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为何无惧德法军事吓阻?
2025年9月9日,俄国无人机侵入波兰领空,时逢法国总理交接,德国执政团队民调低迷,有着测试欧盟防卫能力,以及对外政策承诺的连贯性的意味。
作为欧盟核心的德国与法国即使持续表态,无论战事多艰难都将持续援助乌克兰。 然而,欧洲能否在往后成为乌克兰的主要战略支柱,仍然持续受到各界讨论以及俄国的试探。
军事方面,欧洲全力增产火炮弹药、强化防空,也难以替代美国在远程精准打击、指挥控制、情报支援、高端防空与装备维修等领域的主导地位。
执政不稳与极右翼崛起
德国与法国近期的内政情势不稳,两国领导人虽坚定支持乌克兰,但国内政治逆风可能削弱其对外承诺的持久度。 德国的梅尔茨(Friedrich Merz)内阁民调低迷,福萨民调研究所(Forsa)的“趋势气压表”(Trendbarometer)调查显示,德国联邦总理梅尔兹的施政满意度只有21%,立场极右翼的另类选择党反而以26%的支持率领先其他各政党。
法国同样陷入政治危机。 马克龙总统的第二任期后半段,政府施政受国会牵制、频频更迭总理。 在2024年中,马克龙于欧洲议会选举失利后冒险解散国民议会、提早大选,试图扭转劣势。 然而选举结果未如所愿,极右翼国民联盟(RN)和激进左翼“法兰西不屈”(LFI)均保有强大影响力,马克龙的执政阵营仍未过半。
2025年9月,他起用亲信,年仅39岁的前国防部长勒科尔尼(Sébastien Lecornu)为总理,这已是两年内第五任,显示执政团队极度不稳。 由于极右的“国民联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作为关键少数,一方面拒绝任何加税或向欧盟让步的政策,另一方面又在符合其利益时战术性支持政府预算,迫使马克龙政府有时需倚赖极右点头才能推动法案。
德法内政的纷扰对其对乌政策造成两大影响:其一,领导人需分散精力应对国内挑战,对外政策连贯性难免受损; 其二,极右翼反战或疑欧声浪崛起,使对乌援助在部分选民中失去共识。
如果经济下行或选举将至,持续军援和国防政策可能成为被攻击的目标,且容易受到来自俄国境外渗透的影响。 德法若要成为真正可靠的援乌政策,首先必需解决自身的政治问题。 上述相似的问题,如今也台湾上演。
德国与法国近期的内政情势不稳,两国领导人虽坚定支持乌克兰,但国内政治逆风可能削弱其对外承诺的持久度。 (取自德国国防部网站)
欧洲难以取代美国
乌克兰战场上,欧洲盟国近年大幅扩充军援规模,在常规火力方面的贡献已接近甚至超过美国,但是在军事科技能力仍与美国有明显落差。 截至2025年中,欧洲各国对乌军事援助累计已十分可观。
根据基尔研究所的追踪数据,欧洲对乌承诺的双边军援金额(包含武器与财政)约为每年440亿欧元,而美国为约480亿欧元; 若欧洲将对乌支出从GDP占比0.1%提高到约0.21%,即可填补美援中止后的缺口。
以主要国家为例,德国目前每年对乌援助约60亿欧元,只需增至90亿欧元; 法国则从约15亿增至60亿欧元,即可与美国对应水平相当。 就经济体量而言,几十亿欧元的额外支出并非不可承担。 因此在财政供给上,只要欧洲国家愿意齐心,理论上能弥补美国退出后的空缺。
更令人瞩目的是欧洲军援模式的转变。 传统上美国军援多来自自身库存调拨,而欧洲因库存有限,近年改为直接向军工企业下单生产,再交付乌克兰。 这使得欧洲在武器生产供应上的比重迅速攀升。 2025年5-6月,欧洲新增的对乌军援中有将近一半是通过工业合约采购的新造武器,而非清仓库存。
