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这么厉害 习为何没早点对川普打出这张牌

德国之声 2025-06-17 16:36+-

  邓聿文评论分析文章:中美的伦敦谈判被观察家普遍解读为稀土谈判,这凸显了稀土在美中此轮博弈中的某种关键角色。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稀土这么重要,为什么北京不早点比如在拜登时期就打出这张王牌?因为华盛顿的很多科技管制,包括在高阶芯片上卡中国的脖子,都是在拜登时期出台的。如果北京也在关键原材料上卡美国的脖子,是否可以换来华盛顿放松科技管制?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累,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加速技术的升级进步,说不定芯片已经取得技术突破?

  我把这段文字写在X上,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果然,贴文有11万多人浏览,150多人留言讨论。不过,遗憾的是,真正让我觉得有价值的看法不多。大体可以把人们的回答归纳成三类:一是认为稀土作为一张王牌,不能过早打出,要在最关键的时候使用,效果才最好;二是认为中国政府整理国内稀土行业的各种乱相,包括打击走私,统一管理,需要时间;三是认为中国没有过早打出稀土牌,是利用美国的科技打压,倒逼国内芯片产业的发展。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中国用稀土卡不住美国的脖子,稀土提炼不是高精尖技术,美国过去基于环保等理由,不愿开采稀土,如今中国打稀土牌,反而刺激美国联手盟友开发稀土技术,摆脱对中国的依赖,过不多久,稀土牌就会失效。

  专家谨慎得多

  但行业专家对美国是否能够在短期掌握稀土的精炼技术,看法要谨慎得多,一般评估建立完整的稀土供应链,彻底摆脱对中国的依赖,至少5-6年。中国很可能利用这段时间,在芯片的技术上先取得突破。因此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美中的博弈天秤正在往中国这边倾斜。假使这是一个趋势,更有理由发问,若北京在拜登时期就用稀土对美卡脖子,中国这几年就不会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

  稀土被广泛应用于芯片、航空、电动车、武器等领域,而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稀土生产国,更在中下游的冶炼分离、磁材制造等加工环节拥有全球最强的产业能力,特别是高性能的重稀土分离技术几乎全球依赖中国供货,所谓“第三国采购”很多其实也是买的中国冶炼后出口的产品,如日本在缅甸进口的稀土精矿,最后还是要送来中国加工。这是稀土能成为“王牌”的关键所在。故美国短期要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几乎不太可能。

  中国根本利益上的决策思路

  北京当然早就清楚稀土的重要,也曾在2010年在和日本围绕钓鱼岛的争端中,用稀土小试牛刀。但是自川普第一任期发起对中国的贸易战后,直到2023年底、2024年初,也即拜登执政的后期,北京才陆续对镓、锗、石墨、重稀土磁材实施出口管制,开始尝试着让稀土 “武器化”。这样做,也是对2022年后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的直接回应。换言之,中国是有能力在关键原材料的供应上卡美国的脖子,可北京一直“按兵不动”,宁愿辛苦和美国打贸易战,吃力应对科技围堵,直到川普这次对中国加征高对等关税,才后发制人。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北京在攸关国家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上怎样的决策思路,才是外界需要探讨的。

  在我看来,北京在拜登时期不打稀土牌的原因,首先是战略判断出了问题,也就是误判了拜登政府的“意图与底线”。与川普第一任期对中国的极限施压不同,拜登政府的技术遏制显得精密和系统,与此同时,也在外交上强调“负责任竞争”、“不寻求新冷战”,不和中国脱钩。拜登政府的这套说辞对北京有一定的迷惑性,不像川普的不可预测,拜登作为建制派政治人物,又回到了美国传统政治和外交的可预测性上来,让北京判断拜登政府的遏制更“软”,存在博弈空间,不会失控,寄望于对话和谈判来解决彼此分歧和核心关切点,回到2015年前后那种“可控对抗”状态。北京曾试图通过外交重启、产业让利、市场开放——例如批准波音采购、修改反垄断审查等——来换取拜登政府放松科技限制。在这种思路下,北京可能认为打出稀土牌意味着对美彻底摊牌,不符合同美竞争“拖而不决”的战略节奏。但这明显是对拜登政府的误判,直到拜登临近下台前,北京才醒悟到这点。

