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 官媒报道异常低调 引诸多猜测
中共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四中全会)于10月20日在高层局势异常紧绷的背景下召开。尽管这场会议旨在为国家未来五年定调(“十五五”规划),但官方媒体在会议首日的报道方式却异常低调和诡异,引发外界对中共高层动态的强烈关注和诸多猜测。
四中全会召开 官媒“静悄悄”与资讯极简化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20日——全会召开首日,中共喉舌新华社、《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联播并未集中报道。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当天同步发布了通稿,强调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十五五规划,称要总结十四五时期的历史性成就,并部署未来五年的高质量发展和科技自力自强,并多次出现“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这一表述。
截至当天晚上,官方仅发布了一条只有100字左右的简讯,称四中全会召开,“习近平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会作工作报告,并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央视《新闻联播》更是罕见地没有将四中全会作为当晚的重点报道,仅在国际新闻部分简单提及“国际社会关注二十届四中全会,期待会议为世界经济注入新的稳定与信心”。
在四中全会前夕,中共军队高层经历新一轮大清洗(九名上将被开除党籍)的背景下,官媒这种异常的报道手法,使外界难以判断中共高层的真实状况,加剧了“高层局势异常紧绷”的观感。
图为2018年8月27日,中南海一个入口处。(ROMAN PILIPEY/AFP via Getty Images)
分析:中共喉舌发长篇社论的用意
10月20日凌晨,中共新华社发表了长篇社论《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写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之际》。文章多次引用和提及“习近平总书记”的表述,为全会讨论“十五五”规划奠定基调。
财经博主“徽湖说房”对新华社的该社论进行总结:其核心思想是将过去的成就全部归功于“核心”领导,并为未来的政治路线进行辩护和宣传。
他说,第一点,中共不承认中国的经济出现了问题,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是在习近平核心领导下,取得了世界经济史的两个奇迹——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
第二点,当今社会的复杂局面,如果没有习近平的掌度领航,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第三点,如果没有习思想的科学指引,不可能有今天的重大的成就。未来能否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否保证经济体健康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中共在经济社会和发展当中的核心作用。发挥核心的作用,才能驾驭中国这辆车不会脱轨。
据此,“徽湖说房”认为,四中全会召开期间基本上没有任何新闻,会议最后一天才会出所谓的公报。
他说,我提前做一个公报的剧透:公报内容包括中国方方面面的发展。四中全会公报最后会给大家一个“展望”,绘出一张蓝图,让老百姓永远做韭菜、永远都做牛马,伺候中共组织。
“徽湖说房”还透露,中共四中全会首日,一个长期上访的年轻女子,选择了跳北京永定河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再怎么民不聊生,中共最高层、党媒依然是载歌载舞。他认为,中国的经济要走向计划经济,社会的治理要走向朝鲜化,这是无庸置疑的。
习将辞军委主席职务的传闻被热炒
就在四中全会召开前夕,中共军队高层展开新的一轮大清洗,中共九名上将被开除党籍。
网络上的一则最新爆料被热传。据爆料,习近平将辞去中央军委主席,由张又侠接任。
时政评论博主“袁成”表示,新华社的社论几乎每一段都围绕习近平展开,反复出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说法,多次把过去五年的经济政策包装为“伟大奇迹”。然而,现实经济的低迷和财政紧张与这份社论形成强烈反差。熟悉中共宣传节奏的分析人士指出,它更像是一场临阵维稳的政治补丁,新华社此举即使对外展示“核心”稳如磐石,也可能是为习近平未来有序退场提前铺设的政治缓冲。
独立评论人岳山则认为,新华社的这类通稿往往表面是在吹捧核心,实则暗藏讽刺。属于典型的高级黑。文章把一切成功归功于“核心”,而把经济下行、债务膨胀等问题归咎于地方执行不力,或国际环境不佳。这种功劳全归上、责任全往下的写法表面是在抬高,实则在切割,也在无形中暴露权力体系的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