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难民 成这国最沉重负担

今日新闻网 2025-07-25 21:14+-

波兰曾是欧洲最积极接纳乌克兰难民的国家,如今态度急转弯,三年过去,乌克兰人从受欢迎的“战争邻居”,逐渐变成政治口水与民意反弹的焦点。 最新民调显示,波兰对乌克兰人的好感度显著下降,官方政策也逐步收紧,庇护不再是无条件的善意,而成为社会现实与选举压力下的取舍。

三年庇护热情告终 社会转向质疑与防备

自从俄罗斯于2022年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波兰成为乌克兰人逃离战火的第一站,超过140万人越境寻求庇护。 当时波兰社会展现空前团结,不仅政府开放边境,许多民众自发提供食宿与支持,媒体形容这是一场全民动员的善意行动。

然而三年之后,这场庇护关系逐渐变调。 根据波兰最新民调,仅三成波兰人对乌克兰人持正面看法,反感比例上升至38%,比去年增加10个百分点,与2023年相比更下滑21点。 对乌克兰难民的支持,正逐步由热情转为怀疑与排斥。

根据英国《观察家报》(The Observer)报道,28岁的弗拉迪斯拉夫(Vladyslav)来自乌东城市伊久姆(Izium),为了逃避兵役,在战争爆发半年后前往波兰,如今在华沙东郊的超市工作。 他坦言,自己不愿参战、不想杀人,也不想陷入忧郁,“有次顾客直接问我,为什么不去前线打仗。”

他的妹妹目前在波兰念书,但因口音遭同学排挤。 他也常在社交媒体上看到针对乌克兰人的仇恨言论,压力愈来愈大。

乌克兰帮派跨国绑架 疑涉器官买卖

社会情绪的恶化不仅来自文化融合困难,近期爆发的乌克兰帮派案件更点燃舆论焦点。 波兰中央调查局(CBŁP)日前破获一个来自乌克兰的犯罪集团,专门绑架非洲移民并向家属勒索赎金,手段残暴,甚至威胁进行器官买卖。

调查指出,6月14日,两名埃塞俄比亚男子在波兰西部遭胁持,绑匪将人脱衣、捆绑并塞入车厢内运送,幸运逃脱后揭发整起案件。 10天后,该集团又在拉脱维亚绑架3名马里男子,其中一人被绑在树上施以棍棒暴打,还录影传给家属索讨赎金。

警方表示,这个帮派表面上从事人口偷渡,实际上是双重敛财,先收移民偷渡费,再绑架人质向家属勒索。 6月25日,警方于波兰北部拦截三名嫌犯,并于西部城市再逮捕一人,三人为乌克兰籍,已依组织犯罪、绑架勒赎与协助非法越境等罪嫌收押调查。

▲俄乌战争开战以来,波兰成为乌克兰人逃离战火的第一站,超过140万人越境寻求庇护。 (图/美联社/达志影像)

波兰对乌克兰难民的蜜月期结束了

负责推动乌波对话的“乌克兰之家”基金会专家佩斯特里科夫(Oleksandr Pestrykov)指出,这波反感来自难民数量压力、资源分配焦虑, 也与整体社会对外来者的态度恶化有关,“2022年来的那批难民,蜜月期确实已经结束。”

政治层面也反映出这波转变。 波兰总统当选人纳夫罗兹基(Karol Nawrocki)在选战期间强调“医疗资源优先留给本国人”,并暗示外籍人士可能失去育儿补助“800波币计划”的资格。 波兰总理图斯克(Donald Tusk)更暂停与白俄边境的庇护申请,并发起线上活动,劝阻非洲与中东移民前往波兰。

面对来自保守派与极右翼的压力,波兰7月初也重启与德国、立陶宛的边境管制,暂停申根自由通行,避免他国难民经波兰转进西欧。

乌克兰人经济贡献不容忽视 但信任已动摇

尽管社会情绪趋于排外,经济层面却无法忽视乌克兰人的贡献。 波兰国营银行BGK首席经济学家瓦雷夫斯基(Mateusz Walewski)指出,乌克兰人虽多从事仓储、清洁等基层工作,但对波兰GDP的年增率贡献达0.5%至2.4%,不容小觑。

根据统计,战前抵达波兰的乌克兰人就业率达93%,难民身份者也有68%,是欧洲接收国中比例最高。 这些乌克兰人多数学历高,却从事低薪工作,是支撑波兰基层经济的主力。

瓦雷夫斯基提醒,若波兰要留住这批劳动力,需建立更完整的社会流动与融合机制,如果乌克兰人只是填补劳力缺口,长期来看,恐将滞留于制度边缘。

在庇护制度与社会信任之间,波兰走到新的十字路口。 从感动到反感,从接纳到排斥,乌克兰难民在波兰的角色,正从受保护者转为社会检讨对象,这样的转变,仍在剧烈地发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