欧洲业者如德国莱茵金属公司、法国Nexter公司等也在政府支持下扩大产能,扩大生产各类弹药和防空导弹,以满足乌克兰前线消耗。 这些努力使乌军不致“弹尽援绝”,在常规武器供应上欧洲展现了相当的持久力。
然而,欧洲能提供的火力“量”并不代表能全面替代美国在技术“质”上的支撑作用。 美国对乌援助中许多关键要素目前仍无可取代:一是战场情报、监视与侦察(ISR)能力。 美国凭借全球最先进的卫星网络、无人机与电子情报系统,为乌克兰提供关键情报,使得乌克兰的无人机奇袭作战能屡次成功。
乌克兰高度依赖美方提供俄军坐标进行精准打击,许多远程导弹攻势都离不开美国情报的加持。 欧洲国家虽也有情报能力,但无法达到美国的广度与深度,短期内更难以建立起美式的情报融合中心。 正如基尔研究所分析指出,欧洲目前没有可替代美国的情报方案。
远程精确打击与防空反导弹领域。 美国提供的HIMARS多管火箭、ATACMS战术导弹、爱国者长程防空系统等,对削弱俄军后勤和保护乌克兰城市发挥了关键作用。 欧洲虽有自己的精兵利器,如法义合作的SAMP/T防空导弹,但整体数量有限,覆盖范围和效能难以全面匹敌美军装备。
后勤维修与指挥控制方面。 美军为乌克兰部队提供的大量装备,像是M777榴弹炮、M2步兵战车等,后勤维修主要由美方或受训人员负责。 此外,跨战区的战略空运、重型直升机投送能力,长期以来都是美军在支持,例如:美军C-17、C-5运输机队,欧洲自身远程运输机规模与空中加油能力明显不足。 欧洲若失去美军,将在战略支援、作战指挥和军事情报三大层面出现难以弥补的缺口。
综上所述,欧洲在常规军备供应上已成长为抗俄的中坚力量,但在高端军事能力上短期内无法完全填补美国的空白。 在俄国眼中,欧洲的军事吓阻远不足以替代美国的超级大国能力。 因此近期俄国才大胆的派遣无人机入侵波兰领空,也更加肆无忌惮地测试欧洲的防卫能力。
乌克兰战场上,欧洲盟国近年大幅扩充军援规模,在常规火力方面的贡献已接近甚至超过美国,但是在军事科技能力仍与美国有明显落差。 (法新社)
制度雄心与现实差距
为了支撑对乌克兰的长期支持并减少对美依赖,欧盟近年推动制度设计,从调整预算纪律、创设专款基金,到协调军工产业合作,试图打造协同一致的欧洲防务体系。 其中几项关键举措包括:
乌克兰援助机制(Ukraine Facility):欧盟委员会于2023年提议建立,2024-2027年拟提供高达500亿欧元资金援助乌克兰,用于支持其政府运作、经济重建和部分防务相关支出。 这是欧盟首次为特定第三国设定多年度的大型援助框架,旨在提供稳定、可预测的资金渠道。
扩充欧洲和平基金(European Peace Facility):为欧盟域外任务提供资金的离预算工具,2022年打破禁忌开始用于资助对乌军援。 截至2025年初,欧盟通过EPF已为乌提供超过110亿欧元军事援助,但是各国对于资金提供的份额仍有不同程度的保留。
联合采购与防务产业整合:面对弹药告急和库存耗尽的压力,欧盟自2023年起陆续推出“增产支持法案”(ASAP)等措施,目标到2025年底提升产能至每年200万发炮弹。 同年还启动了欧洲防务产业加速共同采购(EDIRPA)计划,编列3亿欧元鼓励各国协同采购、扩充关键军备产线。
2025年3月,欧盟委员会更提出了《2030备战计划》(ReArm Europe),呼吁成员国至少40%的国防采购须联合进行,并深化欧盟与乌克兰军工业的融合。 欧盟也计划通过共同发债筹措最多1.500亿欧元长期贷款供国防产业升级。
