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是和美国谈这个的时候

上报 2025-08-07 23:24+-

作者汤名晖 :近期两则美台相关新闻凸显出台湾在国际战略中陷于价值语言与实力现实矛盾的处境。 首先,美国川普政府宣布对台湾输美商品全面课征20%关税。 此关税虽号称暂时性且低于先前威胁的32%,但仍高于日本、韩国与欧盟等其他伙伴谈判后获得的15%税率。 身为民主盟友,台湾却未享有较优惠待遇,反而承受与越南同等的关税,令人质疑美方以民主价值凝聚盟友的承诺在现实利益下是否站得住脚。

其次,美国国防新创公司Anduril执行长帕默·拉奇(Palmer Luckey)近日在台大演讲强调科技业者投入防务的重要,呼吁台湾善用深厚的民间科技实力来强化国防威慑。 他直言民主国家不能轻易解除武装,必须培养压倒性的力量才能让独裁者知难而退,这就是有效的吓阻。 拉奇的谈话点出,台湾长期侧重民主前线的价值叙事,却可能忽略了强化自身军事实力与产业动员的迫切性。 两则新闻一文一武的警示,前者展现经贸现实的冲击,后者突显国防准备的不足,折射出台湾在价值与实力间的错位。

台湾正面临价值陷阱”

上述矛盾可从国际关系理论的两种视角来解析。 攻势现实主义(Offensive Realism)强调国家处于无政府的国际体系中,始终面临安全威胁,为确保生存唯有不断追求实力最大化。 在米尔斯海默的观点下,国家要安全就必须极力增强军事和经济实力,因为国际秩序终究取决于实力对比而非价值道德,但是他并未否定自由主义的重要性。

相对地,批判建构主义等反思理论则关注话语权力与认同政治,认为国际现实并非仅由物质力量决定,而是由社会信念与语言叙事所建构; 民主价值观与国族认同等因素往往形塑国家的外交选择。 后现代建构主义者更强调语言话语的作用,指出许多所谓普世观念其实是被主导性论述所塑造的。 然而,过度沈迷于价值论述可能导致对现实权力的忽视与误判。

维系自由民主的形象可为台湾争取道义支持,但唯有将经济实力转化为国防能力,才能得到可信的安全保障。 (资料照片/张哲伟摄)

当国家在国际事务中过度倚赖民主价值,以道德正当性以寻求支持,却未能同步建构起足够的安全实力; 结果在缺乏共同防御条约保障下,暴露于战略不确定与力量不足的危险困境,形同价值陷阱。

以台湾为例,美国虽透过《台湾关系法》承诺提供防御协助,但美台之间并无正式防卫条约确保美军必然驰援。 台湾长期将安全赌注押在与美国共享的民主价值与道义声望上,默认“美国终会相救”的乐观预期。

然而,现实中国家利益常凌驾价值理念:当台湾未展现足够自我防卫与风险控管能力时,即使有民主同盟光环,外界仍会质疑支持台湾抵抗威胁的意愿与能力。 这正是价值陷阱的症结所在,高举价值旗帜却缺乏相称实力,包括国家的凝聚力,终将陷入虚幻安全感的危机。

价值叙事与实力落差的隐忧

上述关于美国关税制裁与拉奇演讲,从经济与防务两方面揭示,台湾因价值叙事与自身现实的差距而引发的问题。

经贸依赖下的信任隐忧: 川普政府对台祭出高额关税,表面上出于美国产业与贸易利益,但也突显美台关系中价值与现实的落差。 美方近年以民主对抗威权号召盟友,台湾更自诩为印太民主防线前哨。 但当华府聚焦本国利益时,却毫不犹豫将台湾与他国一视同仁地课以重税。 此举对台湾造成双重冲击:经济上削弱对美出口优势,战略上让台湾陷入美中挤压的困境。

