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类宁愿探索太空,也不去探测深海?
是不是听过一句话,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仅有5%,实际上,连1%都没有。
虽然依靠现代技术,人类对全球海底完成了100%测绘覆盖,但分辨率极低,这里说的5%,其实是仅有5%的海域,完成了高精度测绘,约100米/像素。
也就是说,我们自认为对海洋很熟悉,结果却是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相反,人类自从20世纪60年代之后,对太空的探测力度却不断增加,载人航天计划、月球/火星探测计划、旅行者计划等等。
太空探测新闻,每年都层出不穷,深海探测新闻,好几年才出一条,反差是不是大了点?
为什么人类宁愿探索太空,也不去研究深海?
1.无时无刻存在的巨大水压
宇航员漂浮在太空,轻松执行各种动作,但深海探测却需要身穿极其笨重的潜水服,大量水域甚至只能借助潜水器。
这是因为水的深度每增加10米,就会增加1个大气压,1000米的深海等于100个大气压,约9.8MPa。
如此严峻的高压环境下,严重阻碍深海探索,这不是靠乘坐潜水器就能解决的事,因为在极端高压环境下,哪怕潜水器一个密封圈质量不过关,都有可能导致“全军覆没”,所以,深海潜水器对材料、焊接工艺的要求特别高。
2.通讯受阻
太空通讯主要依赖电磁波传输,其中包括无线电波、激光、X射线等多种形式。
例如旅行者一号在距离地球233亿公里的星空深处,仍然可以向地球传输数据,又或者中国探索月球背面,靠的就是激光通讯。
但是,海水具备高导电性,电磁波在海水中的有效传输距离很短,低频段穿透距离约250米,高频段传输距离只有几米,甚至几十厘米。
目前深海探测主要依赖水声通信,利用声波在水中的传播特性传输数据,新的问题是,海洋中水文条件远比太空复杂,声波会因海水介质的不均匀、海浪波动、深海暗流等诸多因素,不仅信息传输慢,还很容易出现类似混响的效果,传输距离也不长,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3.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同
璀璨星河,自古就是人类向往的远方,举个例子,每当你心情不佳的时候,你喜欢抬头仰望星空,幻想着遨游宇宙,还是喜欢憋在黑暗死寂的幽海中。
执行深海探测任务的专家,每天都处于黑暗中,放眼望去,了无生机,无时无刻都有一股压抑感。
人类是高级智慧生物,进化带来的优点数不胜数,但缺点就是精神很容易受创,相比于浪漫的星空,没人愿意去死寂的深海。
4.争夺资源
深海确实存在大量矿脉资源,但普遍在2000~5000米的深度,压力为200~500个大气压,并且海底环境复杂多变,传统开采设备难以正常工作。
此外,深海开采会摧毁海山生态系统,采矿扬起沉积物能覆盖周围数百万平方公里海域,大量重金属或其他污染物从地下被释放,借助洋流传播到全球海域,最后会对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影响。
反观太空探索,基本没有生态安全隐患。
也就是说,如果要开采海底资源,需要解决设备技术、讯号传播、海洋污染等诸多问题,例如材料,深海探测需要抗超高压、耐腐蚀材料,而太空探索需要的材料难度更低。
另一个很现实的原因是“资源潜力”。
宇宙浩瀚无垠,而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如果能抢先飞出地球,意味着能占有更多稀有矿脉,或者发现更多新的奥秘。
在潜力这方面,太空要远超海洋无数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