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称霸全球 源自“邓小平92年的一句话”

香港01 2025-10-22 12:52+-

亲共媒体香港01评论文章:中国商务部10月9日宣布再次收紧有关稀土出口的限制,消息一出震惊西方国家,这突显北京对这个与全球经济息息相关产业拥有强大的控制力。有美媒报道,美国过往曾在稀土行业占据领导地位,惟一切在中国前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期间讲过的一句话后慢慢改变。邓小平当时指:“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

《华尔街日报》10月19日报道,中国今日能够称霸全球生产和加工稀土行业是经历了数十年的积累。

自199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采取积极策略,巩固并维持对稀土矿产的垄断。稀土矿产对于制造汽车、风力涡轮机、喷射战斗机和其他产品所需的磁铁至关重要。

据报道,北京过去一直为国内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它们收购海外稀土资产,并透过法律禁止外国企业收购中国稀土矿。最终,中国将国内稀土产业从数百间企业整合成几家巨头企业,使其在价格上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

美国上世纪90年代初曾是稀土行业霸主

据报道,就在1991年,由于加州芒廷帕斯(Mountain Pass)的大型稀土矿,美国当时是全球最大的稀土供应国。中国当时则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而其长期发展策略正渐渐成形。

普雷斯尼克(Mitchell Presnick)是一位美国人,当时从事铀贸易。他回忆起自己在1990年代初曾主动提出与一间中国大型国有贸易公司合作,投资中国稀土资源。他说,当时对方告诉他,这样的安排会非常困难。

1991年,中国通过了一项法律,将稀土列入“战略性”资源,并限制外国矿业公司与中国本土公司合作开采某些中国矿藏。政府甚至禁止外国人未经特别授权进入这些矿区。政府也利用出口退税来鼓励国内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2013年2月2日,中國白雲鄂博稀土礦。白雲鄂博是中國內蒙古的一個礦業小鎮。鎮北部的礦區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稀土金屬礦床之一。(Getty)

在与中国国有矿业巨头五矿集团的同行共进晚餐时,普雷斯尼克说,他听说了中国令人印象深刻的重稀土存量。普雷斯尼克指:“他们(中国)当时就知道稀土比我们认为的更重要。”

中国也意识到,如果想要掌控稀土产业,就需要提升其产业价值链。北京不仅需要开采稀土,还需要具备加工稀土矿石并将其制成磁铁的能力,而这些专业技能当时只有在海外才能找到。

收购通用汽车生产稀土企业获取宝贵技术

1995年,中国国企获得美国政府批准,收购通用汽车旗下的稀土材料和磁铁业务,名为Magnequench的公司。在接下来的数年里,Magnequench的拥有者关闭了其在美国的所有稀土工厂,并将设备运往中国。美国的顶尖工程师则获得前往中国建立新工厂的机会。

一位同意前往中国的磁铁专家表示:“当时有些同事坚决反对,说他们永远不会帮助中国学习我们的技术。”

这位专家指:“当我到达中国时,我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正在建造的新工厂数量之多,速度之快,令人难以置信。”

前Magnequench工程师Mitchell Spencer表示,他同意去天津协助设立一间工厂,该工厂原计划与他在印第安纳州的工厂成为姊妹工厂。他其后接到电话,要求将天津工厂的产能增加一倍时,他感到困惑。

2025年10月9日,中國商務部宣布收緊有關稀土出口的限制,消息一出震驚西方國家,這突顯北京對這個與全球經濟息息相關產業擁有強大的控制力。有美媒報道,美國曾在稀土行業佔據領導地位,惟一切在中國前國家領導人鄧小平1992年1月南巡期間講過的一句話後慢慢改變。鄧小平當時指:「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網絡圖片)

有美媒报道,美国曾在稀土行业占据领导地位,惟一切在中国前国家领导人邓小平1992年1月南巡期间讲过的一句话后慢慢改变。邓小平当时指:“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

Spencer之后回国,不久就得悉位于印第安纳州的工厂即将关闭。

到2000年代中期,美国的稀土产业几乎被彻底摧毁。美国主要的稀土矿山帕斯山(Mountain Pass)已关闭,几乎所有加工稀土并将其制成磁铁的工厂也都关闭。

中国当时生产了全球约97%的稀土,实际上已占据全球垄断地位。

美国企业曾试图振兴稀土产业但失败收场

从2005年左右开始,中国政府收紧管制,对稀土征收出口税,这导致西方磁铁制造商的生产成本上升。由于中国境外几乎已没有稀土矿,汽车零件生产商和其他严重依赖稀土的企业选择将工厂从西方迁至中国,以获取更廉价的原料。

