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 - 北京的王牌
《法兰克福汇报》发表评论称,在与美国的贸易冲突中,中国动用了一个西方舆论几乎未曾关注的武器:那就是中国在全球原材料供应链中占据的垄断地位。这无疑也是北京最锋利的武器之一。 这篇题为《中国原材料的警示》的评论写道:
“这一冲突并非突如其来。此前,中国就曾巧妙地将各国获得其原材料的渠道作为一种政策工具。上一次出现紧张局势是在2023年的夏天,当时中国开始限制镓和锗的出口。这些金属在半导体制造中至关重要。随后出口管控又被扩大到用于电池生产的石墨、用于军工和太阳能的锑。今年以来,被纳入出口管控的原材料仍在进一步增加。
然而,做到原材料供应多元化却谈何容易。让我们来看一看中国是怎样在原材料领域获取垄断地位的。这一方面涉及原材料的生产:在稀土开采和加工领域,中国占据着主导地位,特别是重稀土方面,目前只有中国在进行开采。其他稀土资源虽然遍布全球,但从矿石中提炼出这些宝贵的金属,却需要经过复杂的化学程序以及其他加工工序。而在精炼工序方面,中国几乎拥有垄断地位。”
《法兰克福汇报》评论指出,虽然中国只占全球稀土开采总量的70%,但91%的精炼工序却是在中国完成的,因为世界其他地区缺乏相应的加工能力。而类似这样高度依赖中国的例子还有很多。
91%的稀土精炼工序都是在中国完成的。图为稀土原料铈、钇和钕。
实现原材料自主至关重要
“世界已经离不开来自中国的原材料。这种依赖关系的形成,是因为全球化快速推进的年代里,工业国家巴不得将原材料产业拱手让给中国,而自己则专注于价值链中更有利可图的环节。更何况,这样还能巧妙避开本土严格的环保标准以及来自民间的抗议呼声。
《法兰克福汇报》:中美贸易战休战九十天,但西方不应因此掉以轻心。
现在,斯堪的纳维亚、葡萄牙或塞尔维亚也在尝试自行开采稀土材料,但已然成为惯性的排斥反应依然随处可见。
当前的风险在于:由于中国重启了缓和姿态,各方对实现原材料自主的努力有可能会再度松懈。而这样的松懈可能会是一个致命错误。一些企业已经开始预想最坏情景:即中国永久切断原材料出口,转而出口本土生产的整车或成套设备。
布鲁塞尔和柏林的政治领袖们必须把寻找新的进口渠道、建立本土生产设施以及有效的回收体系,当作头等大事来推进,因为这事关欧洲的经济独立。”
李嘉诚同北京的恩恩怨怨
出售巴拿马运河两座港口的计划,将香港富豪李嘉诚推向了中美贸易战的风口浪尖,中国官媒甚至痛批李嘉诚“卖国”。《新苏黎世报》发表长篇报道称,多年来,李嘉诚一直是中共当局的‘眼中钉”,“这位亿万富翁以大胆举动、在媒体上的争议性言论及特立独行的商业决策,屡屡引发北京政府的不满。”文章写道:
“2012 年,李嘉诚最终决定同北京开始公开对抗。当时习近平还是复杂香港事务的国家副主席。这一年三 月的香港特首选举中,李嘉诚公开支持亲商派候选人唐英年,这令习近平非常恼火。因为习近平希望亲北京的候选人梁振英当选。尽管多方努力劝说,当作为 400 人选举团成员之一的李嘉诚仍不改初衷。据称,这次候选人之争也是李嘉诚与习近平‘决裂’的起点。
新苏黎世报:2012年香港特首选举,为李嘉诚和习近平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此后,李嘉诚开始逐步撤出在中国的投资。他先后出售了大批酒店、商场和写字楼。其中出售东方广场最为引人关注,这里当时是中国最大的购物中心之一,距离天安门广场仅两公里之遥。这一举动在中国互联网上引发众怒,李嘉诚遭到谩骂和抨击。2019 年,李嘉诚对香港反送中游行者表达同情,则更进一步强化习近平对他的不满。
关于出售巴拿马运河两个港口的问题,相关决定可能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做出。有消息称,中国希望将港口归属问题作为与美国就贸易战谈判的筹码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