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多如牛毛,科技公司却说…
就业市场上,科技人才的数量之多堪称史上罕见。然而,许多科技公司却说好员工难寻。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联邦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22年,美国大学授予的计算机科学学位数量增加了一倍多。然而时至今日,谷歌(Google)、Meta、亚马逊(Amazon)等公司却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裁员。
理论上,所有这些都应该意味著有充足的、渴望工作且能力出众的工程师可供聘用。
但在狂热追求人工智能(AI)主导地位的过程中,雇主们表示,具备最抢手技能的人才数量不足。少数被视为AI奇才的人可以拿到数百万美元的年薪。而在AI专业能力的第二梯队,从业者每年可以赚取近100万美元。
对其他大多数人来说,找工作却很艰难。
沮丧的求职者认为,企业只要发挥一点想象力,就可以扩大AI人才的后备管道。他们的看法是,公司应该接受一个事实:由于AI技术太新,具备AI专项经验的人相对较少。公司应该专注于识别具有可迁移技能的候选人,并让他们在工作中学习。
然而,公司似乎常常坚持寻找拥有深厚机器学习背景的理想候选人。许多与AI相关的职位空缺数周甚至数月,或者从招聘网站上撤下后不久却又重新发布。
不在一个赛道
很难定义具备什么样技能的人才能跻身AI全明星阵营,但很遗憾,你现在所做的事情很可能与此无关。
也许你正在学习如何在ChatGPT和其他类似AI工具的帮助下更高效地工作。或许你正在参加那些数不胜数的AI证书课程之一。
这好比你在当地的基督教青年会(YMCA)打野球,却指望能被洛杉矶湖人队(Los Angeles Lakers)签下。公司真正垂涎的AI人才几乎和职业运动员一样稀有。
“在我们看来,这样的人在全世界最多也就几百个,”AI图像和视频工具开发商Runway的首席执行官克里斯托瓦尔·瓦伦苏埃拉(Cristóbal Valenzuela)说。
他是这样描述的:把一个AI模型想象成一台有1,000个刻度盘的机器。目标是训练这台机器来检测模式和预测结果。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给它输入海量数据,并且知道要调整哪些刻度盘——以及调整多少。
拥有这种恰到好处的感觉的人,仅限于那些具备非凡直觉、天才级智慧,或拥有在多年前AI大行其道之前就进入该领域的远见——也可能是运气——的人。
作为一家拥有约120名员工、由风投支持的初创公司,Runway并没有在与硅谷巨头争夺AI就业市场上的“勒布朗·詹姆斯”(LeBron James)。但当我最近与瓦伦苏埃拉交谈时,他的公司正在招聘工程经理和机器学习总监,广告上的基本年薪分别高达44万美元和49万美元。
瓦伦苏埃拉说,这样一则招聘信息一周内可能会吸引2,000名申请者,而他很可能一个都不会选中。许多自称精通AI的人,实际上只是在生产“工作垃圾”——即通用、低质的东西。他花大量时间阅读学术期刊、浏览GitHub作品集,并招募那些作品能打动他的人。
除了非凡的技能组合,那些试图在竞争异常激烈的AI领域中胜出的公司,还在寻找近乎狂热的投入精神。
丹尼尔·帕克(Daniel Park)正在为他九人规模的初创公司寻找三名新成员。他说,为了填补这些广告上基本年薪高达50万美元的职位,如果需要,他愿意等上一年甚至更长时间。
他在寻找愿意一周工作七天的“奇才”。团队的大部分成员一起住在旧金山一栋有六间卧室的房子里。
如果这样的生活听起来有些孤独,帕克的团队成员或许能够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他的公司Pickle旨在开发类似《钢铁侠》(Iron Man)中托尼·斯塔克(Tony Stark)的搭档贾维斯(Jarvis)那样的个性化AI伴侣。
图片来源:Nicolás Ortega
不被重视的群体
詹姆斯·斯特劳恩(James Strawn)不是AI的早期采用者,作为两个青少年的父亲,他也不想为了工作牺牲个人生活。他开始怀疑,像他这样的人在科技行业是否还有立足之地。
在Adobe工作了25年后,他于去年夏天被解雇,当时他是一名高级软件质量保证工程师。现年55岁的斯特劳恩最初是作为合同工加入的,他回忆说,公司雇用他是一次冒险的决定。
他曾是一名艺术家和平面设计师。面试他的经理们认为,他可以利用这一背景帮助Adobe的Illustrator和其他软件变得更加方便用户使用。
如今在找工作时,他发现公司不再那么愿意给那些简历与职位描述不完全匹配的人一个机会。自被解雇以来,他只参加过一次面试。
“我一直以为,我在一家知名公司多年的经验至少足以让我获得面试机会,从而可以解释我能如何做出贡献,”正在上AI基础课程的斯特劳恩说。“但事实并非如此。”
对于那些刚开始涉足AI的人来说——无论是应届毕业生还是像斯特劳恩这样的转行者——麻烦在于公司认为这样的人一抓一大把。
“现在正在进行一场AI军备竞赛,然而一个重要的的事实是,入门级的人才并不能帮你赢得这场竞赛,”科技招聘公司Hirewell的首席执行官马特·马苏奇(Matt Massucci)说。“有一个‘10倍工程师’的概念,也就是说一个工程师能干十个工程师的活。这才是公司真正想要并愿意为之买单的。”
他补充说,公司可以将一些低级别的工程任务自动化,从而腾出更多资金来争夺高端人才。
这种现实造就了少数薪酬丰厚的赢家和数量大得多的失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