西方的稀土产量变得极低,以至于一家名为莫利矿业(Molycorp)的美国公司试图恢复芒廷帕斯矿并自行生产磁铁。该公司将计划称为“凤凰计划”,惟该计划注定要失败。

2012年,欧巴马(Barack Obama)政府联同欧盟和日本一起向世界贸易组织起诉中国,指控其不当使用出口配额来限制海外稀土供应。中国辩称,其限制措施旨在保持采矿量可持续增长并保护环境。

2014年,世贸组织裁定中国败诉,认为其出口配额不公平。中国取消了这些配额,导致对美出口急升。

随着美国稀土价格暴跌,莫利矿业破产。美国企业振兴稀土行业的计划以失败告终。

芒廷帕斯矿最终落入一家名为MP Materials的美国公司手中。该公司其后寻求中国合作伙伴的帮助,以恢复矿场的运作。中国稀土生产商盛和资源提供了前期融资,并获得MP Materials的少量股份。盛和资源随后将MP Materials的稀土分销给中国买家,用于制造磁铁。

今年7月,美国政府宣布收购MP Materials公司15%的股份。 MP Materials公司接管了芒廷帕斯矿,目前正在建造稀土加工和磁铁设施。美国政府亦推出新的举措,例如为该公司的稀土设定价格下限,以确保其能够抵御未来任何低价中国矿产的涌入。

然而,中国多年来积累的优势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被完全推倒。

美国财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近日在一个投资论坛上表示:“过去20到25年来,我们一直没有保持警惕,没有人在关注。每个人都疏忽大意。”

  • 最新评论
  • 莘莘游子

    我在看邓小平和习近平这两位,怎么又掉到了“一个解决(稀土产业)有无,一个做强做大(稀土产业)”的陷阱里去了。可能是本来就是时代前后延续的原因吧,这没有办法,但两人在自己的那一代都做得很好。 改一下。 其实,贡献最大就是三个人:徐光宪,邓小平,和习近平。 徐光宪奠定技术基石,解决了稀土分离的科学难题,并培养了科研梯队(譬如李标国、袁承业等一批稀土化学领域的科学家),为后续技术迭代提供了人才保障。 邓小平通过战略定位和政策保障,为稀土“产业崛起”创造了条件。 习近平通过产业整合,做强做大了稀土产业成为全球主导,并创造性地战略运用稀土成为重要的国际战略博弈的工具。

    屏蔽
  • 莘莘游子

    其实,贡献最大就是三个人:徐光宪,邓小平,和习近平。 徐光宪的技术突破奠定了中国稀土产业的基石,邓小平的战略定位提供了政策保障,习近平的产业整合与战略运用巩固了全球主导地位。三者的贡献在不同阶段相辅相成,共同促成了中国稀土产业的崛起。然而,稀土产业的成功还离不开方毅等领导的执行、科研团队的协作以及国际环境的机遇。 稀土作为战略博弈工具的地位在习近平时代得到强化,但其基础源于几十年来的技术积累、政策布局,多位国家领导者的重视和科研人员的努力。

    屏蔽
  • 莘莘游子

    习近平时代下的中国稀土战略:从产业规范到技术反制(2012-2025) 在2012年至2025年间,中国稀土产业在习近平主席的战略指引下,实现了从粗放式发展向技术主权与战略工具的根本性、阶段性转型。 阶段一:产业规范与基础巩固(2012-2019) 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内向治理,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面对WTO败诉和资源环境压力,政策焦点从数量限制转向提高环保标准和打击非法开采。通过持续推进“六大稀土集团”的整合,国家有效控制了稀土的无序流失,并积极支持产业链向高性能磁材等高附加值技术端延伸,为后续的战略跃升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和管理基础。 阶段二:战略升级与技术反制(2020-2025) 这一阶段标志着稀土的战略工具化。2019年习近平主席在赣州考察时,将稀土明确定位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和“技术创新的命根子”,成为战略转折点。随后的部署包括2021年组建中国稀土集团以实现资源的集中管控,并以2020年颁布的《出口管制法》为法律依据,最终在2025年实施了针对稀土核心技术和物项的出口管制。这一管制措施标志着中国稀土战略从“资源垄断”升级为“技术壁垒”,通过“长臂管辖”,有效反制了外部对中国高科技领域的遏制,彻底巩固了中国在全球稀土全产业链上的主导地位,完美诠释了在面对外部挑战时,将资源禀赋转化为地缘经济筹码的战略思维。

