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对中国无人机的依赖 台湾能帮助欧洲?
德国希望未来从台湾购买更多无人机,而非总从中国购买。然而一些经济和政治障碍正在制约柏林与台北之间的贸易。
在全球无人机市场上,中国目前占据主导地位。不过,对于那些希望实现无人机供应多元化的德国企业而言,台湾正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
台湾智库“科技、民主与社会研究中心”(DSET)本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到2025年第一季度,德国已经成为台湾制造无人机的第二大进口国。
“我们正试图(在无人机领域)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德国联邦国防军大学情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的研究员杰克逊(Verena Jackson)告诉DW。
台湾正成为无人机领域的“后起之秀”
德国联邦国防军大学的学者杰克逊表示,尽管中国仍占据无人机市场的主导地位,估测约占全球产量的70-80%,但台湾正成为供应链中的“后起之秀”。
台湾智库“科技、民主与社会研究中心” 国安研究计划副组长张纮纶对DW表示,台湾企业正努力做到一切都China-free(与中国撇开干系),这对于其欧洲合作伙伴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自2022年以来,台湾加大力度发展自主无人机产业,并构建“非红供应链”,即不受中国影响的生产链。
这是台北防御北京可能的入侵战略的一部分。如果发生战争,台湾可能会遭遇中国封锁,无法获得航运通道。
“因此,我们需要拥有自己的生产各种(无人机)部件的能力,” 张纮纶说道。
欧洲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无人机的主要出口目的地
根据台湾 “科技、民主与社会研究中心”(DSET)的报告,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欧洲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无人机的主要出口目的地。
这一转变发生在中国以担忧国家安全为由,加强对无人机及其零部件、尤其是具有军事或军民两用功能的无人机的出口管制之际。
不过,许多分析人士认为,这种转变更多是西方内部的原因,不满并警惕中俄亲密关系。
“欧洲方面正在努力实现国防自主,希望制造自己的武器、无人机”,台湾 “科技、民主与社会研究中心”驻柏林研究员孙如彤告诉DW。
去年12月,欧盟宣布对四家中国公司实施制裁,原因是这些公司“向俄罗斯军方供应敏感的无人机零部件和微电子元件”。
去年访问北京期间,时任德国外交部长的贝尔博克警告称,来自中国工厂的无人机“破坏了欧洲中部的和平”,“损害了我们的核心安全利益”。
德国联邦国防军大学情报与安全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杰克逊还指出,自2022年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德国已经意识到“在网络安全以及无人机领域的中国威胁”。不过她也指出,德国目前仍然“非常依赖中国无人机,不仅依赖整机,也依赖零部件”。
台湾致力于向德国提供“关键”零部件
虽然台北希望能构建无人机的“非红供应链”,但是柏林恐怕很难做到这一点。
杰克逊表示,完全切断与中国联系是不现实的,尤其是考虑到中国在稀土等原材料方面的主导地位——这些原材料是无人机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
德国目前尝试的是实现软件、传感器、芯片等关键零部件的供应链多元化,毕竟这些领域具有更高的国家安全风险。例如,软件更新就容易导致数据泄露。
“这基本上是一扇敞开的大门,所有信息都可以从德国流出,然后流向外国情报部门,”杰克逊说。
台湾拥有全球最先进的芯片制造商和强大的信息技术产业,可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张纮纶表示,尽管台湾企业在德国无人机市场上目前仅占很小份额,但“我们试图向德国提供的零部件是发动机、芯片这些非常关键的零部件,以及我们的系统集成经验”。
杰克逊指出,虽然德国老牌企业与中国供应商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但如今无人机生产在德国南部地区蓬勃发展,初创企业也越来越愿意与台湾合作。
本月初,台湾与在美国、德国都有运营的国防科技公司Auterion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开发在乌克兰经过实战检验的无人机软件,以帮助加强针对中国军事威胁的防御能力。
台湾希望到2028年将无人机产能提高到每年18万架(资料图片)
台湾无人机目前面临的挑战
虽然台湾的目标是向其他民主国家提供无人机及其关键零部件,但目前台湾的无人机生产还难以满足自身需求。
台湾设定了到2028年每年生产18万架无人机的目标。然而目前台湾的年产能仅有8000至10000架,远远低于这一目标。
根据台湾 “科技、民主与社会研究中心”报告,“非红供应链”下的台湾无人机目前面临成本高昂、订单较少的问题。
台湾 “科技、民主与社会研究中心” 国家安全组及经济安保组的政策分析师方怡然称,当前首要任务是提升台湾无人机的网络安全,使其符合美国针对无人机系统的安全标准。
这可能有助于打开欧洲市场。“当我们看到美国和台湾正在密切合作时,德国企业肯定会效仿,”杰克逊说。
台德无人机合作面临重重障碍
此外,德国在减少对中国无人机及其关键零部件的依赖方面也面临着自身的挑战。
“我们的采购法律非常注重成本,而中国仍然是成本效益最高的国家,”杰克逊说。“实施网络安全、安保措施也需要时间。”
据报道,去年德国军方放宽了针对中国公司小型商用无人机的采购程序,其中包括全球最大的消费级无人机制造商大疆。
这表明,尽管安全分析师们的担忧日益加剧,但如何应对中国无人机的潜在风险,德国处理该议题的政治意愿仍然有限。“德国对此的意识和采取行动的意愿正在增加,但肯定还不够,”杰克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