  其次,北京对“稀土牌”的效力评估可能过于谨慎。作为中国完全可以主导的一张战略王牌,北京虽然早就认识到了稀土的重要性,但鉴于稀土的提炼并非难以掌握,北京可能存在一种担忧,认为这张牌一旦过早打出,就暴露出了自己的底牌,以后要再打这张牌,功效会大大下降。因为打稀土牌,势必会激发美国对稀土等关键原材料的全面自主化,和日韩澳加等盟友联合替代行动,毕竟2010年北京也曾对日本用过此牌,华盛顿不会没有记忆。事实证明北京的忧虑不是没有一点道理,拜登政府的确在推进这些动作——国防部直接投资稀土项目、拜登签署《关键矿产法案》、美澳合作建设磁材链条等。但这也恰恰表明,北京不打稀土牌也刺激了对抗,打了反而可能更早结束美国的技术围堵。原因在于,尽管拜登政府已在预防,可华盛顿没有意识到重建稀土供应链的复杂性,也未料到美国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竟如此广泛和严重。

  第三,中国内部 “市场换技术”的思路惯性还很强大,可能也影响了北京的稀土决策。“市场换技术”是中国实行开放后一直奉行的引资策略。中国有十几亿人的庞大市场,西方有技术,用中国的比较优势换西方的比较优势,双方都获益。尽管在拜登时期,美中从过去的战略接触变成了战略遏制和竞争,两国关系显著恶化,但北京仍寄希望于吸引苹果、特斯拉、高通等美国大企业在华“深扎根”,来制衡华盛顿的遏制。可北京不明白,这个策略的有效性此时大大下降,因为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遏制不只是拜登政府,也是华盛顿的两党共识乃至几乎整个美国社会。所以这些企业虽然享受了中国市场的好处,但不太可能去游说华盛顿减轻对中国的技术打压,或者它们的游说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可以说,过度依赖所谓的“美企+中国市场绑定”逻辑,反而容易放弃稀土这张更果断和有效的战略反制工具。

稀土这么厉害  习为何没早点对川普打出这张牌

(资料照片  中美伦敦谈判)

  不轻易打出的牌

  此外,也许北京还有其他考虑,比如我前面提到的贴文留言,稀土的管控机制在拜登时期尚未建立好,以及担心打稀土牌引发美国的全面反制。拜登政府喜欢联合盟友搞“友岸外包”,如果北京用稀土过早“开火”,可能会被华盛顿解读为对全球供应链的政治化威胁,进而促使西方集体加速“去中化”,北京不愿过早刺激这种联动机制。但至于担忧西方集体加速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现在来看,并非容易做到。

  中国外交的底色是维持全球贸易稳定和避免硬脱钩。北京在川普对全球发动对等关税战后,才对美国进行稀土管制,看上去更像是把稀土作为最后的威慑手段,而不是轻易打出的牌。然而,从上述分析看,如果早点打出这张牌,虽然未必在战术上立刻有效,但在战略上原本应更早使用,很可能迫使美国国防工业、航天部门面临“现实威胁”,倒逼华盛顿在某些环节放松限制;同时给中国芯片产业争取更长时间窗口,让光刻机、EDA软件、先进制程不至于被全面封死那么早。有一种观点认为,早几年如果对美稀土反击,中国芯片和替代产业链还很弱,容易被“双杀”,如今华为、中芯国际等已有部分突破,中国就有更多底气采取对等反制。然而,这种看法没有看到,若美国因为稀土卡脖子而对中国放松某些半导体限制,华为、中芯等中国企业不就可以更早取得技术突破,与美国对抗更有底气?

