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专家:川普会对中国让步 但有两样死守到底
作者声明:内容来源于@澎湃新闻
中美又杠上了,川普扬言加100%关税,结果美股先崩盘。
贸易牌再出谁更受伤?
每次川普“关税牌”一甩,舆论热闹不已。可真要落到实处,最先叫苦的往往不是咱中国,而是美国自己。
美方的压力不仅体现在股市。美国农场主、芯片制造商、零售巨头,这些年都被“关税战”折腾怕了。美国大豆卖不出去,仓库里堆成山,去年2200万吨压货,农民亏到怀疑人生。
美国大豆协会都已经主动示好,愿意用人民币结算,只求咱中国能下点订单。美国农民的损失保守估计也有450亿美元。可见,这场贸易战,真正伤到的其实是自己人。
川普这次还学精了,喊欧洲、印度一起来“围堵”咱中国。可实际操作下来,效果并不理想。德国大众、法国空客这些企业,哪能割舍中国市场和稀土磁体?
欧盟嘴上表态,内心小算盘打得啪啪响。丹麦外长刚说要团结,转头又说“不想立刻报复”。本质上,欧洲更在意自己利益,站队美国只是姿态。
俄罗斯科学院多位专家近期密集发声,观点很直接:100%关税大概率只是喊话,真落地可能性不大。
他们举的例子是2020年那次贸易协议,川普加关税、闹剧一番,最后还是降了关税,求着咱中国签协议。事实反复证明,极限施压只是谈判桌前的惯用套路,雷声大雨点小。
这回美方刚放话,全球股市就给了回应。一些权威经济机构也分析,美国消费市场这几年对中国商品依赖依旧很深。
贸然加税会直接推高美国通胀水平,零售商、消费者才是真正的“接盘侠”。川普如果真的全线加税,连自己的支持率都得往下掉。
中国底气为何越来越足?
和2018年相比,这次中美博弈,咱中国的主动权明显提升。最直观的变化,是对美出口占比从19%降到11%。
咱中国把市场重点转向了东盟、拉美等方向。2024年对东盟贸易额破9000亿美元,连续四年成最大贸易伙伴。美国市场对中国制造的“不可替代性”持续下降。
再看产业链,咱中国在全球供应链里的地位越来越牢。全球120个国家最大贸易伙伴是中国,零部件、原材料占比35%以上。
美国企业想脱钩,动动嘴容易,真搬走那就得多花好多成本,最后还得回头找中国供货。更何况咱中国依然手握7590亿美元美债。
虽然只占美国国债2%,但如果中国减持,全球金融市场就要“抖三抖”。这些都是中国“牌桌上的筹码”。
说到美方的“死穴”,俄专家点得明明白白。美国在军事和高科技领域的底线从没变过。F-35战斗机、航母、先进芯片,都离不开咱中国的稀土材料。
高科技领域更是美国的“心头肉”。这两年美国对华芯片、AI、量子计算等行业,实体清单一扩再扩。
从卡华为5G,到限制半导体出口,再到各种高科技标准卡位,美国招数不断。目的很简单,就是不想让中国在科技领域“赢麻了”。
但现实是,咱中国的突破速度远超对手想象。半导体国产率两年内从35%涨到78%。5G全球专利份额40%,6G标准提案数量世界第一。
人工智能企业五年里暴涨到5000家,平均每11小时就有一家新公司注册。高铁、永磁直驱机车、碳化硅芯片、智能制造工厂,都实现了国产替代和产业升级。
主动权进一步增强
中国这几年应对外部压力的“底气”越来越足。高铁智能制造工厂实现数字化,生产效率提升20%,周期缩短5天。稀土分离技术专利占全球85%,产业链补短板补得更加彻底。
这些成果给了中国更足的信心。面对美国的贸易战、科技围堵,咱中国现在都能从容应对。就算美国短期内“死磕”,中国也有能力扛下去,甚至倒逼产业升级,让短板变成优势。
俄专家普遍判断,川普最终会在贸易方面选择让步。原因很简单,实力对比变了。中国对美依赖下降,美国企业却离不开中国市场和供应链。
美国让步是大势所趋,但在科技、军事领域,封锁中国还是美国的主旋律。未来中美关系大概率进入“竞争共存”新模式:
在贸易、经济领域合作,在高科技、军事领域保持激烈竞争。这种格局会让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更复杂,但也会促使咱中国继续加速创新,抢占更多主动权。
这场贸易战表面热闹,实则底牌都在桌上。川普即使嘴上硬,最后大概率还得坐下来谈。咱中国的主场优势越来越强,特别是在稀土、高科技和产业链方面,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
美国的底线很清楚:科技和军事不能让中国做大。这也是中美竞争的长期主线,谁能率先突破,谁就能在国际舞台上“赢麻了”。
中美这场大博弈,变数不少,但趋势很明朗:中国只要守住科技创新和产业链升级,主动权就一直在自己手里。
美方的极限施压,反而成了中国产业升级的“催化剂”。下一步,谁能笑到最后,关键还得看谁能持续创新、掌握规则。这才是决定全球格局的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