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揆:活不下去,我们就要闹
如今“一揆”这词是个日本历史专有名词,但它本身源于汉语,所谓“一”也就是“相同”的意思,“揆”指的是行事准则。“一揆”的原意就是“有着相同行事准则或者道德准则的人聚在一起”。而且,在日本民俗中有一项仪式,叫“一味神水”。这玩意有点像咱们中国古代的结义,一群人一同草拟一份誓约,供奉到神跟前,敲钟祭拜之后把誓约烧成灰,放到水里一同饮下去,代表一群人发誓结为一个团体,背叛者就要遭受神罚。久而久之,一味神水这个行为就成了造反的前奏,不只是农民,就连下层的武士要造反,也会进行这个仪式。而日本受唐文化影响,引入汉文之后,官方记录里就管这种造反行为叫“一揆”。
在日本的奈良平安时代,甚至到镰仓幕府时期,民间一揆的数量并不多。倒不是因为那时候政权多稳定,单纯是因为朝廷掌控力不够,老百姓要是活不下去了,就会跑到山里或者隐姓埋名逃亡,这都是常见情况。一来没有强大控制力的政府,二来百姓能用脚投票,当时就是有人存心造反,也没人跟着起哄架秧子。而且那时候日本社会结构也简单,地方上就是一个个庄园,就是管理庄园的领主,守护庄园的武士,耕地干活的农民,没有很复杂的社会关系,自然也就很难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组织。
所谓“土一揆”,又叫“德政一揆”,主要诱发的原因就是室町幕府的“德政”。不过,这德政是打引号的,实际上就是一种慷他人之慨的行为。在那时候,比较有地位的武士往往都喜欢呆在京都,不在自己的领地上,而这些武士的吃喝用度,包括日常交际这些开销,都仰仗自己领地产出。但这些武士可没啥经济概念,不懂量入为出,花起来钱来都是大手大脚,结果到头来一个两个都陷入了经济危机,没钱花了怎么办?这时候面子哪有钱重要啊,为了搞到钱,只能放下身份,找民间的商人借。逐渐的就产生了比较原始的金融业,日本民间在这时候甚至专门出现了向武士放贷的生意,当时管这些放贷的人称之为“土仓”。
但借钱你得讲有借有还,结果,这帮武士们借了钱都拿去花了,拿啥还?日子一长,债务就越积越多,最后这帮武士人人债台高筑,一出门就被一帮商人堵着要还债。迫不得已之下,幕府为了顾全武士的面子,就会发布所谓的德政令,也就是单方面免除武士的借债,由幕府大手一挥,你家借的钱不用还了。这种慷他人之慨的事必然会激起土仓一侧的大量不满,你武士老爷抱着幕府大腿,就敢借钱不还?那我还过不过了?必须得给你点颜色看看。由此引发的民间土仓造反,就被称为“土一揆”,也叫“德政一揆”。
其中最有名,闹得最大的一场就是“嘉吉德政一揆”。嘉吉元年,第六代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教被刺杀,政局混乱,为了稳住武士的情绪,幕府发布了代始德政令,又叫天下一同德政令,大范围免除武士的债务,这一下就激起了大规模的不满,尤其是京都周边的土仓。这帮人可是借给了京都武士大笔钱财,现在一下收不回来了。在这帮土仓的组织下,京都周边开始闹一揆,跟着造反的人有数万之多,一揆的势力一度占领了京都的清水寺。
最后幕府和一揆势力达成妥协,德政令被局限在山城国一国的区域内实施,而且措施仅限于把抵押不超过20年的土地和古玩返还给武士,这才平息了民怨。经过这场一揆,室町幕府的权威大受损失,没过几年就爆发了让其彻底走向衰落的应仁之乱。