  北京因为误判没有在拜登时期打稀土牌,丧失了原本可能在战略节奏上争取的先机,虽然如今将稀土“武器化”似乎也不太晚,但华盛顿也在积极部署“去中化”战略物资供应链,在双方都亮出了“绝杀”武器后,或许,真正的对抗期才刚刚开始。

  • 最新评论
  • 莘莘游子

    而且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只要够先进,需要稀土),都能掐脖子,人的杀人佛挡杀佛,特别好使。 日本能坚持5-6个月,是最耐久的,不过在3个月时已基本重伤快休克了,其它的都不行。

    屏蔽
  • 莘莘游子

    7)总结有关中国稀土和贸易战的关系的结论: 回到开始,如何分析和评价这句话:稀土的核心不在于“谁拥有矿藏”,而在于“谁掌握提炼技术、谁能生产高端材料”。 - 稀土的核心不在于“谁拥有矿藏”:这句话显然是对的,在全球范围内,找到需要的稀土矿并不难。 - 谁掌握提炼技术:这是关键中的关键,核心中的核心。中国稀土能掐脖子,也就是在于这一点。提炼技术以及对应的产业链才是稀土战争的“最核心制高点”。 提炼和分离,处于稀土制成品的上游,通过控制这一步,就能达到掐脖子的目的。而且,要建立提炼的产业链并不容易,需要时间、大量的金钱,会有环境污染问题,有高效提取和分离技术的难题和技术积累的问题,很不容易。 - 谁能生产高端材料:这方面各有千秋,中国和欧美、日本都有独门绝技,普遍的水平都很高。 中国在2025年已建立了全球最完整、成本最低的大规模稀土深加工产业体系,技术与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在某些极端高性能材料、一致性可靠性、以及环保和国际竞争压力上仍处在攻坚阶段,当然欧美和日本也有各自的问题和难题,但这些并不是特别重要。 总体来看,中国可以实现稀土深加工自主可控,满足绝大多数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当然欧美、日本也一样,自给自足不求人,双方的水平是旗鼓相当,平分秋色。 在2010年为什么不敢用,主要是“生产高端材料”,稀土加工这方面的能力不够,可以说几乎没有,这样禁止稀土出口就是一把双刃剑,纵然再锋利,也不敢出鞘。 在2025年,正是因为中国具备了高端的“提炼技术”和“生产高端材料”的能力,稀土成为了单向利剑而不是双刃剑,必要时,亮剑出征,没有问题。

    屏蔽
  • 莘莘游子

    5)为什么当年中国没这么做(没有坚持稀土战)? - 稀土战副作用大:中国制造业也需要稀土产品;稀土出口受阻可能引发全球反制和供应链外迁。 - 害怕破坏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削弱中长期话语权。因为全球供应链动荡,促使外资和高端制造从中国转移。国际社会(尤其欧美日)加速稀土供应链去中国化。 - 当时中国还希望通过外交谈判和平解决争端,避免升级为全面经济战。 展开第一点,“中国制造业也需要稀土产品”,这话大有玄机。当年的中国技术水平,发展水平远不及现在,中国稀土产业长期处于“挖土卖土”地位(一直到2010年)。当时中国与日本在稀土产业链上的关系,就是典型的“上游在中国、关键下游在日本”的格局。这就意味着: - 中国当时很多高端领域尚缺乏自主的稀土深加工技术: - 大功率电机、风电设备需要的高性能磁体主要靠进口(尤其是含重稀土的钕铁硼磁体)。 - 硬盘马达等微型电机核心磁体也进口日本产品。 - 高端抛光粉、储氢合金等关键材料大量进口日本制成品。 结论:稀土战如果长期封锁,日本断供原料,中国也拿不到下游产品,自己产业也会受损。 6)2010年稀土战之后,中国做了什么? 2010年钓鱼岛危机后,中国开始反思稀土作为战略资源的开发模式,中国稀土产业逐渐摆脱纯粹“挖土卖土”的格局 - 国家出台《稀土产业发展规划》《稀土管理条例》。 - 推动稀土行业整合成六大集团(五矿、包钢、赣州稀土等)。 - 鼓励磁材、催化材料、抛光材料等深加工产业发展。 - 加大稀土高端应用(如新能源汽车、风电、军工电子)的产业链建设。 国家加强稀土产业政策管控(限采、限产、环保标准提高);启动资源整合,推动向高端材料、深加工转型。 在2010年之后中国开始主动推动产业升级,到今天(2025年)已取得非常巨大的进步。。。

