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漂”破产三件套

留学全知道 2025-08-27 13:11+-

有个中国版的中年人破产三件套:贷款买房、老婆不上班、孩子读国际学校。

而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带着老婆孩子奔赴美国硅谷的乔治(英文名)说,他是一个国际版的中年人破产三件套:贷款在美国买房、老婆不上班、孩子读私立学校。

乔治今年49岁,清华大学计算机硕士毕业,在北京一家外企从事技术管理工作。

46岁那一年,乔治通过公司内部调动,从北京搬到了硅谷。期间,他卖掉了北京的房产,在硅谷的一个小镇上贷款买了一栋独立屋。老婆也辞去了在北京的全职工作,赴美照顾读女儿的饮食起居。

乔治说,在美国他过得比北京累。现在他是在美国当牛马,努力保住工作不能失业,也不能回北京。除了失业之后还不上房屋贷款的压力之外,他拿美国身份的路也会断掉。

出走美国

“女儿小学时成绩单普遍均分只有80分,如果再好一些,我是不会削尖脑袋奔赴美国的。”

乔治说,他去美国不是为了追逐更好的物质生活,就是简单地为了女儿的教育。

作为曾经的顶尖学霸,乔治的教育理念是让女儿快乐成长。他从小镇青年奋斗到北京城,已完成阶层跨越,女儿完全可以像很多北京小孩一样,享受着这里顶尖的教育资源,然后轻轻松松进入大学。

而现实却是,均分只有80的女儿别说是去名校了,就算在海淀公立学校完成小学教育都艰难。

对于女儿在小学阶段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乔治不想多谈,他说:“老师的KPI考核是分数,我们又跟不上,影响了别人的进度,没有好脸色看很正常,选择永远是大于努力的。”

女儿小学二年级时,他萌生了转轨国际教育的想法。

图片

女儿曾经就读的小学

北京国际学校有120多所,从明星子女扎堆的鼎石到藤校收割机的北师大实验国际部,乔治都了如指掌。但他跑了十几家学校之后发现,顶尖的国际学校难考,普通学校吧,教学质量又不太符合他的标准。既然如此,还不如去美国女儿能更轻松点。

乔治选择送女儿去美国,有两个考虑。首先,是他认为女儿性格应该更适合美式教育。

女儿是个典型的文科娃,英语能力很强,口语和笔试很容易拿到满分,但数学是只能勉强及格的水平。严重的偏科,让乔治放弃给女儿“补短”。

第二个考虑就是工作。

“我所在公司的总部在硅谷,每年不少人从世界各地调到总部工作。有些同事觉得美国生活也不错,也会举家搬迁。公司还提供办理美国身份的手续,有了身份,女儿进美国大学的几率提升了,学费降低,经济压力也小很多。”

图片

AI生成

但家人认为,乔治的决定赌性太大。

首先是经济,乔治的老婆是学艺术的,辞去工作后,未来能否在美国找一份工作,是个未知数。全家生活开销都要压在乔治一个人身上。

其次是身份,如果万一女儿读大学前没有拿到身份,以国际生身份进入美国大学,这又是一笔至少一年上百万的费用,这近乎乔治16个月的税前全部收入。

但他最后还是选择”赌“上一把:“以女儿的分数,窝在北京没有希望。到了硅谷,也许能有一线生机。”

高物价

“美国物价太高,热量高的食品反倒便宜,我就这么从150斤暴肥到180斤,成了一个胖子。”乔治说,对于美国物价,他是有认知的。

图片

乔治经常吃发胖食品

十五年前开始,乔治每年都要来美国出差,每次都会呆上20天到30天不等。

下班之后没事干,他会跑到超市去体验下美国生活。那时,这里的菜价不比北京贵多少,如果那时搬来生活,以他的收入也会让自己活得太差。

2022年6月1日,是乔治登陆美国的日子,当时正处在美国房价暴涨期。在飞机上,他无心看风景,一心扑在房子上,算自己需要支付多少贷款和利息。

乔治居住在硅谷附近的San Jose(圣何塞),这里集中了全球最牛的科技公司Adobe、Cisco、eBay等。这里的房价也是硅谷最贵的,一幢独立屋的中位数超过150万美元,大约人民币1千万左右。

乔治在北京住在北五环,在海淀区和朝阳区的交界处。地段虽不错,但没有赶上高位出售,卖完房还完贷款,乔治手上也只有五百万人民币,这些钱只够在硅谷支付首付和安家费。

除了房子涨价,这里的日常生活费也在涨。

他做了一个对比,他们一家三口三年里在Costco购物消费上涨了23%。但是乔治的收入却一分都没有上涨,这种压力让他几乎很少去酒吧或者是咖啡馆消费。

图片

物价的上涨,让生活质量下降

哪怕是想吃中餐了,他都会忍着等到周末在家里做。如果在北京生活,一出门就能找到又便宜又解馋的美食。

最让乔治苦恼的是女儿私立学校的学费,一直在涨。女儿就读的私校是硅谷中等价位水平,三年来,学费从最初的15万人民币涨到了18万。

图片

美国的教育成本一直在上涨

乔治说:“我有工作签证,所以读公立高中是免费的。孩子初中虽然读的私立,但经过探校后,我发现除了老师数量多一些,服务会好一些。至于教育质量,私校并非绝对理想。我有几个等绿卡的同事也赞同我的做法,他们认为在经济压力下,如果有不花钱的就绝对不要选付费的。“

