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特科的这些保密铁律,至今仍是教科书
注:本文原刊于中国媒体《保密工作》2025年第3期,内容有删改
1927年9月底至10月上旬,党中央陆续从武汉秘密迁回上海。当时,上海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不断有同志被捕或牺牲,更有立场不坚定者脱党,甚至叛党投敌、出卖同志。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党的情报和保卫工作格外重要。为此,党中央于1927年11月在上海组建中共中央组织局特务科,即“中央特科”。
在残酷的斗争中,党将保密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而中央特科由于性质特殊,保密纪律更为严格。这些保密纪律,在当时最大限度地确保了党组织和同志们的安全,成为中央特科可以长期坚持战斗在白色恐怖下的有力保障。
树立严格的保密意识
工作内容不能向任何人透露
工作内容必须严格保密,是中央特科一项明确的纪律要求。所有工作人员要做到不该问的不问、不该看的不看、不该说的不说,哪怕是上下级之间、同志之间,甚至是亲属之间,不经允许也不能谈论工作。
实施垂直领导单线联系
工作人员身份严格保密
为了避免一个人暴露,牵扯出其他人,中央特科规定:同志们根据各自工作内容和活动对象条块分隔,实施垂直领导单线联系,并使用化名、代号加强身份保密,严格限制相互间往来;内部机构避免混同行动,各机关之间不允许发生横向交错关系。这些规定保证了大多数同志只知道自己所在条线的情况。
中央特科机关旧址纪念馆外景
在中央特科工作了7年多的陈养山,是我们目前所知的在特科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位同志。他回忆说,只知自己的工作情况,连工作单位的名称“中央特科”,也是1936年到西安后才知道的;同样,曾在中央特科工作过的姚子健,直到2001年,才非常偶然地得知自己60多年前的工作关系是在中央特科;还有许多同志终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曾是中央特科的一员,只知道是在为党工作。
切断其他社会联系
组织内外保持一定隔离
为避免暴露,除有特殊身份掩护的人员之外,中央特科成员的住址和行踪必须严格保密。他们深居简出,不轻易与人结交,不与其他白区工作人员一起办公,不参加任何公开活动和群众运动,由外单位调来的同志也必须与原单位切割,以确保中央特科内外保持一定隔离。
1931年5月,潘汉年接替陈赓,担任中央特科情报科科长。在此之前,潘汉年长期在文化艺术界和宣传工作领域活动,但在转入中央特科之后,便突然“销声匿迹”。如果不可避免地与熟人碰面,潘汉年便一反往日的谈笑风生、滔滔不绝,尽量表现得“灰色”一些,给人以不明究竟或已经落伍了的感觉。他的老朋友、和他曾经在同一个支部活动过的著名作家楼适夷对此回忆说,那时“汉年已是一个完全的地下工作者,再没有地方去找他聊天了。但有时会偶然碰到,笑笑,点点头,三言两语。如果是在马路上,则大家不理,也不知他在干什么。总之,是很机密的。”
一切行动严防泄密
对泄密叛徒严惩不贷
在中央特科工作中,防范泄密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在情报传递过程中,中央特科就防范泄密也有规定。资料显示,当时,同志们只能交流应对环境和敌人的一般经验,比如暗语和暗号的使用、情报的密写与密藏、伪装与话术的原则等,而对于传递情报具体的技术问题是不允许随便交流的,以防有人发生意外后,给工作造成新的困难。
对于泄密的叛徒,党中央和中央特科严惩不贷。1931年4月,时任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被捕,随即叛党投敌,帮助敌人捕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给党组织造成了巨大危害。1931年5月,党中央发出了永远将顾顺章开除党籍的通知。同年1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了对顾顺章的通缉:缉拿和扑灭顾顺章叛徒,是每一个革命战士和工农群众自觉的光荣的责任。对违反保密纪律的行为决不姑息,对因违反保密纪律给党组织造成严重危害的叛徒严惩不贷,凸显了党组织对待中央特科保密纪律问题坚定的决心和态度。
中央特科(油画)
回首烽火岁月,正是因为有着这些严格的保密纪律,中央特科才能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革命任务和历史使命上来,在白色恐怖极为严重的环境下,克服困难、经受考验、谱写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