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5万裸辞”的爽文 把复工的人骗惨了
“月薪5万,我离开了大厂。”“大厂高管裸辞,回归家庭。”
在社交平台上,你是否刷到过这样的帖子?
点开一看,是一篇篇“大厂离职宣言”。内容细数加班的疲惫、人生的迷茫,最后是决绝的告别,配图通常是带有大厂标志的工牌特写,或是与大厂背景墙的合照。这些大厂包括但不限于字节跳动、阿里巴巴、美团、腾讯等。
跟着高薪大厂精英免费学习,提升自己,给简历增色,听上去是不是很诱人?
然而,近日的一起案件,戳穿了这些“大厂离职宣言”的包装:它们背后竟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
01一场“骗局”
2025年9月15日,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人民法院披露了这起大厂起诉虚假离职员工案。原告是字节跳动旗下抖音视界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字节),被告是长沙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大厂离职帖截图
根据法院公布的民事判决书,原告字节提供了小红书笔记截图,标题为“再见啦字节,月薪4w离职了”,首图是一名女性站在突出显示“字节跳动ByteDance”字样的背景墙前。
在该笔记的置顶评论中,发帖人自称“字节数分主管”“高级程序员”,拥有8年数据分析工作经验,现辞职回归家庭,“为了不留遗憾,想线上带几个徒弟,没有套路……目前暂带60个,不要钱”。
实际上,她并不是字节的员工,而是长沙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引流员工”。
法院判决指出,该公司虚构员工就职背景,指使员工在小红书上发布离职帖,目的在于推广培训课程。
“Vista看天下”在企查查上检索发现,该公司是一家微型企业,成立于2021年,注册资本100万元,当前处于存续状态,经营范围包括“教育和信息技术咨询服务”。
在某招聘软件上,它的自我介绍颇为直白:“主要从事线上教育,主教Python,专注于培养IT技术人员、移动互联网、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中高端IT人才。”
目前该公司多个岗位仍在招聘,且任职门槛并不高,学历、经验均无限制。
长沙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招聘岗位截图
“Vista看天下”与该公司HR的对话截图
以售前客服、课程顾问这类岗位为例,介绍中注明“工作轻松简单”,负责承接客源。“Vista看天下”以求职者的身份联系到该公司的HR,对方介绍这类岗位是“通过聊天了解客户的基本信息、学习需求,邀请他们参加课程”,薪酬结构是4700元无责底薪,加300元全勤奖和销售提成,每成交一单可获2%至6%的提成,业绩出色者月收入可过万元。
从法院认定的事实来看,虚构大厂离职员工身份发帖,仅仅是该公司众多获客手段中效率较高的一种。看了离职帖并产生兴趣的用户,会被引导添加微信,后续会收到售价为7880元的Python课程推销。
法院认为,被告作为计算机教育培训从业者,在明知其员工不存在原告字节就职经历的情况下,虚构员工就职背景,利用原告字节作为知名互联网企业的影响力获得网络流量,误导消费者对其专业能力、经验产生信任,属于对服务提供者资质的虚假陈述,已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
最终,法院判决被告在媒体上刊登消除影响声明,并向原告支付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共计5万元。
受到困扰的,不仅是被借用名誉的企业,还有真正的大厂员工。他们的照片、职场感悟,随时可能被截取、拼接,成为新的故事原料。
小红书博主@诗子Hilary_(以下简称诗子)没有想到,自己的一张离职照片,竟然不断出现在不同的小红书账号里。
2025年3月,她在小红书上发布了一张站在字节背景墙前的离职照片。此后几个月里,这张照片不断出现在不同账号的离职帖中,成为无数虚假故事的“第一现场”。
诗子的离职照片被盗用。
“每天都能收到很多条朋友、粉丝、同事甩来的盗图信息。”诗子说,甚至有一天在电梯里,有同事翻出帖子问是不是她。她只能苦笑:“照片是本人,但账号不是。”
