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闻曝光 官媒罕批一尊“面子工程”
中共党魁习近平推出的所谓“厕所革命”走向烂尾,官媒日前罕见曝光各种乱象,并批评各地建的这种“能看不能用”的厕所,是“面子工程”,只会损害政府公信力。
习近平于2015年提出公厕改造升级计划后,中国各地随即掀起一场“厕所革命”,造出一些表面“好看”的厕所。但由于是中共党魁亲自提出的项目,过去十年来官媒极少曝光其中乱象。
随著中共高层权斗日趋激烈,中共央视日前罕见曝光了各地公厕建设中存在的乱象。
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不少村民反映,这两年村里新建了公共厕所,看上去干净整洁、设施也全备,但村民们却很少使用过。
当地的村民告诉记者,新建的公共厕所都是不提供日常使用的,只有村里有活动或领导来视察的时候才会开放。
而就在新建的公厕旁不到100米的地方,村民仍在使用的旱厕传来刺鼻异味。
根据“政府购买服务信息平台”上查到,稷山县2023年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财政奖补项目(新建公厕)合约公告显示,计划用人民币230.28万元新建23座公厕,资金来源于政府资金。而上述偶而开放或是从未开放的公厕,都属于去年新建的23座厕所。
针对上述报道,官媒南方日报发表评论说,这样的“半拉子工程”不仅给民心添堵,还白白浪费了公共资源。
文章说,“建而不用”,不如不建。从外观上看,有的公厕外观设计精巧,选址也贴近村民日常活动区域,考虑到了便民需求。为何花费百万元却不开放?……难不成一开始就只是为了造一个“盆景”?
工人日报发文说,问题的根源在于有的地方将“厕所革命”异化为政绩工程。其一,重建设、轻管理,盲目追求公厕数量和外观“达标”,却未落实后续的维护责任,甚至为了省事将公厕一锁了之。其二,脱离实际,忽视村民需求。例如,在缺水地区推广水冲厕所,却未配套供水设施,导致厕所建成即“瘫痪”。其三,形式主义作祟,将公厕当成“迎检工具”,只为应付上级检查,而非真正服务民生。惠农政策在执行中变味、走样,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习近平在2015年提出公厕改造升级计划,并多次声称新农村建设也要推进厕所革命。紧接著中共政府将“厕所革命”视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
(资料照片)
针对习近平推出的厕所革命,多地官员拍马迎合,网传湖北省专门成立了“湖北省『厕所革命』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
截至2017年10月底,全中国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6.8万座,共花费逾人民币200亿元。随后,国家旅游局推出第2个3年计划,2018年至2020年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6.4万座。
有评论认为,在中国不少地区尚未真正脱贫的情况下,应该把有限的资金用在解决民众温饱方面,而不是搞“厕所革命”这种面子工程。对此,在海外X平台上,有网友嘲讽习近平,“自己以为是千古一帝,实际上他就是叫花子捡了个大元宝,到底不知道怎么样折腾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