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潮汹涌!中国面临被赶出非洲?
近期多份报告和新闻报道揭示,中国在非洲大陆的投资正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其“不干涉内政”的外交策略在与非洲军政府打交道时遭遇挫折;另一方面,在萨赫勒等动荡地区,中国企业和公民正成为伊斯兰极端组织袭击的目标,安全风险剧增。中国在非洲的经济和地缘政治利益正经受着日益复杂的考验。
据美国非洲战略研究中心近日发表的一份题为中国在非洲交易型外交的局限性>的报告指出,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宣扬其不干涉主义战略,即与任何类型的执政政府进行接触,无论其如何上台。然而事实证明,政府的合法性和维护法治的承诺对稳定和投资回报前景具有根本性的影响。
中国在尼日尔的经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2025年3月,三名在中石油及子公司工作的中石油高管被尼日尔政府驱逐出境。这是中国与蒂亚尼将军领导的尼日尔军政府关系的最新挫折。该军政府于2023年7月上台执政。此前,该政权曾吊销了尼亚美一家中资酒店的营业执照。今年5月,军政府下令中石油及其旗下索拉兹炼油厂暂停工龄超过四年的外籍员工的工作许可,使情况进一步恶化。原因是军政府上台后遵循了一套资源民族主义、经济民粹主义的发展战略,直接威胁着中国在尼日尔的巨额投资。这些投资包括中石油对阿加德姆油田的开发和开采,以及连接这个内陆国家东南部与邻国贝宁大西洋海塞梅港的2000公里长的输油管道。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萨赫勒地区战略的基石,这条输油管道历经十余年建设,投资超过50亿美元。索拉兹炼油厂于2011年竣工,中石油投资9.8亿美元。
中国是尼日尔第二大外国投资者,仅次于法国,目前的直接投资额为23亿美元。中石油于2008年与民选政府签署了阿加德姆油田开发项目。中石油还投资建设了位于尼日尔边境的索拉兹炼油厂,日产2万桶原油,主要供应国内市场。该项目的二期计划包括建设一条非洲最长的输油管道阿加德姆-塞梅输油管道,主要用于将出口中国的原油输送到大西洋口岸。中国在尼日尔的另一个重要项目是中国核工业集团与尼日尔政府合资开发的阿泽里克铀矿。
中国还寻求增加对尼日尔及布基纳法索和马里的军售。这三个军政府在2023年和2024年共收到至少10批中国武器。这些武器由中国北方工业集团负责交付。该集团于2023年在塞内加尔也设立了办事处,以扩大在萨赫勒地区的业务。
然而,在宪法规则被破坏或被无视的情况下进行交易,必然存在财务风险。2025年3月,尼日尔军政府对与中石油的协议进行了彻底修改,要求补缴欠税、实现本地员工与外籍员工同工同酬、增加本地员工的管理职位,外包业务必须选择给本地公司。这些决定并非通过协商,而是由军政府通过法令做出,在法律解释和适用度方面造成了极大不确定性。
中国在布基纳法索、马里和几内亚这些由军政府统治的国家推行了惊人相似的政策。2023年,中国进出口银行批准向资金短缺的布基纳法索军政权提供4900万美元贷款,用于在卢姆比拉建造一座太阳能发电厂。2024年,同样资金短缺的马里与中国能源巨头中国水电建设集团达成协议,在萨福建造一座100兆瓦的太阳能发电厂。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主要参与者——中国赣锋锂业股份有限公司持有马里古拉米纳锂矿40%的股份,该矿是全球最大的锂矿项目之一。
然而,在马里,针对中资企业和中国公民的袭击事件正呈现常态化趋势,安全风险已从潜在威胁转变为现实危害。根据当地媒体报道,近三个月来,中资企业在马里运营的矿场和建筑工地已多次遭到极端组织“支持伊斯兰和穆斯林组织”(JNIM)的袭击。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7月23日,马里南部布古尼地区的一处中资矿场遇袭,5名中国公民被绑架。7月1日,位于卡伊区的一家水泥厂也遭到同一组织袭击,一名中国公民被绑架。此外,5月和6月,马里多个中资矿区和公路施工地也相继遇袭,工程车辆被焚毁,中国公民被绑架。
Chine-Afrique DR
这些袭击事件的频繁发生,凸显中国在非洲的投资正面临着一个复杂的困境。中国试图通过支持军政府来确保政权稳定,以为只要一个政府能牢牢控制国家权力,便具备合作的合法性。然而,这些非法政权却通过政治风,安全和地缘政治风险表现出天然的不稳定性,反而使中方投资陷入被动,与中国在非洲的经济利益和安全考量背道而驰。报告分析指出,这种局面揭示了一个核心矛盾:中国以不干涉内政为前提的交易型外交,或许在短期内能够迅速打开市场,但却可能助长了治理不善和区域不稳定,最终反噬其自身在当地的经济利益和人员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