    屏蔽
  • 莘莘游子

    邓小平(战略定位与民族宣言:1990年代初) 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稀土产业崛起中最具决定性的战略定位者。他于1992年南巡期间提出的著名论断——“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将稀土资源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提升到与中东石油同等重要的级别。这一指示不仅是宣言,更是最高层的政治动员和发展指令,明确要求“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办好”。邓小平的指示,为中国政府将稀土列为战略性资源、提供政策支持、并通过市场化竞争和技术积累获取全球垄断地位,提供了最强大的政治背书和行动起点。 江泽民与朱镕基(市场化转型与产业规范: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 江泽民和朱镕基时代的贡献在于推动稀土产业的市场化转型和国家规范化。江泽民主席在1999年视察时强调“把我国稀土资源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指明了稀土必须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价值的道路。随后,朱镕基总理主持专门会议研究稀土发展问题,推动了早期对稀土工业的宏观调控。他们的努力,重点解决稀土低价出口和无序竞争问题,为中国稀土行业从粗放经营转向集团化管理奠定了政策基础。 胡锦涛与温家宝(管制强化与国际冲突的十年:2002-2012年) 胡锦涛和温家宝执政时期是中国稀土政策从市场放任转向国家强力干预的关键转折期。这一阶段的战略核心是遏制资源流失、保护环境并强化国家管制。在2002年至2012年间,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持续削减稀土出口配额、提高关税,全面限制外资参与开采和冶炼,并严格实施开采总量控制。这些措施旨在扭转稀土贱卖和环境破坏的局面,确保国家对资源的战略控制权。2011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系统性地确立了资源保护和大企业集团化的政策目标,为后续的产业整合奠定了基础。然而,强化的管制使稀土成为国际贸易焦点,引发2012年的WTO争端,标志着稀土从工业商品转化为地缘经济冲突点,迫使中国稀土战略在2012年后进行重大调整。

    屏蔽
  • 莘莘游子

    稀土产业是一批领导人和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不是因为邓小平一句话。 好吧,我整理了历代领导人对我国稀土产业发展的贡献,看一下到底是哪些人,做了哪些贡献。 其中方毅副总理很少听说吧,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就是他为以徐光宪院士的攻关提供了莫大的政治支持和资源保障。 中国稀土产业发展的历史贡献(1950s - 2000s) 周恩来(奠基与规划:1950年代) 周恩来总理是中国稀土产业最早的规划者和奠基人。在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高瞻远瞩,将稀土元素提取纳入中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确保在国家起步阶段,稀土这一未来战略资源的科研工作获得国家层面的关注和资源投入。周总理的指示,使稀土研究成为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续的工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聂荣臻(早期利用与推广:1960年代) 聂荣臻元帅作为当时的科技领导者,在20世纪60年代组织推动了内蒙古稀土的利用和推广工作。他的贡献在于将稀土资源从实验室层面推向工业应用,特别是促进了白云鄂博稀土矿的综合利用。聂荣臻的关注,确保了在国家工业化初期,稀土这一战略资源能够与国防和工业建设需求相结合,加速了稀土产业基地的形成。 徐光宪与方毅(科技攻关与资源整合:1970-1980年代早期) 徐光宪院士研究稀土串级萃取分离技术的最初发起源于1970年代初的国家稀土科技攻关需求,结合他本人在萃取化学领域的兴趣和专长。早期支持主要来自国家科委、中科院、包头稀土研究院和北大化学系,提供政策、经费和实验平台。1978年方毅复出后,通过高频调研、资源整合和政策倾斜,成为徐光宪团队技术突破和产业化的关键推。他连续7年8次亲赴包头,组织稀土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科技攻关工作。为以徐光宪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团队解决稀土串级萃取分离技术等核心难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和资源保障。徐光宪的自主科研与国家战略的结合,奠定了中国稀土工业崛起的基础。

    屏蔽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