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不寻常 习近平大吹“新三样”已倒一样
《路透》8月1日报道,中国最大太阳能企业2024年悄悄裁员近三分之一,反映出中国“新三样”成长引擎之一的太阳能行业,正深陷产能过剩、价格暴跌与巨额亏损的3重困境。
这波裁员凸显出中国多个产业正深陷激烈的价格战,包括太阳能与电动车行业,这些产业长期苦于产能过剩与需求不振。 全球每年生产的太阳能板数量约为实际需求的2倍,且绝大多数由中国企业制造。
分析师指出,这些尚未对外公布的裁员数据,可能包括主动裁撤与自然流失,与太阳能企业普遍缩减薪资、削减工时有关,目的是控制亏损。 裁员在中国属政治敏感议题,北京当局一向将稳就业视为维稳核心。 除了隆基绿能曾承认裁员5%,其余太阳能企业均未公开说明或回应《路透》提问。
晨星公司(Morningstar)分析师Cheng Wang表示:“太阳能产业自2023年底以来已进入下行周期,2024年情况更恶化,2025年看起来仍未见好转。”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今年7月的简报,自2024年以来已有超过40家太阳能企业退市、破产或被并购。
从2020年到2023年,中国太阳能制造商大举扩建新厂,这波投资潮得益于北京当局从房地产撤资后,将资源倾向所谓的“新三样”——太阳能板、电动车与电池。
但这场扩产狂潮引发价格暴跌与激烈竞争。 美国政府也对中国企业在东南亚设厂生产的太阳能产品加征新关税,进一步挤压中企的利润。 2023年中国太阳能行业的整体亏损金额高达600亿美元(新台币1.8兆元)。
目前还不清楚中国太阳能企业今年是否继续裁员,但迹象显示北京当局正准备出手整顿产能。 中国一名太阳能企业董事表示,今年以来所有新产能项目都需先取得中国发改委(NDRC)的口头同意。
尽管北京当局看似收紧态度,但分析师指出,地方政府可能消极配合,因官员政绩仍以就业与GDP(国内生产总值)成长为核心指标,不愿轻易牺牲本地龙头企业。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在6月业界的会议上坦言,尽管中国发改委早在今年2月即呼吁暂停新产能项目,但多数新厂仍持续上马,凸显去产能压力与地方落实难度。
杰富瑞(Jefferies)分析师Alan Lau估计,只有淘汰20%至30%的产能后,中国太阳能企业才可能恢复获利。 他说:“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不只出现在太阳能,也同样存在于钢铁、水泥等行业,但我们从未见过一个产业的全体企业连续1年半陷入现金亏损状态。”
Lau强调,尽管中国太阳能产业仅相当于房地产业的十分之一,但其亏损规模已与房地产危机不相上下,“这种情况极不寻常,也极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