起初她尝试举报,平台处理需要7个工作日,但盗图账号一个接着一个,她最终只能放弃。“治标不治本。”她感到无奈,“那些卖课的机构起号非常快,你举报一个,他们能在一天之内再起100个。”
现在使用搜图功能,仍能找到诗子的照片,它被反复套用在大厂离职的故事模板里。
02流水线上的“大厂离职”
2025年9月15日,抖音集团副总裁李亮就此案在微博上发文:“这些帖子吸引了很多的流量,不知不觉似乎营造了一个社媒上的‘字节离职赛道’……你看到的‘大厂离职’‘大厂内幕’不一定是真的。”
抖音集团副总裁李亮微博发文。
事实上,判决书揭开的只是冰山一角。不只是字节,阿里巴巴、美团、腾讯等多家知名互联网公司都是“离职赛道”里的常客。
随着虚假账号的泛滥,氛围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字节诉虚假离职员工案公开后,当一些大厂博主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职场日常或离职感悟时,评论区常常冒出质疑:“你是不是卖课的?”这甚至已经变成了一种调侃。
截至2025年9月底,在社交平台上检索“大厂离职”等关键词,仍能发现不少离职帖。但或许是因为案件曝光,一些账号学会了规避,帖子只模糊提及大厂,不再明确写出公司名称。
“Vista看天下”尝试私信了一些大厂离职博主,发现虚假的大厂离职博主往往目的性极强,他们的话术更像推销,言辞中频繁出现“无偿教学”等关键词。他们最初都以“个人收徒”的姿态出现,帖子写得很真诚,话语里带着无私,私信回复也很热情。
例如,一个昵称为“杨哥”的小红书博主,发帖自称“大厂财务BP”,月薪4.5万元。他写道:“一晃八年青春全给了公司,日常加班是家常便饭,说出来估计都没人信,每一次都是反复挣扎,最终反反复复到第八年末终于解脱了。我要去寻找我想要的自由了!”
然而在置顶评论里,他又说自己只有5年工作经验。
“杨哥”发来的小红书私信。
“Vista看天下”加了“杨哥”的微信,但他对身份的追问避而不答,当被问及是从哪家大厂离职时,也直接略过不提,被再次追问时,也只含糊回复道:“直播课会介绍的。”
“Vista看天下”与“杨哥”的微信对话截图
“杨哥”只有一个目的——推广课程。
他不断将话题引回“主线任务”,在距离直播课开始10分钟时,他发来“好课优选”的链接,提醒尽快进入“教室”。帖子中的个人免费教学,由此转变为团队教学。
直播间里,气氛完全不同。
授课老师坐在电脑前,身后是两个高高的置物架,上面整齐地摆放着书、钟表和地球仪。他看起来30岁出头,戴着眼镜和耳机,只露出肩膀以上的部分。声音激昂,不时高呼“兄弟们”“姐妹们”,极富感染力,甚至让人觉得这不是一个课堂,而是一场带货直播。
直播间截图
他打开屏幕共享,一边讲话,一边在名为“课堂笔记”的TXT文档里噼里啪啦地输入内容。整个过程中,他并未提及任何大厂经历,全程围绕教学展开——
先勾勒出高薪蓝图,称掌握数据分析技能后,能获得薪资翻倍的机会,“高级数据分析师月薪是12k到15k,数据挖掘工程师月薪为18k到50k,大厂会更高”。
再多次强调学习轻松简单,“明晚你上了我的课,就能写出代码,三个月就能学会Python”。
最后还抛出福利,表示将赠送多年来辛苦整理出的各类岗位面试资料,以及金融、电商等领域的数据采集脚本。
“Vista看天下”参加了几场直播,发现实时观看人数基本维持在百人以上,高峰时有200人。虽然陆续有人中途退场,但到了最后的课程推销环节,依然有不少观众留下。
而所谓的“免费教学”,也仅限当晚的试听直播。直播结束后,“杨哥”让“Vista看天下”添加其企业微信,随后发来邀请——加入本期学习交流专群。群内大约有60人,设置了不允许通过群聊添加好友。
快速“生成”一个前大厂员工的人设,比如AI设计师、视频剪辑师、插画师、财务BP等;
发帖用图文包装离职故事;
在评论区自导自演,以“高薪”“经验丰富”“免费教学”等作为诱饵;
吸引用户注意后,引导加微信,转入私域;
安排用户进入直播间,接受课程推销。
每个环节紧密衔接,这些离职帖背后是高度相似的模式,整个过程仿佛一条运转成熟的流水线。
“Vista看天下”曾向“杨哥”咨询课程费用,他在微信上模糊地回复道,每个月的学费在300元到500元不等。
“Vista看天下”也联系到另一位用户,他在小红书上看到与离职帖相仿的帖子,评论区很多人说“上了这个课,成功拿到大厂offer”等。于是,他被“引流”到相关课程。据他介绍,该课程基础套餐5000元,进阶套餐7000多元甚至更贵,但这些内容其实都可以自学。而购买的多是零基础用户,这也是相关机构主要瞄准的受众。
