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数月,华府“反中鹰派大将”变了
华府反中风向变了!日经亚洲:川普对中政策发夹弯,美国正从“围堵中国”转向“谈笔好交易”
《日经亚洲》9日指出,美国总统川普(Donald Trump)重返白宫后,政府内部对中国的敌对态度正悄然转变,逐渐被一种更具交易色彩的实用主义所取代:只要对华盛顿有利,北京的威权体制及其崛起是可以被容忍的。
美中这两个全球最大经济体的关系正处于关键的十字路口,美国对中立场的转变,也将对全球战略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迹象显示,川普正积极寻求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直接谈判的机会。双方可能最快在今年10月底于韩国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PEC)领袖峰会期间举行场边会晤。据悉,川普期望能仿效先前与日本达成的协议模式,与中国敲定一项对美国有利的“重大贸易协议”。
连“反中鹰派大将”也变了
《日经亚洲》指出,这种反中风向的转变,正在整个华府蔓延。美国国防部正积极寻求与中国国防当局对话的机会。五角大楼如今的立场是,尽管不纵容中国的领土扩张行为,但只要能维持现状(status quo),美国将不会刻意就中国的威权体制提出尖锐批评。
川习会,习近平在海湖庄园拜访川普。(美联社)
现任美国国防部政策次长柯伯吉(Elbridge Colby)明确表达,目标是在印太地区与中国达成军事力量的“均势”,以求有效吓阻潜在的侵略。他对于近年来华府主流那种“美国应在军事和经济领域与中国全面竞争,并以彻底胜利为终极目标”的霸权争夺思想提出批评。这与美国过去强调法治、自由等价值观,并以此抨击威权主义的路线形成鲜明对比。
更令人意外的是,长期被视为“对中鹰派”代表人物的国务卿鲁比欧(Marco Rubio),其论调也明显放软。今年7月,他公开谈及美中关系有机会“实现某种战略稳定”(achieve some strategic stability)。到了8月,鲁比欧更进一步重申:“我认为,一段时期的战略稳定对双方都有利。”
但今年1月的鲁比欧可不是这么说的。刚上任时的国会听证会中,鲁比欧还曾严厉抨击中国,称其“透过说谎、欺骗、黑客攻击和偷窃的方式,取得了全球超级大国的地位”,并将中国形容为“这个国家有史以来所面临的最有力和最危险的近乎匹敌的对手”。短短数月之间,其立场的转变幅度之大,引发外界高度关注。
从脱钩到交易:川普的对中政策发夹弯
回顾近年来美国的对中政策,可谓一波三折。川普在2017年开始的第一个任期内,美国对中立场急遽转向强硬。时任副总统彭斯(Mike Pence)更发表演说,宣告结束了数十年来试图将中国纳入国际体系的“交往政策”(engagement policy)。而在川普两任任期之间的民主党总统乔・拜登(Joe Biden)政府,则将美中关系定调为“民主与威权的竞争”,对半导体等关键技术实施严格的出口管制,并倡导“去风险化”(de-risking)。
今年川普重返白宫后,初期曾大幅提高对中国的关税,持续施加压力,其强硬姿态一度被解读为旨在推动两国经济“脱钩”(decoupling)。然而,如今政策重心却明显转向了强调“交易”。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在高科技产品领域的政策转变。尽管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美国国内要求打击中国企业的呼声依然强烈,但川普政府却展现出更大的弹性,只要能让美国或美国企业获益,交易大门似乎就能够为北京敞开。
像是川普在第一任期内,曾对华为实施严格的出口禁令,但是到了第二任期,相关管制已被放宽。其中一项引人注目的交易是,美国允许芯片巨头辉达(Nvidia)向中国出口其产品,但条件是辉达必须将其对华销售额的15%上缴给美国政府。此外,川普在第一任期曾以国安为由,试图在美国境内封杀广受年轻人欢迎的中国短影音应用程式TikTok,如今他却积极利用TikTok来争取年轻选民的支持。
缺乏连贯战略下的机会主义?
对于川普政府对华政策的摇摆,华府右翼智库“美国企业研究院”(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的美中关系专家库珀(Zack Cooper)直言,目前的川普政府“缺乏一套连贯的中国战略”。库珀指出:“许多官员只是在等待总统做出决定,或是猜测他想要什么,然后据此行事。”他认为,在川普的第一个任期中,那些力主美国必须赢得霸权斗争的主流共和党策士,在川普第二任期已几乎不见踪影。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川普想跟习近平谈一笔交易,但强硬的对中立场在美国国会和普通民众中依然被普遍认同。如果川普最终认定与习近平难以达成令他满意的谈判成果,《日经》也认为他可能在一夕之间再次变脸,重回施压的老路。回顾历史,1970年代的美国总统尼克松(Richard Nixon)曾经为了联中制苏,让美中关系从对抗转向合作。尽管目前紧张的美中关系要完全摆荡回合作,几乎难以想像,但《日经》也认为美中两国可以透过共享经济和安全利益,寻求某种“算计后的稳定”(calculated st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