“熬”绿卡

“拿绿卡之路,远比当初我留京要难太多了。”乔治说,二十年前他从清华硕士毕业,经过笔试和面试,两轮他就拿到了央企技术岗的offer。

在央企工作一年转正之后,乔治就办好了北京户口。

他在如今美国公司已工作了十五年,三年前来美国时,人力资源部门给他的评估是6年内能拿到绿卡,公司也会积极帮他提供各种证明材料。

对于没有美国大学文凭的中国职员来说,6年已经算挺快了。但作为等待身份的“外国人”,乔治有着异常的漂泊感。

图片

AI生成

乔治的老婆形容,在美国生活的这三年,她感到了中年人的无奈。

几乎每天,她都会盯着关于美国绿卡的新闻,有什么风吹草动,她都会第一时间告诉乔治。现在,她和乔治的主要话题就是聊绿卡。

这种状态几乎是在硅谷“熬”绿卡家庭的典型境遇。

“熬”了三年,乔治今年暑假回国了一趟,不少清华校友都问他,是不是熬不住要回流了?

有时候,乔治真想把美国房子一卖,回来送女儿去一所不论分数的民办学校算了,读北京的职业技术大学算了。想着、想着,他又不敢再继续。

在那些硅谷朋友里,有在美国“熬”十年绿卡的,还有跟他一样卖了北京房子来美国破釜沉舟的。

图片

AI生成

他一个同系的校友,也是某县中的高考第一名,和乔治一样,都是来美国“熬”绿卡。校友总是劝乔治:“我们高考奋斗,还不是为了美好的未来。而现在我们的未来就是孩子,你就当现在又是一次高考,等过了这一关,我们的生活将会更美好。”

乔治说:“我有一个朋友送了我一面旗子,上面写着:奋斗一千天,拿到美国绿卡出人头地。标语有些夸张,却是十分符合我现在的心态。”

不做爬藤梦

“如果不出意外,我能赶在女儿读大学前拿到身份,这样经济压力一下就小了。“乔治说,想到自己居然给女儿择校时考虑的不是大学排名,而是看大学的学费到底贵不贵。

女儿刚出生时,他只要是去美国出差,都会去附近的名校去游览一番。有一次路过剑桥市,还专门多待了一晚去拜访麻省理工的学长。

临走时学长嘱咐乔治,女儿要想考麻省理工,学长可以给一些有效的建议。

图片

乔治偶尔和女儿一起做题

但在美国生活三年,乔治已经不再给女儿设定目标。

华人家长的卷在美国是出了名的,特别是在硅谷。名校出身的家长聚在一起,除了谈孩子如何上名校,就是聊如何鸡娃。

对于这种氛围,乔治一点好感都没有,至今没有给女儿制定爬藤计划,甚至还没设想女儿去读什么样的大学,更没有做针对性培养。

乔治说,顺其自然、绝不强求是他目前的育儿心态。这也是他离开北京、来美国重新打拼的原因。

乔治形容,对于强压式的教育他是深恶痛绝的,来这边之后,无论是女儿要学钢琴,还是去练习艺术体操,都是她自己决定的。

图片

女儿来了美国之后自由选择兴趣爱好

和那些一开始就把求学之路规划的非常仔细,每一步都不容出错的华人家长相比,乔治是个异类。

他说:“我这种教育方式也是给自己松绑,首先是我是人到中年才来的美国,一切重新打拼,我的时间都用在忙着养家糊口上了。工作之余,我的精力也就剩陪着女儿玩耍了。如果还让我带着她去上课,研究爬藤方法,有心无力呀!至于我老婆,她英语也不好,更不懂美国教育。她自己也需要适应美国社会。让她乱鸡娃,还不如安下心陪伴女儿自由成长。”

图片

爬藤之路全靠女儿自己了

回看三年在美国的生活,乔治总结,他一直在卡壳状态。

中年人对于新工作环境的适应度降低了,他没有一毕业就在美国打拼的人那么有弹性了,带着长期养成的工作习惯,职场上遇到的挫折会更多一些。

其次他总是不自觉拿北京熟悉从容的生活状态和硅谷陌生无助的状态相比较,难免会觉得委屈和不值得。

尾声:

在采访最后,乔治袒露,卡壳是一种人生常态。在北京,他们卡在了女儿的成绩上,在硅谷卡在了拿绿卡上。

现在看来,人生路上,每一个个体的奋斗也能微小地推动群体进步。

他希望自己的故事能够给困境中的父母带来一些启示,实现教育和自我的和解。

  • 最新评论
  • lary

    他老婆为什么不工作,不管如何对家庭会有帮助

    屏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