台湾不得不扩大对美投资、强化谈判来换取关税减免,付出台积电在美追加巨额投资,同时却未能获得替代市场维持经济发展。 然而,这不过是反映出川普的“交易性格”,情谊一旦遇上现实算计,弱势一方往往只能付出更多代价以维持关系。 价值盟友的道义定位并未让台湾免受现实主义的惩罚,反而凸显其对美单一依赖的脆弱性。 美中贸易战的关税制裁不只伤及中国,也波及台湾、日本、韩国等美国亚太伙伴,削弱盟友间的信任与团结。 当台湾只是诉诸价值同盟,欠缺自主抗压能力,盟友势必对其安全韧性存疑,而对手则更可能肆无忌惮地趁此施压。

防务自主性的不足: 拉奇的演讲聚焦台湾国防科技动员问题。 他指出台湾具备消费电子和精密制造的雄厚基础,完全有条件站上“国防科技工业复兴”的浪潮尖端。 然而,过去几十年台湾在国防上更多地仰赖美国军售与保护,对自身军工研发和全民防卫的投入相对不足,国造战机的计划也胎死腹中。

拉奇警告,如果科技界与国防产业放弃创新自强,美国将失去保护自己和盟友的能力,而那些几十年前选择依靠并信任美国承诺的国家将因此陷入险境。 这番话正切中台湾问题:台湾长期处在美国保护伞下,导致自主研制武器装备、培养全民防卫的作为不够积极。 甚至连国防思维也照单全收,并未以岛链要冲的特性主动表示将承揽更大的责任,以此获得外交的主动性,取得更优渥的资源。

近年虽开始推动不对称战力与后备改革,但整体防务产业与人力动员潜能远未充分发挥,民间企业对国防产业陌生或消极,部分单位对于创新思维的阻碍,使得国际上因此对台自卫决心与能力存疑。 《经济学人》近期分析就警告,北京可能利用美国战略意志的不确定和台湾内部政治掣肘,发动一场无需热战却足以改变现状的“主权削弱行动”来逼退台湾。 当台湾未能以实力和凝聚力证明自我防卫的决心,价值承诺便可能遭遇现实考验,盟友支持将犹疑,敌手则更敢冒险,这正是价值陷阱带来的战略风险。

走出价值陷阱的战略转型

要摆脱价值陷阱,台湾须同步强化硬实力与提升可信度,在价值与现实间取得平衡。 以下两项策略值得优先考量:

深化科技国防,推动军民整合产业: 政府应整合半导体、资通讯等顶尖产业与人才投入国防研发,扶持无人机、资安、人工智能等防务新兴技术。 透过创新产业思维与补助,诱导民间科技企业创新科技应用,或是参与武器系统开发,建立自主国防工业链。 唯有壮大本土军工实力并提升全民防卫技能,方能打造可靠的吓阻力量,使独裁者不敢轻启战端。

强化经贸韧性,推进供应链去风险: 对外经贸方面,台湾须降低对少数市场的过度依赖,强化自身作为可靠伙伴的形象。 这意味着主动配合民主同盟的供应链重组战略:适度降低对中国依存,分散关键产能至友好国家,减少遭单一国家经济胁迫的风险。 同时争取与主要经济体的制度联结,重塑台湾可信赖的贸易地位。 当国际社会认知到台湾不仅价值坚定、且是供应链中稳健可靠的一环,各国才更有意愿顶住中国压力而深化合作。 反之,若台湾被视为高风险节点,伙伴终将另寻他途降低曝险,削弱台湾的战略地位。

台湾需在价值与实力之间双管齐下。 维系自由民主的形象可争取道义支持,但唯有将经济实力转化为国防能力,才能将这份支持转化为可信的安全保障。 小国的真实境域是得依循现实主义,实力终究是国际话语权的基础,台湾须警觉地强化自身国力,以实力捍卫价值,走出价值陷阱。

※作者为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博士候选人/东盟经济贸易文化发展协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