除了民间闹一揆,下级的武士也会闹一揆。前面提到了,到室町时代,有一部分武士属于地方豪族,已经扎根在地方几百年了,这些人被称为“国人武士”,和中央封下来的守护大名不同,国人武士地小人少,往往都对人和领地有感情,想好好经营,但守护大名都是把土地和人当资源,拿来出兵出粮供自己打仗的。岁月静好的和平时期,守护大名之间不动兵戈,自然也不会压榨这些国人武士,大家相安无事。一旦战乱到来,守护大名从早到晚都惦记打仗,哪顾什么领地的死活,但国人武士不一样,他们就这么点地方,为了保住自己这一亩三分地,这些国人武士也会采用一揆这种形式来反抗守护大名,这种一揆往往被称为“国一揆”。
◇ 图为大内义兴(1477年3月29日—1529年1月29日),室町时代后期到战国时代周防的战国大名及公卿,也是周防的在厅官人、大内氏第15代当主
这里面,最有名的就是安艺国的国一揆。当时,已经是战国乱世,各方保有实力的大名都希望自己拥立一个将军,然后自己在背后掌握幕府权力。这些有野心的大名里,大内氏就是有力竞争者之一,其家主大内义兴在永正五年,也就是公元1508年,拥护足利义稙上洛,经过四年征战,成功将义稙扶到了将军位置上。但是,连年打仗引发了领地里国人领主的不满,这些国人领主没有话语权,说让他们出兵就得出,说交粮就得交,四年的仗打下来,不仅没收到什么赏赐,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也被祸祸了。
为此,安艺国,也就是现在日本广岛县西部这一块的国人领主集结到一起,联署了一揆的誓约,由此开始抱团。他们的誓约写的非常有意思,在里面明确写了,自己不想公开和主君敌对,也不想另寻新主,只是希望幕府出来主持公道。这场国人一揆之所以有名,其实不在于它自身的影响,而是这些个国人领主里,有那么一位,名为毛利兴元。他在联署之后没几年就暴病身亡,家中大权就由他的弟弟主持。他弟弟就是日后从一介国人领主,一路做大,最终称霸一方的战国大名毛利元就。往大了说,日后终结江户幕府的倒幕军主力毛利氏长州藩,祖上最早的发迹就从这开始的。
◇ 图为毛利元就(1497年4月16日—1571年7月6日)日本战国时代中国地方大名,安艺国人众毛利弘元之子,幼名松寿丸,另名为少辅次郎。原姓大江,家系以大江广元四男毛利季光为祖先
在战国时期,比起土一揆和国一揆,最多见的反而是宗教一揆。因为当时的寺社享有特权,不听幕府和大名节制,并且名下田产人口众多,再加上宗教的感染力,经常可以拉出一支能与武士大名匹敌的僧兵军队。仰仗着如此势力,寺社也经常将一揆作为一种手段,只不过宗教一揆比起前面这两种一揆,目的和手段上更政治化。其中比较有名的当属“法华一揆”和后来的“一向一揆”,和前面讲得这些一揆,法华一揆的规模就大了许多。
这场一揆发生在天文年间,佛教法华宗的势力在京都大规模发展,威胁到了此前扎根京都的一向宗,由于当时的幕府管领细川晴元敌视一向宗,所以联合法华宗烧毁了一向宗在京都的根据地山科本愿寺,而一向宗受极具势力的比叡山延历寺保护。延历寺决定和法华宗用佛法辩论决定胜负,结果延历寺还没辩过人家,又转头去找幕府。前面提到,管领细川晴元敌视一向宗,自然不会给什么好脸。最后,走投无路的延历寺决定掀桌子干他一票,用武力解决问题。
◇ 图为细川晴元
在比叡山延历寺的号召下,京都附近的近江大名六角氏也出兵支援,僧兵和援兵加一起一共足足有六万人,一路杀入京都,将法华宗在京都的寺院全部烧毁,大量法华宗信众被杀。此后六年,这一宗派都在京都被禁绝。因为这场一揆主要是冲着迫害法华宗来的,所以史称“法华一揆”,又称“天文法难”。
而在几十年后,一向宗主导的一向一揆更是成为战国乱世里的一环,尤其是在当时一向宗宗主显如的手腕下,一向一揆被他当成一种政治手段,拿来钳制与他敌对的大名,像是显如与大大名武田信玄关系密切,而武田信玄又与北面的上杉谦信敌对,显如为了支援武田信玄,频频在上杉谦信的领地煽动一向一揆。
