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峰会在即:气氛异常低迷
中欧峰会7月24日即将在北京举行,但随着召开日期的日益临近,双方却在贸易摩擦、乌俄战争及相互信任等多个议题方面颇显分歧、紧张关系不断升级,使得这一在今年中欧建交50周年的高级别会晤充满不确定性。随着峰会议程被缩短、各方的表述言辞越来越尖锐,原本被认为川普关税威胁下有助于促进中欧走近的交流却正陷入“聋子对话”局面,分析担心峰会甚至可能沦为徒有形式、而缺乏实质成果的外交仪式。
在美国总统川普重返白宫发起关税战之后,北京在今年四月曾表示,希望中欧关系能够为这个动荡世界带来一份“宝贵的稳定”,双方谨慎靠拢的背景下,恰逢中欧建交50周年举行的峰会,旨在庆祝彼此友谊并希望在峰会上制定一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议程。但好景不长,随着724日峰会召开日期的日益临近,双方的“蜜月期”却很快变味。多位观察人士指出,当前中欧之间几乎在所有关键议题上缺乏共识,不仅在传统敏感领域如贸易、人权毫无进展,甚至连原本合作基础良好的气候议题都难以幸免于紧张氛围的影响。
一位刚从布鲁塞尔返回的中国问题专家称,中欧关系的气氛异常低迷。他向法国《回声报》说,“负责中国事务的欧盟官员士气低落,我从未见过这种情况”。这位专家指出,“我们正在进行的是聋子的对话,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交集。连气候议题这样的传统合作领域也未能幸免于外。”
“欧洲必须同时推进与华盛顿和北京的对话,布鲁塞尔与北京之间双方都有非常强烈的期待,但关注点并不完全相同。中方也存在诸多紧张局势,尤其是在美国贸易政策发生变化、对欧盟的新措施即将出台的背景下,这些都会对欧中关系产生影响。人们或许会想,这样的局势是否应该促使欧盟与中国更加接近,但实际上,这一切正发生在欧中关系极度紧张的时刻。欧盟目前首先希望中国能够减少对俄罗斯经济的支持,并向普京施压,以促成停火协议和和平解决。
与此同时,欧洲人也期待中国进一步开放经济,更加遵守公平贸易规则。而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它则希望在当前情况下继续保持对欧洲市场的准入权。然而,欧洲方面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也必须防范中国因失去美国市场而将更多产能转向欧洲市场的风险,这种可能性是欧洲的一个严重隐忧。”
实际上此次中欧峰会自筹备开始就波折不断。按照轮流举办的惯例,在上一次中欧峰会2023年在中国举办之后,本次峰会本应在欧洲举行,但北京已早早表态,习近平主席不会出访,尽管5月他还访问的莫斯科。最终欧盟领导人决定亲赴北京,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与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在北京参会。对此一位欧盟外交官表示:“这是一种对习近平权力的体现—让欧洲人前来见他。” 他说,鉴于中国的决策的高度集中,欧洲要确保信息能传达给习近平就只能与他当面交流。
此外,在峰会举行之前双方不断在贸易和乌俄战争议题上出现巨大分歧的背景下,欧盟在6月取消了原定的中欧高级别经济对话,而中国方面则在最近传出消息,有意将原定7月24日在北京举行、25日移师到合肥继续的两天峰会,压缩为一天,彭博社报道说,合肥的会议或被取消。而到目前为止,中方对峰会的邀请仍未最终确认。
为筹备此次峰会,中国外交部长王毅6月30日至7月5日访问欧洲,密集会见多方代表,但显然此行并未缓解双方的分歧。据《南华早报》透露,王毅在与欧盟外交事务高级代表卡拉斯的会谈中气氛紧张,围绕乌克兰局势、中国在乌克兰战争中支持俄罗斯以及中东问题等多个议题出现明显分歧。据称王毅在会谈中坦言,中国无法接受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中失败,因为这将使得美国可能将全部精力转向对付中国,这是中方首次明确这一态度,令欧洲感到震惊,虽然欧盟方面没有对此做正式回应,但双方的互信已受到严重打击。欧盟外交事务负责人·卡拉斯在会晤王毅前就曾警告:“中国正发动网络攻击、干预欧洲的民主,并从事不公平贸易。这些行为正在损害欧洲的安全和就业。”
从电动车到稀土 贸易分歧升级
本轮紧张关系的核心之一,是不断升级的贸易冲突。作为对欧盟上个月对中国商品实施限制措施的报复,中国近期对欧洲医疗设备展开“对等”反制,宣布从周日其禁止欧盟企业参与大额医疗设备的政府采购项目。此外,北京也宣布延长对进口欧盟猪肉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为期六个月。
另一争议焦点是“稀土” ,确保获取稳定的稀土资源是欧方在本次峰会的首要目标之一。中国回应川普关税战而宣布的限制部分“重稀土”出口措施,直接波及欧洲的关键制造业。德国部分汽车企业已因此甚至停产。而中国方面则要求欧盟放宽对华贸易保护措施。当前,欧中双方在取消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的问题上谈判陷入僵局。一名欧洲外交官透露。“中国在等待欧盟在电动车关税上松口,才愿意在其他问题上让步”。而欧盟方面坚决拒绝将多个议题挂钩谈判。
(示意图)
为了应对美方加征关税带来的潜在中国商品倾销潮,欧盟已设立专项工作组,监测中国产品进口欧洲可能激增的情况。欧盟目前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已高达3570亿美元,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周二(7月8日)的欧洲议会演讲中,言辞强烈的称北京有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贸易顺差”,批评中国向全球市场倾销其产能过剩产品,扭曲国际竞争秩序。她说, “如果我们的伙伴关系要向前发展,就需要真正的再平衡,减少市场扭曲新闻,限制中国出口的过剩产能,并实现企业准入的对等与公平”
中国对此做出强硬回应。外交部发言人毛宁7月9日表示:“当前真正需要再平衡的,是欧方的心态,而非中欧之间的经贸关系。” 她呼吁欧盟对中国采取“更加理性、客观的认识”,在当前动荡的国际局势下 “妥善管控分歧与紧张”。
对欧中之间的紧张升级,亚洲协会中国与气候项目负责人李硕分析说,“随着峰会临近,紧张情绪日益加剧。或许这是外交博弈的一部分,但目前的氛围非常冷淡。”
不过,中国和欧盟在气候问题上仍然有望达成一项联合声明,这是双方少有的共识之一。法国世界报评论说,北京意图借此突出川普领导下的美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孤立,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的道义形象。一位布鲁塞尔外交官表示,“中方希望峰会只讨论我们能达成一致的问题,完全回避一切棘手话题,无论是贸易还是地缘政治。这并不现实!”。另一位欧盟官员同样表示:“我们愿意以建设性和积极的方式与中国接触,但前提是建立在互信的基础上。很遗憾,现在还远未达到这个程度。”
法国《回声报》报道,虽然欧盟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欧洲理事会主席安东尼奥·科斯塔都已确认出席此次峰会,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直到近日才确认会出席峰会。而如果习主席缺席,将被视为一个严重外交冷落。而即便双方的最高层出席,也难掩此次峰会可能难以取得实质超过的困境。一些专家已对峰会表达悲观预期,法国智库Natixis亚洲事务首席经济学家艾丽西亚·加西亚·埃雷罗就讽刺说,“最可能的结果,就是延续过去几次峰会的情况,在‘磕磕绊绊中取得一些微小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