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一次当机 就让人全面混乱?

上报 2025-09-14 15:13+-

我们这个社会已经进入到过度依赖AI的地步了吗? 或者我们说如果按照目前的速度,我们会不会很快地进入过度依赖AI的状态? 2025年9月3日ChatGPT发生全球性的大当机,数百万用户无法获得AI聊天机器人的回应,甚至有不少人发现先前的对话纪录整个消失。 这起事件不只是一次单纯的技术故障,更凸显出台湾与全球社会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对人工智能工具的依赖已经达到相当程度,一旦服务出问题,就会产生连锁性的冲击。

这次当机的范围非常广泛。 短短三十分钟内故障投诉在各地爆发。 光是印度就有超过五百件通报,美国、英国以及其他国家也纷纷传出同样的状况。 影响不只局限在网页版,手机App(包括iOS与Android)、桌面版本、图片生成功能、语音模式、高阶资料分析以及对话纪录等,都一并停摆。 对于许多每天都靠ChatGPT处理工作文件、教学需求、翻译整理,甚至规划个人任务的用户来说,这种情况就像是突然“被拔掉电源”,整个生产力瞬间断掉。

当机之后大批用户涌入社交媒体表达不满,很多人坦言自己过去太过仰赖单一平台。 有人临时转向Google Gemini、Microsoft Copilot、Perplexity AI等其他AI服务,勉强找到替代方案,但也有人因此发现,一旦最习惯的工具停摆,工作与学习节奏就完全被打乱。 这种过度集中依赖的现象,让一场系统故障的冲击成倍放大。

这起事件也带出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那就是可靠性与信任感的挑战。 人工智能近年快速进入台湾社会,从学生写作、老师备课,到企业简报、研究报告,AI几乎成了不可或缺的伙伴。 然而一旦服务突然无法使用,或是对话纪录无故消失,用户对平台的信任感就会受到动摇。 对一家科技公司来说,这不只是修复程序的问题,而是关乎企业责任与品牌形象。 AI服务能不能长久经营下去,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稳定性”能否获得保证。

展望未来AI确实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与效率,但社会也必须意识到“高度依赖”背后的风险。 首先用户应该避免把所有需求都压在单一平台,至少要保留替代方案。 其次企业必须建立更完善的备援机制,并在出现状况时,第一时间清楚告知用户发生什么事,让大家安心。 最后政府与产业界也该思考相关的规范与标准,把这些AI服务视为一种“数字基础建设”,确保它的稳定与安全,不至于因为单点故障就让整个社会停摆。

全球日常工作与生活,对人工智能工具依赖已经达到相当程度,一旦服务出问题,就会产生连锁性冲击。 (美联社)

总结来说这次ChatGPT的大宕机是一个警讯。 它提醒我们,AI 虽然强大,但绝不是“永远可靠”的工具。 人类社会正在快速走向AI高度依赖的时代,唯有提前准备,建立多层次的安全网,才能在享受AI便利的同时,不会因为一次服务失灵,就让生活与工作陷入全面的混乱。

※作者杨聪荣为劳动法权益维护促进会副理事长,中台湾教授协会理事长、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