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频频施压 留学生恐成“学术难民”
美国时间上周四(5月22日),一则《纽约时报》新闻截图在哈佛大学的中国留学生聊天群组里掀起轩然大波。
去年刚从哈佛大学毕业的韩丰(化名)向《联合早报》形容:“当时群里都炸开了。”
截图中的新闻正是关于美国国土安全部当天撤销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的资格,并强制校内所有外国学生转校,否则将面临签证失效、丧失在美合法身份,乃至被遣返的风险。
一名中国网民在社媒平台小红书晒出美国驻华大使馆的行政审理单,指自己上周五去使馆面签时,被告知由于她的交流访问学者签证挂靠哈佛,使馆需要时间决定如何处理签证申请。
早一步已经申请到学生签证的中国学生徐婕(化名),也担心是否还能按原计划入学。
徐婕还记得在23岁生日当天收到哈佛硕士项目录取通知的惊喜,“就像冥冥之中指引我去”。但不久后,她就接到学院电邮,提醒国际学生签证政策“每天都在变”,让她有了一丝不祥预感。
亮眼的履历让徐婕同时被七所知名大学录取,她在纠结一个多月后,还是决定选择哈佛,因为哈佛是她一直以来奋斗的目标。
原本以为拿到签证就能静待入学,不料川普政府又向哈佛开炮。徐婕和周围同学都在继续观望事态进展,还有人开始咨询律师。
她庆幸早前被新加坡国立大学硕士项目录取时,支付了一笔留位费;万一去不了哈佛,随时做好去新加坡国大就读的准备。
哈佛大学学生上个月在校园内举行集会,抗议美国总统川普对哈佛的攻击。部分示威者会后高举抗议标语,聚集在学校创始人约翰·哈佛雕像前。 (法新社)
哈佛目前约有6800名国际生,占学生总数的27%。约20%留学生来自中国,另有近10%来自印度。
美媒《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引述哈佛商学院印度籍学生雷迪称,她为支付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学费背负了5万美元(6万4200新元)贷款,原本年内就将完成课业,但现在不知何去何从。
在哈佛攻读人口健康学博士学位的多米尼加留学生蒙塔斯则告诉彭博社,她得知消息后哭个不停,“我的专业非常特殊,不知能否找到其他大学接收我”。
中国留学生韩丰已取得哈佛硕士学位并在当地入职,但他目前正凭借学生签证的工作许可留在美国。如果签证被撤销,他也可能被迫离境。
过去几天,韩丰与其他同学在各个网络平台奔走发声,以争取更多帮助。但他无奈地说,这是哈佛和美国政府“神仙打架”,“我们作为学生能做的事情其实非常少”。
川普政府与精英学府矛盾持续激化
对哈佛的最新禁令,标志着川普政府与美国精英学府间的矛盾持续激化。美国总统川普今年初重返白宫以来,要求国内顶尖高校调整政策,包括根除反犹太主义、废除向少数族裔倾斜的招生政策等,但哈佛拒不配合。美国国土安全部上周四指责这所全美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助长暴力、反犹太主义并与中国共产党合作”。
哈佛星期五(23日)起诉政府禁令违反宪法,马萨诸塞州联邦地区法院同天发出限制令,责令政府暂时不得执行禁止哈佛招收国际学生的政策,至少须在法院5月29日举行听证会之前维持现状。
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历史学教授兼人文学院副院长陈勇受访时预计,围绕此事的争斗在法庭上会持续一段时间,甚至诉讼可能打到最高法院;除了哈佛,其他学校也可能成为新的目标。
哈佛大学在周五提交的讼状中强调:没有国际学生,就没有哈佛。对于部分美国大学,这个说法不仅是修辞,更是残酷的现实。
在美国经营九家升学教育机构的江薇琪告诉本报,与哈佛、哥伦比亚等既有高额政府拨款又有大量学生申请的名校相比,美国还有不少大学几乎完全依赖学费收入,尤其是国际学生缴纳的高额学费,“如果国际学生都不来,这些学校可能会接二连三地倒闭”。
学者:国际学生减少影响美国竞争力
除了冲击学校收入,国际学生减少对美国大学有着更深远的影响。陈勇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二战以来美国扩大国际影响的机制之一。 留学生若大幅减少,长期也会波及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香港和澳门多所大学连日来相继发声,表示愿意接收受影响哈佛学生,欢迎他们转赴当地高校继续学业。
目前还不清楚围绕哈佛的风波会持续多久、将如何收场,不过陈勇认为,现在的局势可能会影响留学生赴美考量,但长期而言,美国仍是最有吸引力的留学目的地。
