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巨头警告:中国经济已岌岌可危
中国经济正处于关键转折期,摩根士丹利(大摩)9月29日的最新闭门会议揭示了三大结构性难题:养老金体系濒临2035年崩盘、房地产市场需中央出手救市、股市短期乐观但长期难持续。与此同时,北京国企集中抛售房产,李嘉诚家族加速撤离内地房地产,进一步加剧市场对房价下行的担忧。这些事件交织,凸显中国经济摆脱通缩循环、实现结构转型的紧迫性与复杂性。
养老金危机
《Tom财经视角》油管节目中披露,大摩宏观分析师蔡志鹏在9月29日的闭门会议上指出,现行社保体系若不改革,到2035年左右养老金将面临耗尽风险。原因包括人口老龄化加速、出生率下滑及早期“视同缴费”制度遗留问题。现收现付模式下,早期未缴费人员享受高额养老金,替代率高达70%,远超国际50%的合理水平,导致基金长期负担沉重。中长期看,财政转移支付需求将刚性增长,社保可持续性岌岌可危。
蔡博士强调,改革需渐进推进,避免代际不公。财政需通过透明路线图协调各方利益,确保待机公平。社保改革不仅关乎养老,更与打破通缩循环紧密相关。当前就业预期不稳、收入信心不足导致居民储蓄率高企、消费疲软。加强社会安全网可减少后顾之忧,预计到2030年,消费率提升将为GDP贡献额外0.5个百分点。
房地产市场:国企砸盘信号明确
房地产作为经济支柱,正经历深度调整。大摩会议指出,自去年9月24日(“924”)政策拐点以来,北京出台托底措施,但效果有限。地方财政捉襟见肘,库存高企,短期无大规模刺激,需中央动用金库收储。大摩建议在大中城市收储100-200万套房产,耗资约3万亿元,分三年实施,库存消化周期可降至1年。这将为市场注入信心,缩短调整周期,否则经济脱底无望,地方债危机将恶化。
近期国企动作佐证了这一判断。9月25日,北京天恒集团(西城区国资委)挂牌出售111套房产,总价超33亿元,称“优化资产结构”。同期,浙江绍兴、山东烟台、辽宁辽城等地国企抛售房产、商铺、车位,规模从几十到数百套不等。近一年,广州国企甩卖183套,北京中铁集团出售154套,福州国企出让64套,济南承发集团抛售1312套,厦门国企清仓1472套。这些动作表明,国企不看好2025年房价筑底,宁愿降价清仓。
李嘉诚家族的撤离进一步加剧市场恐慌。自2009年起,其卖出至少600亿港元房产。2013年内地房市狂飙时,他开始清仓,被质疑“误判”。但时间证明其洞察力,潘石屹效仿全身而退,而恒大、碧桂园、万科、万达等巨头陷入困境。王健林虽解除限高,但万达广场骨折价甩卖预示更大危机。
有评论指出,李嘉诚国际化布局早在二三十年前开始,香港及内地雇员仅占其全球员工四分之一。他崇拜古代商人范蠡,擅察先机,但资本逻辑使其难以“泛舟湖上”逍遥。李嘉诚的撤离被视为风向标。普通投资者若参考其操作,需等待房价稳定信号。当前国企砸盘表明下行压力未减,新一轮房价下跌或已开始。
股市展望
大摩首席策略师Laura回顾“924”以来股市表现,归因于政策、企业、资金“三醒”。政策打破思维定势,企业坚持创新出海,资金从债市转向权益。短期看,流动性改善:10年期、30年期国债收益率自5月底见底回升,债市向股市配置刚起步。基本面反弹强劲,2024年6月后加速,金融、互联网、硬核科技、制药、原材料、高端制造等板块盈利上调。大摩上调阿里巴巴目标价至200港元,反映AI投资前景。
但风险不容忽视。国庆长假前投资者倾向减仓,过去几年“持股过节”多亏损。全球股市波动(如美股9-10月高波动、美联储降息与缩表平衡、政府停摆)可能冲击港股。Laura建议谨慎乐观,关注外资流入科技股机会。
长期看,科技牛难独撑大局。AI短期贡献仅0.2-0.3个百分点,主要来自资本开支。到2030-2035年,AI或提升生产率,但取代入门级岗位,加剧就业冲击。单靠科技牛无法打破通缩,需社保改革促消费、经济再平衡。
新能源板块是亮点。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公布2035年减碳目标:碳排放减7-10%,非化石能源占比30%。有分析师指出,光伏、储能成本下降70%,全产业链优势明显。钠离子电池、钙钛矿光伏技术将再降本20-30%。受益股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宁德时代(储能)。电力“鸭子曲线”加剧调峰需求,储能从200GWh增至TWh级,利好天然气和储能。
经济展望
大摩闭门会议总结道,三季度经济增速回落至4.5%,无大规模刺激,仅边际托底(如5000亿-1万亿支持基建、地方债)。四中全会将批准“十五五”规划纲要,明年上半年出台全文,涉及消费KPI、房地产高质量发展、资本市场深化。
内需放缓超预期,消费品以旧换新效用减弱,房地产低迷,反内卷难持续再通胀。出口尚可,但周期政策仅小修小补。结构性改革是关键:通过“两个三零”(零关税、零准入限制、零产业补贴)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反内卷;中国让渡WTO发展中国家待遇,与此一致。
中国经济需从供给侧转向需求侧,社保改革促消费、中央收储稳房地产、科技升级增动力。财政可持续性是焦点:短期靠人口红利积累,中长期增第二三支柱比重。若成功,经济将行稳致远。
市场需警惕养老金危机、房地产调整、股市波动。投资者应理性,参考大佬动态,避免盲目接盘。未来,转型成败关乎亿万民众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