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冷战四大支点 美国应如何应对?

看中国 2025-07-07 13:30+-

在全球地缘政治风云变幻的当下,中美之间的竞争已悄然升级为一场“新冷战”。据《华尔街日报》7月7日报道,中共党魁习近平以苏联解体为监,精心策划了一场持久战,试图通过经济、外交、军事和内部稳定的四大支点,削弱美国霸权,为中(共)国崛起赢得时间。时评人章天亮深入剖析了习近平的战略布局,揭示其背后的深意,并探讨美国如何应对这场悄无声息却影响深远的全球竞争。

习近平的战略背景:苏联解体的教训

《华尔街日报》文章说,习近平对苏联解体的深刻反思塑造了他的对美战略。文章表示,苏联在冷战期间过度聚焦重工业和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失衡和民生困苦,最终引发社会不满和政权崩溃。章天亮在其自媒体《天亮论政》中提到,他认识的一位商人在苏联解体前夕描述,当时苏联民众排长队仅为领取一块黑面包,生活极端艰苦,这种经济崩溃直接导致了苏联的瓦解。

习近平从中得出结论:经济崩溃是政权垮台的根本原因。因此,他明确避免重蹈苏联覆辙,不将经济资源过度集中于重工业或武器生产,而是致力于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以增强中国经济对外部冲击的韧性。文章表示,习近平的目标是通过“双循环”模式——国内生产满足内需,同时出口商品至全球市场——确保中国经济不依赖单一国家或市场。

章天亮进一步指出,习近平还吸取了苏联在外交上的教训。苏联在冷战后期被西方孤立,缺乏有效的国际盟友。习近平力求避免类似孤立,通过多边外交和地缘政治策略打破美国对中国的围堵。这种战略耐心和战术灵活性被认为是实现“战略相持”的关键。

习近平的“新冷战”战略:四大支点

章天亮在评论中总结了习近平对美战略的四大支点,这与《华尔街日报》文章的分析高度一致。这些支点共同构成了中国在与美国长期竞争中的核心框架:

- 经济发展:打造自给自足的产业链

据《华尔街日报》文章,经济是习近平战略的基石。文章表示,习近平深知美国在经济领域的持续优势,因此他致力于建设一个自给自足的产业链,以抵御美国在贸易和技术领域的限制。章天亮在评论中强调,苏联的失败源于过度依赖重工业,而习近平试图通过发展多元化经济,确保中国能够生产从基础消费品到高科技产品的各类商品。

2020年,习近平提出“双循环”战略,旨在通过国内生产满足内需,同时维持对全球市场的出口。这一模式不仅增强了中国经济的韧性,还使得其他国家难以完全与中国脱钩。例如,川普政府时期对中国的贸易战和拜登政府的强硬政策都未能彻底切断中美经济联系。章天亮补充道,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模式使得完全脱钩变得异常困难。

然而,这一策略也带来了挑战。习近平的“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政策导致了通缩循环,民营部门活动受到抑制。这些经济困境可能成为习近平战略的潜在风险。

- 外交突围:避免地缘政治孤立

文章说,在外交层面,习近平的目标是避免苏联式的孤立。文章表示,中国通过推动“多边联盟”策略,与欧盟、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建立直接联系,以削弱美国联盟体系的影响力。章天亮在评论中补充,中共积极拉拢传统上亲美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川普政府解散美国对外援助机构(USAID)后,中国借机填补地缘政治空白。

中共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改革贷款模式,试图消除“掠夺性贷款”的负面形象,使其对融资国更具可持续性。章天亮进一步指出,这种外交努力旨在将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特别是与低收入国家的经济联系,从而避免被孤立。

- 军事建设:稳健扩张而非军备竞赛

军事建设是习近平战略的第三支点。文章称,过去三年,中国国防预算以每年约7.2%的速度稳定增长,高于5%的整体经济增长率。尽管如此,中国的国防预算仍控制在国内生产总值的1.5%以下,避免了苏联因军备竞赛导致的经济过度负担。

章天亮在评论中强调,习近平的军事战略并非追求与美国的直接对抗,而是通过稳健的军事现代化提升中国的硬实力。例如,中国在航空母舰、战斗机等领域的投入显著增加,但避免了代价高昂的全面军备竞赛。这种策略旨在为中国在未来可能的冲突中保留战略主动性。