每每上杉在和武田的战争里刚取得一点优势,就不得不赶回去救火,白白丢掉了取得的战果。而显如在历史上最有名的事迹就是他凭借煽动一向一揆,让战国三杰之一的织田信长的大后方频繁起火,信长在与显如敌对的11年里屡次吃到一向一揆的苦头,多员大将都死于显如煽动的一向一揆之下。直到1580年,显如带领石山本愿寺降服于织田信长,这漫山遍野的一向一揆才被平定。
随着战国乱世的终结,到了江户幕府时代,新秩序的建立也缓解了各方的冲突,前面提到的这几种一揆也不再出现。但这可不代表没人闹了,只是闹得人不同了。之前是商人,下级武士,还有僧人,到江户时期,没什么地位的平民老百姓开始闹一揆了。
因为战国乱世里,这些平民经常被征召为足轻,导致大量武器和打仗的战术战法在民间有了普及,大家都可以弄到刀,甚至搞来火枪来对抗武士。所以,从江户开始,百姓一揆开始占据了主流。整个江户时期两百多年,百姓一揆闹了3000多次,平均一个月就有一次以上。而在大多数百姓一揆里,最为人所知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岛原之乱”,也是日本元和偃武以后到倒幕之前最大的一场动乱。很多人的认知里,岛原之乱的起因是江户幕府禁绝切支丹,也就是天主教,最终导致教徒聚众造反。
其实天主教并不是主要诱因,实际上岛原之乱的真正原因还是百姓的负担过重招致的。岛原藩本来在九州,地处偏远,没有太多开垦,结果幕府在检地,也就是对土地进行清查的时候,给岛原藩标的石高虚高,导致当地农民被迫得多交一大截的税。而当时岛原藩的藩主松仓胜家以残暴统治闻名,不仅罔顾民生疾苦,下手还非常狠毒,农民一旦交不上税,基本都是家毁人亡的下场,信天主教被发现也一样,尽管幕府有法度限制,即使是大名也不能随便处死农民,但是松仓胜家依然滥杀,最终导致民怨沸腾。
1637年10月,岛原的一名农民交不起农租,老婆就被松仓胜家的家臣带人抓走。老百姓日子本来就过不下去了,与其这么被折磨,还不如豁出去反他娘的。数百名愤怒的村民放火烧毁了家臣的宅子,并推举16岁的天主教徒天草四郎时贞为领袖,一揆起事。附近其他村子听到一揆的消息,也纷纷跟着抄家伙起事,碰见前来收税和禁教的藩吏,逮着就弄死泄愤。
在天草四郎的带领下,一揆的老百姓击溃了松仓胜家的3000人马,队伍一度发展到三万人之多,反过来包围了藩吏们躲藏的富冈城。到这时候,事已经越闹越大,最终传到了江户幕府那,眼见事情非同小可,幕府赶紧派出特使板仓重昌来岛原带兵平乱。眼看着幕府大军前来,一揆的人马也没有选择正面硬干,而是躲到了原城里凭着坚城防御。板仓重昌三次指挥军队围攻,都没能打下城池,甚至还把自己的命搭了进去。再后来,幕府眼见这一揆的火越烧越旺,决心派出重臣松平信纲带兵平叛,并要求全九州的大名出兵协助。
最终,松平信纲带着12万联军,硬生生把原城围困到弹尽粮绝。最后大军入城,除了一个传话的内应,三万多一揆的百姓一个没留,全部杀了个干净。不过,到最终城破,官军的损失也有八千人之多。在血腥屠杀之后,藩主松仓胜家也没跑了,因为他犯下的诸多劣迹,被幕府处以斩首,这也是江户幕府中唯一一个被下令斩首的大名。这位惹出这么大乱子,幕府连切腹的名誉都不想给。
◇ 图为铃木重成雕像
值得一提的是,真正让岛原一带平息的,是后来幕府派来代为治理的代官铃木重成。这位走马上任后,就意识到问题的关键,就是幕府给当地标的石高太高了,于是重成多次请求幕府把当地的石高从四万两千石砍半,变成两万一千,但是都被幕府以没有先例给拒了。最后,万般无奈之下,铃木重成选择死谏,在江户留下请求书后切腹自杀。这下幕府总算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最终同意了重成死前的请求,这才最终平息了当地的民怨。