    屏蔽
  • 莘莘游子

    3)2010年日本的稀土储备: - 当时日本政府和行业普遍估算,正常消耗速度下,这些储备最多支撑约3~6个月的生产需求。 - 部分高耗稀土行业(如硬盘马达、混合动力车电机)可能3个月内就面临断供压力。 - 特别是重稀土(如镝),因库存基数小、用量刚性强,行业评估短缺风险更高。 - 日立金属、丰田、索尼等大企业拥有相对多一点的库存,中小企业则面临更大断供风险。 4)如果中国坚持稀土战6个月以上,连出口审批都不放松,会发生什么? 4.1 日本关键制造业面临停产潮 - 高耗稀土行业(硬盘马达、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风电、电子元件等)在3个月内库存告急。 - 从第4个月开始,重稀土镝、铽等用量大的高性能磁体、电机生产出现减产、停产。 - 短期内找不到足够的非中国供应填补缺口,部分高端出口产品(混动车、风电设备、电子产品)产量锐减。 4.2 日本经济与全球供应链动荡 - 日本关键出口产业(汽车、电机、精密机械)受创,带动相关供应链国家(韩国、东南亚、欧美客户)受影响。 - 日元可能因经济信心下降面临汇率波动。 - 全球市场稀土价格暴涨,通胀压力上升。 4.3 日本不得不进一步紧急应对 - 可能启动国家应急储备调拨,加速资源外交(例如高价从其他国家抢购稀土或半成品)。 - 投入巨资推进替代材料和应急工艺,但这些研发见效需要更长时间。 - 国内政治压力增大,促使政府在钓鱼岛等问题上可能作出外交妥协以换取供应恢复。 结论: - 如果中国稀土战坚持6个月以上,日本的主要高端制造业将遭遇严重原料断供危机,经济冲击明显,其短期应急措施和多元化战略难以完全抵消冲击,日本很可能被迫在外交、贸易等方面寻求妥协。 - 换句话说,日本在稀土战中6个月断供高压下,制造业和战略产业的如果不是全面崩溃,遭受严重创伤是免不了的,也就是说,最终也会跪了。

    屏蔽
  • 莘莘游子

    Sans2000,谢谢点评。 我仔细查阅了2010年对日稀土战,找到了效果不显著的原因,以及为什么会出现那样的结果,非常有意思。 概括起来就是:当时(2010年)打稀土战副作用非常大,基本上是同归于尽的结果,因此基本就没有打起来。 现在时过境迁,情况截然不同了。断供稀土就是单方面亮剑,打美国,日本,或者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能克敌制胜,确实是绝招。 重温历史,理解来龙去脉,也就理解了现在为什么中国现在有了十足的底气(可以放心动手了)。 ================================== 1)2010年中日稀土战:简要回顾 - 起因:2010年9月钓鱼岛撞船事件,日本扣押中国渔船船长,引发外交冲突。 - 稀土战:中国并未官方宣布对日稀土禁运,但海关加强出口审批、货物通关受阻,日本进口稀土骤减。 - 影响:日本高端制造业感受到原料断供压力,全球稀土价格暴涨。 - 如何结束: - 2010年9月底,日本政府在压力下释放中国船长,钓鱼岛冲突暂时降温。 - 随着外交紧张降级,中国稀土出口审批逐渐恢复正常节奏,而且中国政府始终未正式对外宣布稀土禁运。 - 稀土的出口通关阻滞持续了几周到两个月不等,之后恢复对日稀土出口。 - 2011年起中国在WTO框架下继续维持稀土出口配额制,但适用于所有国家,不针对日本。 2)2010年稀土战迫使日本在提纯和回收领域紧急行动,主要措施包括: - 大力发展稀土回收(城市矿山),快速提升利用率; - 提高已有中间品的再提纯和高纯化处理能力; - 材料节约和替代工艺研发加速; - 全球供应链多元化战略启动; 这些措施颇有成效,但不足以应对稀土断供(中国政府畏畏缩缩的阻滞持续了几周到两个月,见1,不过是有原因的,见下面5)

