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尽在不言中,更多中美瑞士会谈现场照片流出
墙内自媒体货殖新传文章:“不卑不亢,老成谋国。”
我想用这八个字,形容中方代表在瑞士与美帝财长贝森特谈判时的神情、姿态等身体语言。
从动作看,有争、有忍,有底气、有委屈,这张照片,虽不能与泽连斯基见川皇相比,但也足够传神。
相比刘副总当年见第一任期的川皇,恍如隔世。
刘副总当然也有相忍为国,但在气势上,面对川皇的霸道,全球广受欢迎的政治家泽连斯基也只能咬碎了牙、搓破了手,刘副总又能奈他何。
何况两人地位悬殊,又挤在人家逼仄的办公室里,连个像样的谈话空间都不具备,更像是下属向领导汇报工作。
这次,贸易战已打成这样,双方都探明了对方的底细,也摸清了自己软肋,再不用藏着掖着,那就直接进入正题吧。
刘副总当年见第一任期的川皇
刘副总当年见第一任期的川皇
可以看出,中方领导胸有成竹、身体柔软,绝不受“不跪”那种公牛言辞影响,可谓老成谋国。
国际媒体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们用“中国经济官员正试图像人类一样说话”为题报道了瑞士会谈。
这句话其实并不扎眼,而是化用了我们的口语“说人话不要说官话”,意思中方代表不念稿子不讲官话,而是讲听能懂的实在话。
这家媒体也说了,“更温和的沟通方式可能有助于日内瓦谈判”。
不要动气,好好说话。
从下面两张合影看,面对镜头,中方领导显出一个领导该有的体面和风度;尽管对方正部级的贝森特,要么高昂头颅,要么看着别处。
在葡萄架下的三张合影中,贝森特也是这副样子。要是搁在往日,可能负责外交礼仪的官员已经提出异议了。但现在是特殊时期,相忍为国吧。
一方面,他确实个头高,摄影师可能会感受到仰拍的压力。另一方面,他在其他场合的照片,也都是这个样子。说明他没有地方工作履历、缺乏组织培养,当领导还是嫩了点。
在下面这张会议开始前的合影中,贝森特面向镜头摆POSE,中方领导则正在为即将开始的谈判蓄力:
下图就更加是了,贝森特轻松地靠在沙发椅背上,中方领导右臂环抱,躲开了贝森特的目光,双方呈90度角,显然是走到了十字路口。
在非正式场合,贝森特排行走时一点谦让也没有。这要是在山东,估计我会冲上去拉小贝的袖子。
在与美方官员打招呼握手时,中方领导表现出恰如其分的热情,一看就是几千年的修行。
在跟瑞士官员握手时,更是未站稳即伸手握住,表现出对撮合双方谈判的感谢:
从下面几张陪同人员抓紧时间单个紧张交涉的照片看,谈判确实取得了重大进展,应该是在就一些遗漏的细节或文本进行最后的确认。
领导可以稍稍放松一下神情了:
但在下图中,中方官员斗鸡似的发型和动作,将美方小子逼到了墙角,令人精神大振:
会议结束,久久不忍离去,明显意犹未尽,太平洋暖风劲吹。
他们这些国外的记者除了跑得快,抓表情确实是一把好手,有些重要消息,一切尽在不言中。
此次协议达成,虽然美方仍然加了税,但好过经贸直接脆断。
当然,后事怎么样,还有很硬的话题要谈。贝森特这两天就直接打明牌:
美国在新冠期间的战略物资供应受制于中国,因此药物和半导体等要脱钩。
除了战略产业,中美两个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不能脱钩,但要解决贸易逆差问题。
他们这个提法,当然要斗争。但是话挑明了,生意就是各取所需,不要动不动拔剑相向,又不是打鸦片战争。
再说了,有些事情,拉长历史,未必完全是坏事。我们的周末双休,就是加入WTO时他们强加给我们的。
多少着眼于远方吧。在2008年,就有一位经济智囊,和一位计划单列市的发改委主任讲过,东西卖不动,一般国家都是发钱给消费端,从去库存开始重启经济循环;而中方则通过放贷给生产端,通过发工资拉动消费重启经济。
但他们也警告,如果一味扩大产能,内需又起不来,可能会引发其他国家的反弹,毕竟他们也有生计问题。
现在,怎么说呢,不做结论,只说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就算他们不逼,我们也不能一味地以低工资来竞争,也该主动调整以改善生活了。
而非上图那样消费占GDP比重一路不升反降。
否则,发展经济的意义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