上述举措彰显了欧洲追赶军备现代化、提高自主防务的决心。 和冷战后数十年因循惯例相比,这些制度创新可谓突飞猛进。 然而,制度设计的宏伟蓝图能否转化为实际战力,仍面临重重挑战。
首先是军工产能的提升速度远赶不上战场消耗节奏,正如英国皇家三军研究所(RUSI)的报告所言:“欧洲国家在将资本和意志转化为生产力方面举步维艰”,其原因包括官僚程序冗长、产业链瓶颈、人力与原料短缺等。
例如:增产炮弹需扩建工厂、培训技工、确保火药供应,每一环节都不可省略,导致产能爬升有物理极限。 2024年下半年起,欧洲军工生产方才明显提速。 欧洲155毫米的炮弹年产量已从2022年的25万发增至2024年的130万发,但与乌东高强度消耗相比仍嫌不足。
另一挑战在于军事科技的发展步调,欧洲近期虽启动多项联合研发,例如:第六代战机FCAS、新型战车MGCS、加强太空和网战能力,但这些项目进展缓慢,难以在未来数年内产生可用的战力。
由于各国意见不一、分工不明,使得投入未必集中高效。 即便有共同基金辅助,成员国往往还是偏好将订单留给本国厂商,尤其是德法两国的矛盾最为深刻。 导致跨国合作项目效率打折。 欧洲已建立协调防务的制度框架,但是基础设施和产能仍未跟上。
最后,还有政治一致性的考验。 防务整合涉及国家主权与产业利益,成员国愿景未必一致。 近期欧盟虽在紧迫感驱动下达成若干共识,如6月欧洲理事会重申要协调扩军、减少对美依赖。
但真正推动时,各国财政压力不同、威胁的认知各异,有些国家对长期无止境援乌心存疑虑。 因此欧洲能否保持决心,持续投入并团结协作,是制度能发挥效能的前提。
事实上,这些问题早在2014年时就应该被重视,将近十年的时间内欧洲都没有真正克服政治协调层面的问题,甚至连防卫的共识的形成都显缓慢。 错失整军经武的大好时光,反而要现在的政府与社会连本带利的承担。
脆弱的防卫共识加固中
德国和法国作为欧洲的核心强国,拥有雄厚的经济财力和一定程度增强军力的意愿,客观上也具备承担的潜力。 但是相较于中俄伊朝的分工,仍然是一场不同起跑点的比赛。
欧盟层面的创新机制正在为持续支持乌克兰铺平道路。 然而,不可忽视的问题在于,欧洲尚难以独力提供全面的战略保护伞和高端军事支持,尤其在情报、远程打击、先进防空和战略威慑方面对美依赖甚深。
欧洲自身的防务工业转型和部队现代化仍处于起步阶段,无法在短时间内弥补这些关键缺口。 因此如果美国援助突然中断,欧洲纵然倾全力填补,也难免出现战力真空和协调混乱的风险。
对欧洲而言,当前最务实的路径是在强化自身防务的同时,竭力维系跨大西洋合作。 欧洲并非手无寸铁,但是还需要时间整合资源与协调目标,德国总理梅尔茨计划在2029年前将国防支出提高到GDP的3.5%,法国亦提前至2027年实现国防预算翻倍。
乌克兰战争是对欧洲的一次历史性考验。 如今的德国与法国在风雨中撑伞,虽显吃紧却未曾放手。 相对于印太地区正在酝酿的另一场地缘风暴,欧洲国家的准备值得印太各国未雨绸缪,至少在军事物资储备、弹药生产,以及电战和太空能力方面应开始提前倡议,预备方案。 尤其是台湾,很难承受十年的政争与牛步化的调整。
※作者汤名晖为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博士候选人/东盟经济贸易文化发展协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