    屏蔽
  • Sans2000

    主要還是擔心稀土牌無效。當年不是已經對日本打過了?去問問日本人有沒有用,日本人會告訴你沒用。

    屏蔽
  • 莘莘游子

    而在外循环(对外输出)这一侧,中国从来没有放弃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基因。不但没放弃,还进一步升级了打法。 第一次贸易战之前,我们说中国制造营销全球,多指的是低端产品以量取胜。但现在。中国输出的已经不是简单的成品出口,而是全产业链,技术,标准,资金,基建一整套打包出海。举例说,中国不仅卖电动车,还输出电动车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甚至在东南亚、拉美、非洲直接建厂、铺电网、修高速公路、建设5G。也就是说,中国现在不仅卖产品,还输出制造能力和系统能力。 这一策略带来的好处是双重的:一方面可以缓解国内产能过剩的问题,毕竟内需不足;另一方面还能扩大对外经济影响力,形成产业、技术和贸易话语权。尤其是在美欧市场受限的情况下,中国在南亚、非洲、拉美、中东等非西方阵营的市场上加速布局,一旦形成依赖和惯性,这些国家很难再脱离中国的供应体系。 内循环是根基,外输出是锋芒。两者合体,是中国为面对当前全球不确定局势而量身打造的一种韧性、扩张的战略结构。在未来几年,这个模式会进一步走向纵深,表现为三个方向:内循环技术自主更强,卡脖子点逐一破解;外输出市场多元化,不再依赖欧美市场(自从特朗普发动了第二次贸易战,中国已经开始布局);中国产业链从输出产品,走向输出标准、体系和生态。这是一种比传统出口导向或进口替代都更复杂、也更成熟的战略组合,将对全球制造体系产生持续而深刻的影响。 三、全链条制造业对于国家安全的影响 (略)

    屏蔽
  • 莘莘游子

    这也同样令全球许多国家陷入两难。要效率,就要用中国制造,但这加深对中国的依赖。要安全,就要去中国化,但代价巨大、周期漫长,何况中国还有稀土这张王牌,所以这也很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如果本国制造业被中国低价高质的商品挤出,很可能造成失业、产业空心化、社会不稳,这是一种看不见的战略打击。而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若不启动本土制造业重建,将在未来丧失经济自主与政策独立。而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断裂,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国家安全问题。因为,现在整个世界都开始站队了,供应链正在按地缘政治重新划线:你是用中国货,还是美国货?你是跟中国搞自由贸易,还是跟美欧结盟封锁中国?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这其实是个挺痛苦的选择题。一边是中国的订单、市场和技术支持,一边是美国的规则、安全和政治压力,怎么选都很难,也已经很难再做两边都不得罪的好人。 二、内外兼修 再谈谈上面提到的内循环。核心思路是把整个制造业链条——从原材料、零部件、设备、工艺、技术、到终端产品——尽可能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形成不依赖外部的完整生态。比如,中国现在不仅造手机,还造手机芯片的光刻机、制造光刻机的工业母机,甚至连稀土、锂电池、钨钢这类资源也力求掌控上游源头。这种思路的背后是对地缘政治风险的清醒认识:中美脱钩、技术封锁、产业安全、供应链卡脖子,逼得中国必须建立自己人给自己供货的体系。这一体系说白了,就是你不卖给我没关系,我自己造全套。 但中国不是搞闭关锁国式的内循环,它不是把门关上,而是把内部打通。企业可以从国内系统中拿到原材料、上游部件、设备、资金和政策支持,形成高效率的国内大循环,尤其在中美脱钩背景下,这种模式被反复强化。中国其实是在打造一个超级工业平台,内部消化系统风险、提升效率,为外部输出做底气和后盾。

