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开始对中国下手
中俄汽车合作一直挺顺当的,谁成想俄罗斯却对我们几大卡车品牌来这么一出,禁售进口直接卡脖子。市场份额本来占了四分之一多,这下子物流链子都得抖三抖。
俄禁中国卡车销售
俄乌冲突后,欧美日韩车企跑路,中国品牌迅速上位,2023年市占超50%,2024年到58.3%,本土品牌降33.3%。可上半年俄汽车销量整体跌29%,中国份额微降55.8%。重卡市场更惨,销量缩60%到2万台,中国品牌销量领跌。消费者反馈也多,远东西伯利亚低温考验大,中国车保温和发动机耐寒还有差距。
而中国企业积极应对,驻俄团队沟通整改,优化刹车和噪音设计。市场数据表明,中国卡车性价比高,帮俄罗斯物流稳了盘子。俄罗斯也强调欢迎投资建厂,从卖车转向造车,这思路对头,合作空间大。
政策调整护本土业
俄罗斯汽车进口政策一轮轮收紧,回收税从2024年10月起涨70%到85%,计划每年加10%到20%,到2030年。 这税直戳进口车痛点,高功率车型费率更高,预计多收40到60亿卢布。 2024年4月,中亚转运车得补关税增值税消费税,吉尔吉斯斯坦进口从3月近30%降到4月不到2%。 这些调整,堵了灰色渠道,抬高门槛,逼外资本地化。
上半年,中国对俄汽车出口降59%到17.1万辆,俄罗斯从头号买家变第三。1到2月已降16%到7.14万辆。 8月数据,双边贸易下滑8.1%,出口降16.4%。俄罗斯经济下滑,需求疲软,加上认证从严,中国车出口门槛高了。俄美关系缓和,国际品牌传出回归,大众丰田洽谈重启厂子,竞争更激烈。
这政策虽对中国车企压力山大,但也倒逼升级。俄罗斯卡车市场崩盘53%,中国品牌价格战打狠了,本土企业扛不住。 禁令针对汕德卡等,通过欧盟认证却被指隐患,市场销冠变鸡肋。中俄合作本是双赢,中国车帮俄罗斯顶住西方制裁缺口,现在调整在所难免。
中企多元化谋长远
面对俄罗斯市场变局,中国车企加速转向中东南美东南亚。电动车在热带气候下续航稳,底盘防水设计适应沙地雨林。迪拜展厅订单多,阿布扎比经销商签单热烈。南美港口集装箱堆满,圣保罗组装厂忙活。东南亚河内线轰鸣,泰国市场车型热卖。多元化分散风险,不再单押一国。
技术升级是硬功夫,哈尔滨低温室测试保温材料,调整油路抗寒。上海风洞控噪音,襄阳校准刹车传感器,济南优化呼救电路。 俄罗斯图拉合资厂地基平,2026年投产,共享供应链降成本。销售策略变,强调本地生产,避税费坑。2023年中国品牌在俄本土销量占出口48%,2024年84%,上半年34万辆,近两倍出口。
而中俄汽车贸易变迁,提醒国际市场不确定大,即便伙伴国也复杂。俄罗斯护产业正常,中国车企得战略审视,积极应变。关系再好,生意也得留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