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普及后 人类越发“穷忙”

联合早报网 2025-05-15 20:08+-

作者谢伟铿: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问世至今已三年,从最初的新奇工具变成今天的日常应用。近期一波“吉卜力风AI图”的网络热潮,不只再度彰显GenAI进入大众文化,也让人不得不面对实际问题:人的产出越来越快、更加高能高效,但,生活品质有改进吗?

“每天都在忙,但好像什么都没完成。”这句话,道出当代人的共同写照。这种现象有个专有名词,叫做“穷忙”。所谓穷忙,不是指经济上的贫困,而是一种时间与精力上的“赤贫”:整天忙碌,却缺乏产值、方向与意义。

我们正从知识型经济迈入智能经济时代。过往需要靠记忆、逻辑训练的知识工作,正被AI高速取代。从AI生成报告、分析数据、创作图像,一步步削弱传统学习与记忆的价值。这时的人犹如面对新一波工业革命,要追赶潮流,在工作上学用AI,免在裁员潮下被淘汰。但科技日新月异,连科技人员也疲于奔命时,普罗大众就更是过度投入在琐碎、低价值或重复性的工作中,即使看起来很忙,实际上却没有累积资本、技能或精神上的成就。这种“忙”常常来自外部节奏压力,例如在网上学习新潮流及去显示自己跟上(看吉卜力风潮)打卡、回复同事家人朋友信息、学习以GenAI工具处理冗务,缺乏自主掌控时间的能力。

试想一名打工族,白天在办公室赶报告,晚上加班至深夜,回到家后还要应付工作群组的信息,一边滑手机、一边觉得时间不够用。看似忙碌,其实没有时间真正学习或思考,甚至连身心健康都被透支。这就是典型的“穷忙”。

谢伟铿:AI普及后人类越发“穷忙”

发明钟表前,时间并非切割的;工业革命后,人类成了时间的奴隶。在钟表普及之前,人类对时间的概念是“流动性”与“循环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时间与自然节奏同步,农夫看太阳种田,渔民看潮汐出海。这种生活节奏没有明确的分钟、小时压力,除了天然的公鸡外,也没有闹钟提醒。时间是一个可以“感受”的东西,不是用来管理的工具。18世纪工业革命带来最大的改变之一,就是对“时间”的量化。工厂生产讲求效率、标准化与纪律。钟表开始进入工作环境,工人须按时上下班(打卡由来),“迟到”变成错误,“效率”变成衡量价值的指标。从那时起,我们不再随自然作息,而是随机械时间运转。忙碌成为一种义务,而非选择。

随着工业社会转向知识与服务经济,工作场景从工厂转移至办公室。办公室虽然没有烟囱与机械声,但生产力压力未曾减少,反而更隐形:报表、关键绩效指标、电邮、会议——工作变得无形却无限。工人换成上班族,打卡依然存在,只是换成打开笔电或登入Slack(编按:工作效率管理工具)的瞬间。有了手机与即时通讯软件后,工作与生活的界线几乎消失。老板可以在任何时间找你,工作像渗透的雾气,弥漫在每一个生活空隙。即便身体下班,心智仍处于待命模式,让人更加穷忙,却又无法明确指出哪一刻真正工作或休息。

现在,AI本该让人更有效率,减少重复性质工作。但事实是,许多人反而被迫加速适应——学Prompt(提示)到Prompt工程师开始失业、追新工具、天天更新技能。AI提升资讯流速度,也提升焦虑感。每天都在追着下一个“必会工具”,怕被淘汰,怕慢一步就失业。知识型工作者从过去的“回应机器”,变成现在的“升级机器”。

我们本应驾驭科技,如今却常被科技驾驭。社交媒体与演算法推送让人焦虑不已,“我是不是落伍了?”“大家都在用那个AI工具,我也得赶上!”这些不安推动人们追潮流、拼内容、卷效率,最后反而迷失方向。当AI生成的内容越来越多,人类变成为AI“修正”“补漏”的廉价编辑工,或永远追逐的学习者。

“穷忙”不是科技带来的错,而是我们选择如何使用科技的结果。AI时代最需要的,不是更快的手速,而是更清晰的判断力。我们该问的不是:“还有什么我没跟上?”而是:“这样的忙碌,值得吗?”唯有重新界定价值与成果,人才能摆脱穷忙的回圈,不做时间的奴隶,也不做科技的奴仆。这就取决于选择与取舍的智慧。

作者是数码科技从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