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使用率断崖式暴跌:国产AI神话破灭

科技先生 2025-07-10 12:45+-

曾以“低成本颠覆者”姿态引爆全球AI市场的中国大模型DeepSeek,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其用户使用率从年初的峰值50%断崖式下跌至目前的3%,官网流量同比下滑超70%,技术短板、生态缺失与战略误判成为压垮这家明星企业的三座大山。

从“国货之光”到“边缘玩家”

根据国际半导体研究机构Semianalysis最新报告,DeepSeek的全球用户使用率已从2025年1月的50%骤降至7月的3%,官网访问量在2月至5月期间下滑63%。另一家AI模型集成平台Poe的统计显示,其核心模型R1的使用率在2月至4月间腰斩,从7%跌至3%,而同期ChatGPT和谷歌Gemini的使用率分别增长40.6%和85.8%。

更严峻的是,DeepSeek的衰退速度远超行业预期。今年2月,其月访问量曾以5.25亿次超越ChatGPT,全球市场份额达6.58%,成为增长最快的AI工具;但到5月,其日活跃用户占比已从巅峰期的25%跌至3%,用户流失速度堪比“自由落体”。

技术硬伤:幻觉率超50%,稳定性遭诟病

用户反馈与行业分析揭示了DeepSeek暴跌的深层原因:

“幻觉”泛滥成灾:在处理法律、医学等专业领域问题时,DeepSeek频繁编造虚假信息。例如,有用户询问《民法典》条款时,模型竟虚构出“第1024条关于AI侵权责任”的条文;医疗咨询中,其推荐的“纳米机器人治疗癌症”方案被专家斥为“伪科学”。第三方测试显示,DeepSeek的幻觉率高达52%,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30%。

多轮对话能力薄弱:用户吐槽其记忆能力“像金鱼”,对话超过3轮后逻辑断裂率超60%。某科技公司CTO表示:“我们曾用DeepSeek生成代码,但修改两次后模型就完全偏离需求,最终不得不换回GPT-4。”

服务稳定性堪忧:今年春节期间,因用户激增导致服务器频繁崩溃,“深度思考”功能多次罢工。尽管官方将问题归咎于“流量过载”,但技术团队承认,其底层架构在并发处理能力上存在根本性缺陷。

开源反噬与多模态缺失

DeepSeek的衰退与其战略选择密切相关:

“只做基础模型”的代价:创始人梁文锋曾宣称“专注基础研究,让行业使用我们的技术”,但这一策略导致DeepSeek错失应用生态布局。当ChatGPT通过插件系统构建起覆盖办公、教育、娱乐的生态帝国时,DeepSeek仍停留在“模型供应商”角色,企业客户接入率不足15%。

多模态能力滞后:在文生图、文生视频领域,DeepSeek几乎“原地踏步”。反观竞争对手,OpenAI的GPT-4o已实现实时视频生成,快手Kling系列在3周内抢占文生视频市场21%份额,而DeepSeek的相关功能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开源反噬效应:DeepSeek的开源策略虽推动行业进步,却也导致自身官网流量被第三方平台分流。腾讯元宝、百度、夸克等应用接入其模型后,用户无需访问DeepSeek官网即可使用服务。据估算,超70%的DeepSeek调用量发生在第三方平台,直接削弱了其品牌影响力。

从“香饽饽”到“烫手山芋”

市场对DeepSeek的信心已跌至冰点:

股价暴跌:其关联上市公司股价自2月以来累计下跌68%,市值蒸发超400亿美元;

融资受阻:原计划于5月发布的R2模型因“数据质量不足”和“GPU资源短缺”多次延期,导致战略投资者撤资超10亿美元;

人才流失:据内部人士透露,核心研发团队已有30%成员跳槽至字节跳动、阿里等巨头,技术迭代速度进一步放缓。

大模型竞赛进入“淘汰赛”

DeepSeek的陨落并非个案。被称为“杭州六小龙”的国内AI初创企业,近半数陷入技术停滞、资金链断裂困境。

“DeepSeek的教训表明,技术爆发期后的商业化落地才是关键。”清华大学AI研究院院长张钹表示,“未来三年,80%的大模型企业将被淘汰,只有具备生态整合能力的玩家才能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