他说:“无论是从接收大量留学生的能力,还是学位含金量,以及毕业后的工作机遇来看,能取代美国的地方很有限。”
哈佛大学学生当地时间上周五(5月23日)在教学楼阶梯上歇息。其中两名学生身着正装和学术袍,准备拍摄毕业照。(路透社)
在美留学生今年来频受打压
此次对哈佛“放大招”之前,川普政府已通过其他方式向在美留学生施压。
自3月底以来,美国政府以打击校园反犹太主义和遣返非法移民之名,无预警撤销一些国际学生的签证,或从学生和交流访问学者信息系统(Student and Exchange Visitor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SEVIS)中抹除他们的资料,令他们面临被驱逐出境的风险。
正在纽约一所常春藤院校读大三的刘姓女生,就是其中一名受影响者。她的母亲受访时说,正在欧洲参加交换项目的女儿,4月中旬接到校方信函,告知她的SEVIS记录和F-1学生签证被取消。
SEVIS记录被终止,意味着学生身份在系统中被认定为失效,在美国境内的F-1身份不再合法。
刘妈妈说,当时正在欧洲交换的女儿相当慌张,好在学校提供法律援助,让她得以联系上律师,目前准备与其他受影响留学生联合向法院提起诉讼。
虽然美国政府4月底宣布恢复数百名外国学生的合法身份,但当局接下来将针对终止国际学生合法身份制定框架。换言之,这些国际学生的签证不排除日后仍会被撤销。
目前刘姓女生的SEVIS记录已恢复,但F-1学生签证尚未恢复。这种情况下,在美留学生一旦出境,就难以再次入境。她在欧洲的交换计划原定5月结束,下学期就要返回美国;鉴于当前情况,学校安排她先在欧洲继续交换,待情况稳定再返美复课。
根据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4月10日披露的数据,川普今年1月20日上台以来,至少有4736名国际学生的签证被终止。
为美国华裔争取平等权利的非营利组织纽约同源会创会会长陈慧华答复本报询问时说,美国目前有超过110万名国际学生,被撤销签证的学生占比不到0.5%。被撤销签证的国际学生中,印度学生约占50%,中国学生则占14%。
陈慧华说,过去几年的反犹太或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议活动,多数由国际学生所在组织发起,部分参与抗议的学生因为违反法律而被取消居留资格。
联邦拨款减少 大学减招博士生
与此同时,川普政府也威胁多所美国顶尖大学,声称校方若不按照政府要求调整政策,将削减或冻结拨给它们的联邦资金。首当其冲受影响的,便是这些学校的博士生。
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的留学顾问曾繁轩受访时介绍,美国大学硕士项目以学生自费为主,而博士项目多是全额奖学金制。“如果研究项目合约被政府暂停,或是经费被冻结,就没有资金招生。”
32岁的吴晓婷(化名)告诉本报,今年她申请音乐专业博士时,被七家美国大学列入候补名单。其中,布朗大学和杜克大学都发电邮告知,她排在候补名单首位,如果名额没有招满,就能被补位录取。
这两所学校最终都没有招满,但也没有录取吴晓婷。布朗大学在电邮中向她解释,学校为应对政府冻结联邦资金的威胁而决定减招;杜克大学音乐系主任更在电邮中直言:“大学里现在一片混乱。”
麻省理工学院发言人上周披露,由于预计联邦拨款减少,该校计划在2025学年减招约100名研究生,比上一学年减少8%。
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历史学教授兼人文学院副院长陈勇受访时指出,美国政府二战以来持续加大科研投入,研究型大学和公立大学对联邦研究资金需求非常大。若减少招生,将对学校的研究进展和学术竞争力带来直接冲击。
对中国留学生而言,由于冠病疫情导致国际旅行受阻,加上中美关系持续紧张,双方矛盾蔓延到科技、国安等领域,赴美求学近年来已面对更多限制,尤其是攻读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等敏感学科。一些人转而到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地深造,在美中国留学生人数已从2019年约37万人的高位降至去年的约27万7000人。
曾繁轩说,川普当选后,仍有许多国际学生来咨询美国留学事宜;今年来的新政是否会影响国际学生决定,还有待观察。“至于影响有多大,要看今年9月之后,还有多少人来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