“Vista看天下”与“杨哥”的微信对话截图
03大厂人的真实生活
在公众想象中,“大厂”是一个被符号化的矛盾体。
它既意味着高薪、体面、广阔的平台和无限的可能,也代表着高压、内卷与无休止的竞争。
或许是精准契合了当下的社会情绪,大厂员工的离职故事总能轻易地击中外界:有人将其看作“勇敢的转身”,有人理解为“对现实的妥协”,也有人借机窥视大厂内幕。
而当这些关注和流量被教育机构捕捉、复制、量产,真实的个体经验便成了流水线上的“剧本”。
中国的互联网大厂起步于20世纪末,依托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政策扶持和庞大的资本投入,在过去十多年内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如今,在AI技术的浪潮下,大厂正迎来新一轮扩张。
脉脉高聘的《2023泛互联网行业人才流动报告》(以下简称《2023报告》)显示,上海和深圳的互联网从业人员数量分别是69.2万、70万,而北京是138.9万。据上海证券报报道,2024年底,腾讯员工总数达11.06万人,创下历史新高,腾讯计划3年新增2.8万校招岗;京东同期拥有员工约57万人,比上一年新增约5万人。
吸引人才涌入大厂的因素之一,是高水平的薪资。
钛媒体2024年发布报道:“公开信息显示,字节跳动内部与AI相关的岗位,年基础工资(152.7万元)和年均股票(157万元)总额超过300万元,年均奖金最高可达34.5万元;此外,美团AI人才年薪总包高达181.3万元,仅次于字节跳动。”
《2023报告》显示,以北京某互联网大厂为例,其月平均工资约为29630元,但在30000元到50000元区间的比例达到了54.6%;20000元以下的仅占比14.9%。但竞争也愈加激烈,人才供需比持续上升,达到2.34,平均约5个人竞争2个岗位。
985本硕毕业的小鱼,刚入职字节两个月。当初参加校招时,她已经体会到了大厂竞争的激烈——200多人竞争一个岗位,她经过5轮面试才拿到offer,“终面在北京总部,公司包了路费和住宿”。
入职后,她感受到,真实的大厂工作像是一场紧绷的修行。
“这里的福利待遇确实不错。”食堂像迷宫一样大,菜品丰富,包一日三餐,健身房免费开放,公积金和社保按最高比例缴纳,年假比一般企业更长,平时还会发放各种礼物。但“北京赚钱北京花,其实也存不下太多钱。”她苦笑。
她也很快体会到“大厂文化”的复杂。
不同团队之间的氛围差异极大:有的组相对轻松,老员工愿意带新人,考核不苛刻;有的组却以“卷文档”著称,数据展示必须漂亮,成员经常加班到凌晨。
小鱼所在的小组算是“友好阵营”,“但责任心太强的人,哪怕在最轻松的组,压力也不小”。下班后,她常常忍不住思考方案,想尽快完成项目,有时甚至为工作焦虑到哭。“睡前或者醒来时我还想着工作,就像读研时写论文一样,想快点完成,然后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某个地方应该如何处理。”
让小鱼印象最深的,还是公司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内部科技论坛上,研发同事会分享最前沿的技术趋势,并以通俗的方式讲解晦涩的内容。“如果你感兴趣,还可以联系他,一起喝杯咖啡,聊些新想法,甚至真的能落地成项目。”她说,这种氛围令人兴奋,但也让人隐隐焦虑,“就像在北大,别人总会问你为什么不充分利用这个平台的资源,有时候已经很累了,但还是忍不住逼自己再学习一些东西”。
在诗子看来,大厂的光环更像是一种“外部凝视”。
自大学毕业以来,她先后在百度、字节、阿里巴巴3家互联网大厂工作。“据我所知,真正的大厂员工离职后不会去卖课,除了被优化,大多数人要么跳槽,要么创业、考公考编。”
她认为,大厂的经历确实能让人快速成长。正如她在帖子里的总结,在字节工作的两年,顶十年的密度,“每天面对的都是高难度挑战,不仅业务能力突飞猛进,心理素质也变得更强大”。
和一群优秀的人共事,她常常觉得自己拖了团队的后腿,“只能花更多时间去学习、去赶进度”。那两年,她从内向的INFJ变成了更理性、外向的ENTJ,“越来越爱社交”。
她说,大厂生活远没有那么神秘,“就像一个围城,外界看来是高薪体面,但真正在里面的人,就只是打份工而已”。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