗逆力。

以那位轻生的18岁女生为例,她明明家境好,学业好,前途好,在遭遇电诈后,却产生了以死“证明自己清白”的偏激想法。

我们同情她的不幸遭遇,但也要看到她或许有着心理脆弱,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不懂得和家庭合作的一面。

中国家长很少给孩子试错机会,从小给了孩子过度赞誉,让明明成绩优异的孩子却失去了体验幸福的能力,得了在知名高校校园中日益严重的“空心症“。

在一般社会评价体系里头,被判断为成功和幸福年轻人却感到情绪低落和迷茫,缺少内驱力,在遇到困难的情况,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倾向。

开学仅两月四名校生去世 鸡出来的学霸走向绝路

■ 图片来自《精神病房也会迎来清晨》

苏博士认为,如果家长和社会太过关注成绩,会让孩子们以为只有学习好才是优秀,才是有价值的。

一旦遭遇成绩滑坡,他们就会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自我怀疑容易导致自卑和痛苦感漫溢。

现在的孩子们只在高考的通道上滑行,就像生活在一个保护罩中,懂解非常高难度的数学题,懂得写逻辑严谨文字优美的文章,甚至外语都接近母语者水平,但却有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环还没有完成,除了从小要培养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年轻人们的社会化教育还没有完成,缺少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从小要陪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把小朋友放在“真空”环境,不让他们接触太多问题。

例如家族里有亲戚来借钱,那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讨论,这个钱该不该借?借多少?怎么借?家里要贷款买房,置办大件家具,都可以让孩子参与讨论和决策。

事情不论大小,对孩子成长教育来说,是台阶,也是工具,让他们能接触到真实的生活和复杂的社会环境。

开学仅两月四名校生去世 鸡出来的学霸走向绝路

开学仅两月四名校生去世 鸡出来的学霸走向绝路

苏细清博士说,不管孩子犯了多么严重的错误,都应该回到家里来,全家一起扛。

不管是学习成绩搞砸了,还是在学校打架斗殴犯事了,甚至是犯罪了,家长都应该不离不弃。

网络曾有这样的讨论:假设发现未成年女儿意外怀孕了该这么办?

一位年轻的妈妈说,我会很感谢女儿和爸妈坦白,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但我们要一起冷静地,带着爱和包容地面对这个问题。

起码可以避免小女孩瞒着所有人,把婴儿生在学生宿舍,避免年轻人偷偷自己去非法地下诊所流产,给身体造成后悔终生的巨大伤害。

那么,如果发现儿子杀人了应该怎么办?一个妈妈说,我要去帮他藏尸,然后顶包领罪,给孩子一个活下去,改过自新的机会。这种做法固然是大爱无边,却并不理智。

教科书做法就发生在最近,在美国枪杀查理·柯克的年轻人,在他父母的劝说下,选择了向警察自首。第一是避免了在追捕过程中,直接被击毙的风险,第二有机会因为自首认罪,在裁决中侥幸逃脱美国犹他州的死刑。

开学仅两月四名校生去世 鸡出来的学霸走向绝路

开学仅两月四名校生去世 鸡出来的学霸走向绝路

对于现在越来越严重的青少年抑郁问题,原生家庭要承担最主要的责任。

在心理学中,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作为自我概念的印象,就像照镜子一样,别人的评价影响自我认知,被称为镜像效应。

假设家长常对学习成绩好不好而问责,只要成绩好,家里人就会觉得孩子完美无缺,如果成绩不好,家长就愤怒。久而久之,孩子的大脑就处理不好这些会让他紧张,产生创伤的语言和表情。这些信息储存在大脑的杏仁核和海马体中,形成终生都很难消除的家庭代际创伤。

从此以后,只要身边人的表情一变,从小受到家庭创伤的大脑就会产生剧烈的波动,内心感到异常恐惧。这样就很容易把自己困在抑郁中,开始过于在乎外界评价,阅读旁人的表情,琢磨旁人的话语。

开学仅两月四名校生去世 鸡出来的学霸走向绝路

这就是传统中的乖孩子,没有自我,缺乏自信,只有镜像中,别人评价中的自我扮演。

所以很多富有安稳家庭中长大的女孩,偶遇一个放荡不羁的男子,就很容易会产生仰慕之情。

而在很多知名高校,每年都有学生自杀成功,每年也有很多牛娃,退化成一个沉迷游戏的人。

在考场中打了胜仗的年轻人,却在大学中成为了迷茫,没有内驱力和梦想的“空心人”。

苏博士孩子四岁时,曾问苏博士,如果我是哈佛学生,只有三个月寿命,如果我是卖水果的小贩,却有100岁寿命,您会如何选择?答案显而易见,但在充满功利心的教育过程中,

父母却常常忘记了快乐和健康的重要性,过分苛求成绩和学历。

其实幸福和快乐的来源很多,不仅仅只有学习这条通道。

开学仅两月四名校生去世 鸡出来的学霸走向绝路

苏细清博士强调:父母的五分爱,才能扛住孩子的一分愤怒。

当父母用焦虑愤怒表情,操弄着刻薄的语言,在年幼孩子看来,此刻的父母就像是可怕的情绪怪兽。父母没有意识到,和孩子讲道理固然重要,但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感觉。