- 内部稳定:加强社会控制

第四支点是内部稳定。习近平将苏联解体归因于意识形态斗争的失败和党对社会的失控,因此强调共产党必须加强对社会各方面的全面控制。

章天亮在评论中提到,习近平通过严格的维稳措施,确保国内社会稳定。这种控制不仅包括对言论和媒体的审查,还包括利用技术手段监控社会活动。例如,伊朗在2023年6月限制网络自由后,VPN需求激增,而中国通过类似的网络管控措施,确保信息传播符合官方叙事。

战术灵活性:游击战式的“拖延战”

《华尔街日报》文章称,习近平的战略灵感部分来源于毛泽东的游击战思想。文章引用亨利.基辛格的分析:“常规军队不赢就是输,游击队不输就是赢。”章天亮在评论中进一步解释,习近平的对美策略类似于游击战,通过拖延战术消耗美国实力,同时为中国争取时间。

例如,习近平在贸易谈判中展现出灵活性。面对川普的高压关税政策,习近平先是强硬回应,随后表示妥协,最终与川普团队达成协议。章天亮认为,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是精心设计的拖延战术,旨在避免直接对抗,同时为中国争取发展空间。

此外,章天亮在评论中提到,中国利用软实力扩大国际影响力。中共邀请美国网红“IShowSpeed”访华,通过其1.2亿粉丝的社交媒体平台展示中国的高铁和电动汽车,塑造正面形象。这种大外宣策略比传统官方媒体(如新华社或人民日报)更具可信度和影响力。

战略挑战与不确定性

《华尔街日报》一文表示,尽管习近平的战略布局周密,但其成功与否仍存在不确定性。中国的经济政策可能加剧国内经济困境,例如通缩循环和民营企业活力下降。此外,过度依赖国家控制可能抑制创新,限制中国在技术领域的长期竞争力。

在地缘政治方面,尽管中国通过多边外交取得一定成效,但美国及其盟友的警惕性也在提高。例如,川普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签证的限制和对美国之音等机构的削减,促使中国加大软实力投入,但这未必能完全抵消西方对中国的戒心。

章天亮在评论中指出,军事扩张方面,中国虽然避免了全面军备竞赛,但其快速的军事现代化可能引发周边国家的反弹,甚至加剧地区紧张局势。此外,中俄“无上限”友谊虽为中国提供了战略支持,但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中的困境也可能拖累中国的国际形象。

美国的应对策略

文中写道,习近平相信全球力量平衡将逐渐向中国倾斜。然而,章天亮在评论中警告,美国不应因中共的表面妥协而掉以轻心。习近平的拖延战术可能隐藏着更长远的战略目标,即在技术、军事和地缘政治领域超越美国。

美国需要保持战略警觉,避免被短期的贸易协议或外交缓和所迷惑。《华尔街日报》文中引用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的裴敏欣的话:“战略耐心、保存实力和战术灵活性对于实现这种相持状态都至关重要。”章天亮进一步建议,美国应继续巩固盟友关系,强化技术封锁,并在地缘政治竞争中保持主动。例如,加强与欧盟、日本等盟友的协调,限制中国获取关键技术,同时通过经济援助和软实力对抗中国在低收入国家的扩张。

此外,美国需警惕中国利用网红和社交媒体进行的大外宣攻势,加大对自身价值观的传播力度,以抵消中国在全球舆论场的影响力。只有通过全面的战略应对,美国才能在这场持久战中占据上风。

据《华尔街日报》文章,习近平的“新冷战”战略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持久战,旨在通过经济、外交、军事和内部稳定的四大支点,延长与美国的竞争时间,削弱其霸权地位。章天亮则指出,这一战略以苏联解体为监,强调战略耐心和战术灵活性,力求在不直接对抗的情况下实现赶超。

然而,这一战略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北京能否克服国内经济困境、国际孤立的压力以及技术创新的挑战。美国则需保持战略主动性,警惕北京的拖延战术,以应对这场旷日持久的竞争。

中美之间的“新冷战”不仅是一场经济和军事的较量,更是一场意识形态与耐心的较量。结局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习近平

习近平会见白俄总统卢卡申科(视频截图)

  • 最新评论
  • 吴敬中

    问克林顿啊,你喂胖的,你说咋办?这厮还没死,得赶紧问。

    屏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