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生退学潮汹涌,学历贬值触目惊心

雾岛看日 2025-09-10 23:22+-

读完研,饭碗就能稳吗?

2025年春天,朋友圈里最火的不是晒offer,而是晒退学申请。三年学费二十万,换不来一个面试电话,谁还愿意耗下去?

研究生退学现象背后的现实困境与学历价值再思考

近年来,研究生群体中出现的“退学潮”与社会对“学历贬值”的讨论形成强烈共鸣。

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达388万人,录取率仅约22.5%,但在校研究生主动退学率接近3%,未按期毕业者占比高达四分之一。

这一矛盾现象折射出教育选择、个人发展与社会期待之间的深层张力。

研究生退学的核心驱动因素

科研压力与学术适配性不足

从选题被否、资源匮乏到实验停滞,科研过程中的挫败感是退学主因。

跨专业学生周望因导师临时更换研究方向,需在完全陌生领域独立摸索,每周组会成为“压力源”;农学专业学生庞程因长期失眠、身体透支,最终放弃二战才获得的读研机会。

心理负担与家庭期待冲突

部分学生将读研视为满足家人期待的“任务”。席萱坦言“读书是父亲的期待”,退学过程中因担心“家人以我为耻”而极度焦虑,甚至形容自己“像老鼠一样”躲避他人目光。

心理咨询、兴趣转移(如滑轮、脱口秀、电商创业)成为他们的“自救”方式。

专业选择与职业规划脱节

金融专业的Eva因“顺应家人期待”而非兴趣选择方向,最终因缺乏动力放弃学业。这一现象与部分专业“读研后仍就业困难”的现实形成呼应,如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毕业生多从事销售,需读研甚至出国深造才能进入研发领域。

学历价值的争议与本质回归

“学历贬值”的认知误区

尽管2023年高校毕业生达1158万人,研究生就业优势被削弱,但学历的本质是“学习能力与坚持的证明”。顺利完成学业意味着通过了课程、科研、论文等多重考核,这一核心价值并未因毕业人数增加而改变。例如,985院校毕业生因“学习能力强”仍受雇主青睐,职业院校学生也可通过考研实现逆袭。

学历与能力的辩证关系

学历是“敲门砖”,但职业发展取决于综合能力。部分冷门专业(如文中未具体列举的5个“读研仍难就业”专业)学生需通过转专业或跨考调整赛道;而生物医学工程等“高大上”专业,读研是进入核心领域的必要条件。这提示学生需结合自身兴趣与行业需求规划路径,而非盲目追求学历。

理性选择:读研与就业的平衡策略

明确读研动机

避免将考研作为“延缓就业”的被动选择,需评估专业前景(如金融、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学历门槛)。

参考国家教育规划,中职、高职、职业教育等多元路径同样提供成才机会,并非只有“名校光环”一条路。

动态调整发展方向

若在读期间出现严重适应性问题,可借鉴退学学生的“自救”经验,通过实践(如创业、兴趣探索)寻找新可能。

关注行业趋势,对“读研后仍难就业”的专业及时止损,通过转专业或跨考实现赛道转换。

强化能力提升

学历与能力需协同发展:985学生可能挂科,职校生也能考研逆袭,关键在于主动积累成绩与技能。

利用高校资源参与科研项目、实习实践,将学历优势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结语:在岔路口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

研究生退学现象并非“失败”,而是个体对“不适合道路”的主动修正。正如席萱等人通过开滴滴、搬去大理重新定义“成功”,社会应包容多元选择,学生需理性权衡学历、兴趣与职业的关系。学历的价值,终究体现在能否让人更从容地“面对内心的声音”,而非单纯换取“饭碗”。

  • 最新评论
  • lary

    是考研有点退烧了,第一水硕没什么真才实学,第二没那么多的就业机会,性价比下降了,有点冤枉花钱的感觉

    屏蔽
  • 洋知青1

    当年由于毛泽东无能,所有青年不能找到工作,又不能升学。当年的领导者怕大批失业者在城里闹事,所以找了一个高大尚的理由上山下乡,把他们赶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让大批失业者分散到农村,降低了青年闹事的可能。这是最低成本安置失业青年的方法。毛泽东为了自己利益,为了共产党政权,毁了几代青年人,同时也毁了当年的农民。 记得1979-1980年知青大批回城, 1989年六四,1995年下岗。这些都是矛盾在毛泽东时代的积累。这些事件如果放在毛泽东时代,估计毛泽东就成了齐奥塞斯库了。改开后工作机会大大增加,所以失业青年大大减少。甚至农民都开始进城打工。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农民工。可惜,在一个苯蛋领导下,这将成为辉煌的过去。 现在,又一个比毛泽东还苯的家伙指导中国了。现在安置失业青年的方法稍微高级点,大量扩招大学生和研究生。现在毕业的学生每年有一千多万。比当年每年下乡的知青还多。实际上,这和知青一样,只是把矛盾后推,根本就没有解决失业的矛盾。当硕士,博士也失业时,小学生领袖有烦恼了啊!

    屏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