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有一个“人生七不责”的原则:

愧疚时不责、欢庆时不责、睡觉时不责、吃饭时不责、生病时不责、受挫时不责、疲惫时不责。

苏博士认为,六岁前,大脑处于高速发展的关键期,大脑最好的养料是“环境的新奇性”。从进化视角,孱弱的幼儿最需要的是足够的安全感和温暖的关爱感,最害怕的是“不安全感”和“被抛弃感”,负面情绪诸如恐惧或害怕是最容易被大脑侦测到。

因此,在孩子六岁之前,应该着重发育大脑,父母要表达出温和的爱,并提供丰富的刺激,让大脑对新事物产生兴趣,并教养情绪情感。父母家人之间好好说话,为孩子建立一个亲密关系的蓝本。

给孩子提供一些社会化的练习空间,不可以过度满足孩子,对于五六岁的小朋友来说,金窝银窝都不如狗窝,适当匮乏能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其心。但也不应该故意制造苦难去磨砺孩子,例如体罚虐待羞辱和训斥,都是不可取的。

开学仅两月四名校生去世 鸡出来的学霸走向绝路

开学仅两月四名校生去世 鸡出来的学霸走向绝路

当孩子的情绪和睡眠出现问题时,不要随随便便做出懒惰消极的判断,不要以为事情过了就过了。

要学会去求助,在一些抑郁的前期征兆出现的两周内,就要向心理咨询师求助,尽快解决情绪暗礁。

当一些孩子出现嗜睡,拒绝上学,在考试中出现发烧腹泻呕吐的情况,很有可能不是生理疾病,而是出现了心理问题。

开学仅两月四名校生去世 鸡出来的学霸走向绝路

不要忌讳心理咨询,当出现征兆时,就要介入。抑郁超过半年,就一定要采取药物治疗等手段。

开学仅两月四名校生去世 鸡出来的学霸走向绝路

首先要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相当于帮孩子拔掉电线,先冷静下来。很多家长不愿意积极治疗,其中一个顾虑就是担心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例如变胖等。

但是苏博士强调,“两害相权取其轻”。

抑郁症发作时,孩子不仅仅是感觉非常痛苦,他们的大脑因为长时间情绪内耗无法舒缓导致一些神经递质出现紊乱,比如血清素断崖式下降,导致身心疲劳,没有能量支撑身体运作,大多数的人都无法用意志力硬扛,但常常被误解是“没有意志力”或“懒惰”。

简单要求抑郁症中的孩子们用意念去抵抗抑郁时,相当于要他们用脑袋去撞墙,容易让孩子感觉不被接纳,更伤心痛苦,也延误治疗时机,令抑郁症更恶化,非常危险。

有些抑郁症的孩子为了逃避痛苦感而选择玩游戏或看手机,以获得一些不健康的多巴胺刺激让自己感觉到快乐,家长常认为“能玩游戏就能学习”,而逼迫孩子回归学校。

开学仅两月四名校生去世 鸡出来的学霸走向绝路

其实,抑郁症不仅仅是心理问题,更反映的是大脑回路出现前庭联结的阻断而不断放电,令大脑心理功能无法正常运作,大脑容易感受到的是痛苦感和绝望感,也容易让抑郁症的人选择最坏的行为,自残或自杀。

有30年心理治疗经验,服务过数千家庭的苏博士称,治疗过程中最难的部分是家长。

家长应该相信专业的判断,与专业人士合作,让权给专业人士,让心理咨询师成为心理健康的守门人。由于幼童大脑仍然处于成长过程,由于幼童大脑仍然处于成长过程,在日常生活,家长要注意几点:

一千万不要让孩子看恐怖片。

恐怖片会导致孩子失去安全感,经常做噩梦。

二不能以威胁或否定来进行教育孩子,更加不要对孩子说“早知道当初掐死你”这种过激的话。被家暴、被霸凌或被语言暴力过的孩子,大脑工作常以“杏仁核”与“海马回”联结为主,记住痛苦和恐怖的场景,精神内耗导致能量被占据超过70%,常有耗尽的感觉。

三不建议孩子过早或过度使用智能手机,从手机世界获得的都是碎片知识,对十几岁的孩子来说都是浅尝则止的表层理解,没有深入思考。此外,手机带来的虚拟世界,令大脑沉浸于低水平的多巴胺中,容易出现成瘾的行为。

四饮食上尽可能避免不饱和脂肪酸和糖分的过度摄入,因为容易令肠道发炎,容易诱发抑郁症。令人快乐的多巴胺本身也是一种诱发依赖和成瘾的神经递质,也分健康与不健康的多巴胺,无需深度思考的游戏或躺平刷抖音或韩剧等,诱发的往往是不健康的多巴胺,之后容易令孩子出现成瘾行为,反而需要进行必要的干预,进行多巴胺断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