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温哥华回国一年我们后悔吗?
我没有后悔,而且比一年前更笃定。
为什么我敢说你“不后悔”
因为随时可以再次离开,却选择留下。真正的后悔是“锁死”:卖不掉的房子、移不走的学籍、回不去的职场。我们把每一道门都留了一条缝——我们只是在做动态优化。把资产、教育、社交、认知全部调到更适合自己的配置,然后在新周期里继续”下注”。
“后悔”这个话题拆成三层,也是大多数人最担心的三件事
1:经济方面
国内房产虽然普遍下跌,我们依然看好深圳,在不远的将来深圳一定会是超一线城市,人口净流入正向的一直都是深圳,我因为是70后很早创业踩到了祖国发展的红利,非常感恩,而后先生比我年轻,他一直也是公司高管,是在老二3岁才加入我一起陪孩子 成为全职爸爸妈妈,这是每个人不同人生的选择而已。且
我们的房子大都是自住,我的父母也都在单独生活,也都在核心地段,最早买的是2003年给妈妈的房子,最晚买的也是10年前 2015年初。我在老二出生前后一直是全职爸爸妈妈,被动收入可以覆盖日常生活。
但不要以为我们就没有经济下行带来的烦恼,我们也会有低估经济周期的问题,一样有非常大的损失。只是抗风险的能力自认为比一部分人强一些,不至于影响日子,我们不会梭哈我们也并不是赌徒。
我们小女儿8岁,分别在泰国IB国际学校以及温哥华IB私校就读,回国后我们选择了蒙特梭利小学。教育不再等于“拼升学”,而是拼“自驱力与社交密度”,深圳的多元社区反而成了最优解。
用同样的预算:
• 1/3 给孩子多元体验(运动、艺术、社会考察)
• 1/3 给自己升级认知(课程、游学、教练)
• 1/3 做可退可进的身份或资产备份 我们随时可以出去,也随时可以支持孩子将来根绝自己情况选择国内还是国外求学。
3:个人价值感
我们不需要996去工作,我却依然把“读书-思考-成长”当成主线任务,在陪伴老二的这些年里我在加拿大学了幼教,在深圳学了蒙特梭利还顺便拿了个学位,现在更是把周期低谷当作系统升级的窗口期。经济下行淘汰的从来不是钱,而是认知停滞的人。这个时候正是整理自己,学习、实践、反省、提升自己认知的时候。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机,我们是终身学习终身成长者,孩子大概率也会是爱学习、爱琢磨的人,自己做到才有资格要求孩子,这是给孩子最好的影响。
有人问:如果三年后国际形势更差,你会不会再次离开?
答:门一直虚掩着,我们选择留在热气腾腾的深圳。但有世界公民的心,又有一起搭建的、随时可以打包带走的生活,谁知道我们下一站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