到了近代,日本闹一揆的事儿是不是就没了?错,等到明治维新的时候,日本农民一样闹一揆。而且闹一揆的原因多种多样,比如当时明治政府推行兵役制度,要在民间征兵,但引用的是法语里对兵役的形容,血税。老百姓一看,好家伙政府要抽我们血,不行,闹一揆;还有老百姓觉得政府搞四民平等,以前那些贱民能和自己平起平坐了,不行,也要闹一揆;甚至明治政府建学校都能招来一揆。
不过明治一揆最多最大的一个原因,还是地租问题。在明治以前的江户时代,虽然从明面上来看,老百姓交的地租很高,但由于新开垦的土地不计算在内,所以百姓们其实可以靠大量开垦未上报的土地讨生活。等到新政府一来,这些没上报的土地都被清理计算在内了,就算税率只有3%,对农民来说地租反而是涨了一大截。再加上明治政府规定缴地租必须用现金,不能用米,这就导致农民的负担比江户末期还重。这么一通折腾下来,大量地区开始闹一揆,面对气势汹汹的农民一揆,明治政府最终也选择了让步,把3%的地租降到2.5%,因此这场一揆还被歌颂为“竹枪捅出来的二分五厘”。
◇ 图为浮世绘《东京汐留铁路开通典礼图》表现的是1872年,明治天皇的专列由横滨返回新桥停车场时的场景
其实看完日本这些一揆,不难发现,日本历史上大部分一揆和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有本质的不同,人家不想推翻现政权,无非是要求统治者在政策上做一些让步,大家都是出来混口饭吃。反而最像农民起义的宗教一揆,目的都非常政治。正如那句话,权利还是得靠自己争取来的,一揆就是这种手段,那些在权力里处于弱势的群体真能靠一揆取得话语权。像这次印尼民间的暴动,就跟日本大部分一揆类似,诉求明确,就要你撤回议员的住房补贴,改善一般老百姓的工资待遇。印尼总统试图铁拳镇压,结果越镇压越跟你对着干,现在印尼总统已经让步,议员的补贴是肯定加不成了。政府妥协,老百姓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看起来是双赢了。
不过,在我看来,印尼政府只是在头疼医头,隔靴搔痒罢了。印尼这个国家的地图,不仅横跨太平洋和印度洋,还掌握着全球最繁忙的航道之一——马六甲海峡。甭管对亚太地区哪个国家来说,印尼在地理上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而且,印尼还有世界上最大的镍矿储量,还是全球最大棕榈油生产国。光靠卖资源就能赚的盆满钵满了,怎么看那都是老天爷赏饭吃。但问题的关键是你靠卖资源赚回来的钱得用对地方。印尼一没把钱拿去改善国内的基础设施,二没对国内的产业进行升级,更没心气铲除腐败,想方设法提高老百姓们的福利。那这钱都去哪了?有人做过统计,据说印尼10%的人口拥有将近60%的社会财富。
更严重的是,自印尼独立以来,就一直存在权力过度集中、腐败横行等等制度上的问题。而那些上台的总统们也没一个真想在制度上改一改。所以,就算这印尼经济发展的再迅速,蛋糕做得再大,从根儿上来说,人家就不给你分。这种制度上的问题,就导致社会财富的高度集中,收入分配严重不公。所以,20世纪的印尼,国内一有什么问题,很多政客就开始煽动排外主义,把社会矛盾引向外来族群。在很多外人眼里,印尼似乎是个大有可为的潜力股,可国内老百姓感受才是最真实的,贫富差距大,房价、物价太高、个人生活水平没啥盼头。这种落差感才是印尼社会这么愤怒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