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高台积电50% 中芯拼5纳米气喘如牛

自由财经 2025-10-07 16:54+-

  美中科技战火热,中国积极发展科技自主,其中,中芯国际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晶圆代工厂,被视为突围的关键角色,近期更是传出正在测试中国国内首款自制先进芯片制造设备,企图挑战西方在人工智慧(AI)芯片领域的技术优势,但中芯国际真的有这么厉害吗?

  今年9月,《金融时报》报道,知情人士透露,中芯国际目前正在测试由上海新创公司宇量昇科技生产的28纳米深紫外光(DUV)曝光机,并利用“多重图形技术”生产7纳米芯片。

  虽然初步测试结果乐观,但是否能投入量产仍未明朗。目前中国芯片制造商仍依赖先前购买,或二手取得的艾司摩尔(ASML)DUV设备,制造华为昇腾系列等先进处理器。

  知情人士指出,这些设备在低良率下可尝试生产5纳米芯片,但无法进一步制造更先进产品。且值得一提的是,先前美国为了限制中国半导体进步设立出口管制,限制了中国取得最新设备的能力。

  有分析指出,即便这些设备在低良率情形下可尝试做出5纳米芯片,但无法进一步支援更尖端制程。相较之下,台积电(2330)将于今年晚些时候使用ASML最新极紫外光(EUV)设备量产最先进的2纳米芯片。

  中芯年底GPU良率预计达30%

  中芯国际是中国最领先的本土芯片制造商之一,但在美国的制裁下,削弱中芯国际使用最新曝光机设备生产尖端芯片的能力,摩根士丹利预估,中芯国际到年底的GPU良率预计将达30%、2027年,中芯国际每月最多只能生产1.8万片AI芯片晶圆。

  近年来,中国政府将半导体产业视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中芯国际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晶圆代工企业,2024年全年营收为人民币577.9亿元、年增27.7%,然而净利却为人民币36.9亿元,年减23.3%。

  根据外资预估,原先中芯在2025、2026、2027年AI GPU 芯片收入可分别达到1.46亿元 / 2.12亿元 / 2.865亿人民币;但最新修正后仅剩5850万 / 9400万 / 1.36亿人民币,几乎砍半。

  外媒分析,中芯国际受限于美国制裁,无法取得ASML的EUV设备,目前仅能靠DUV透过多重曝光,生产7纳米芯片,而这种方式大幅增加制程步骤,不仅推升成本,也导致良率难以提升。

  良率仅为台积电的3分之1

  先前中芯国际传出在5纳米制程上有所突破,预计今年内完成5奈米制程开发,并计划于年底开始生产。然而,外媒指出,问题还是在中芯国际由于无法购买EUV设备,仅能使用DUV设备进行生产,Kiwoom Securities报告分析,即使中芯国际能够生产5纳米芯片,其晶圆生产成本,仍预计将比台积电高出50%,而成品良率仅为台积电的33%。

  且近期,美国、台湾与其他国家对中国半导体的管控、出口限制、贸易制裁政策,再加上有报道指出,中芯国际在设备维护和新机器安装验证方面遇到困难,导致芯片良率下降,并可能影响第2季度的营收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外部风险。

成本高台积电50% 中芯拼5纳米气喘如牛

(资料照片)

  营收主力仍集中于成熟制程

  然而,若从现实面来看,中芯的产能仍高度集中在成熟制程(如28纳米、40纳米以上),相关技术主要服务于智慧手机、消费电子、车用芯片与工业芯片等需求,才是真正的营收主力。

  在先进制程(7纳米、5纳米及以下)领域,中芯仍面临多重挑战,包括技术瓶颈、产能限制、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等。

  虽然在外界关注的7奈米制程上,中芯曾凭借华为海思芯片(麒麟9000S)展现突破能力,但产能有限、良率与成本挑战,与台积电、三星在先进制程的规模与技术实力仍有显著差距。

  有分析认为,中芯被视为国家重要支柱,能获得资金、补贴与政策支援,在成熟制程、产能扩张、政策扶植、自主设备探索等方面,中芯确实展现强劲拼劲,但在先进制程、获利方面,距离台积电、三星等仍有差距。

  中芯计划的实现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技术突破、设备升级、良率提升等,未来能否在最先进领域形成稳定竞争能力,仍有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