    屏蔽
  • 莘莘游子

    欧美国家的反应也不轻松。在美国这边,特朗普也只能以关税上强度,全面围堵中国制造。而欧洲,比如德国,也感受到强大的压力。想想看,中国的电动车出口一年能暴涨六成,而且价格便宜,质量也过得去,德国车企能不紧张?所以很多国家现在开始讨论保护主义,搞自己的产业政策,重建本地工厂,重回制造业思维。但问题是,真能干过中国吗?中国这套玩的是科技加规模,已经不是简单的低成本,而是高效和便宜一起上的,几乎没有其他国家能跟得上节奏。哪些欧洲企业,光科技先进,但人工费高昂也会一样败下阵来。 所以这种科技领头、低端不弃的发展策略,不仅挑战了西方对中国制造的旧有认知,也将深刻影响全球贸易结构、供应链安全以及国际分工体系,并重塑全球制造格局。这一现象的本质,是中国创造出了一种打破常规式线性升级的逻辑,实现了以科技和规模力量为支撑的全新制造业模式,其广度、深度和持续性都令人瞩目。譬如,以往世界是这么分工的:美国主攻科技、品牌、金融,德国、日、韩主攻高端制造,中国做中低端加工,东南亚、南亚做替补,拉美、非洲供原料。而现在,中国在多个层级的制造环节都插队成功,变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超级制造实体,令整套分工秩序失衡:越南、孟加拉很难在低端制造上彻底取代中国,德国、日本感受到高端制造被挑战,巴西、印尼的本土工业被廉价优质中国货冲击,美国的贸易政策不得不转向重建产业链和关税高墙保护。这是一场制度性冲击,不是某一个企业或某一个品类的问题,而是结构性的地缘制造重塑。

    屏蔽
  • 莘莘游子

    -、科技加成,高低通吃 按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预测,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低端制造就应该转移出去,国家转而去发展高科技和服务业,过去美国就是这么干的。但一个非常不好的后果就是失业大增,并且造成制造业,钢铁等几乎所有相关产业的空心化,这对于国家经济(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造成了威胁。 有了这个前车之鉴,在产业升级的当下,中国又如何拯救低端产业,难道非得走美国的老路?对此,中国给出了另类的思路:靠技术创新、靠自动化、靠规模效应,把成本压下去,把效率提上来,靠着科技升级低端(产品)制造成高端制造,接着干,不需要放弃原来的低端制造和进行产业转移,而且可以干得如此之好,连哪些具有更低人力成本的国家也竞争不过。这是一种完全打破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全新模式,既出人意料又效果良好。 这种制造新模式,说白了就是上下通吃。就是它一边在电动汽车、光伏、芯片这些高端制造领域突飞猛进,开疆拓土,另一边又没有像很多人预测的那样甩掉低端制造,反而还在这些传统的低端制造领域,像玩具、衣服、鞋子、厨房用品等,用科技升级加码,降本升效,甚至比以前干得更好、更快、更便宜、更高效。这样这些低附加值的行业,就不必把它们全部转移到越南、印尼、孟加拉等这些劳动力更便宜的地方,这等于是把制造业的整张牌全握在自己手里了。 这种新打法,直接打乱了原本全球分工的那套游戏规则。原本很多国家还在等着中国把苦活累活搬出来,好接棒发展本国制造业,结果没等来机会,反倒被中国反向输出冲击了。像印尼、越南、墨西哥这些地方,本来被看作是下一个世界工厂,现在反而被中国制造压得喘不过气来。印尼的服装厂撑不住了,泰国的汽车零部件商也顶不住了,连巴西的汽车行业都开始呼吁政府对中国车搞反倾销调查。对于这些国家来说,眼下真的骑虎难下。一方面希望外资能过来投资工厂,另一方面本国企业却被中国企业打得只能艰难苟活。

    屏蔽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