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乡镇读博初体验
坐标美西山地,海拔2000米。
开车两小时,从热闹的城市驶入荒凉的草原,最终抵达一个不超过几万人口的小镇。辽阔、寂寥,连天的草原把周围的城市都隔绝开来,仿佛世界被拉长、变得更稀薄。
这里,阳光和云彩是最廉价的资源。阳光毫不吝啬,洒在每一个角落;云彩低垂,似乎伸手就能触碰。偶尔路上遇见松鼠,它们丝毫不会避让行人,好像与人类共享这片土地。
人少也是一种福报。非工作时间,街上几乎见不到什么人,因此每一次遇见,都带着意外的惊喜。她们会兴高采烈地打招呼,主动隔老远礼让每个行人。在超市里哪怕只是打个喷嚏,都会有人接连说 “bless you”。这份细碎的善意,挤走了慌张和手足无措。
自然,坏处也显而易见。没有车,寸步难行,去个超市都要拼室友的车,高耸的海拔,在初来乍到的几天里走几步就气喘吁吁。更多的是看到别人的万家灯火,发觉没有一盏为自己而亮。
我从不是那种容易融入各种圈子的人。
免费的交通,对学生免费的 Uber,简直豪华的学院楼和工作环境,硕大的健身房和琳琅满目的器械,这些条件再优越,也收买不了我那份局促与疏离。
慢慢地,身边开始出现熟悉的面孔:来自加纳的姐姐,带着爽朗的笑声;越南的女生,总是温柔细语;还有几个白人同学,三三两两地聊着课题。人群里的陌生感,被一点点冲淡。
而最让我笃定的,是再次与导师的对话。想到当初因为他,我放弃了昆士兰的阳光与沙滩,毅然选择了这片高原。如今面对面交谈,他依旧温和耐心,如沐春风。那一刻,我知道选择的正确,不需要更多的理由。
美国乡镇读博的体验大概就是:辽阔与寂静并存,孤独与善意交织。偶尔会怀疑归属,但总能在不经意的瞬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