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消费数据告急 五一市民只打卡不花钱

大纪元 2025-05-08 08:56+-

作为中国消费风向标的上海,却在今年第一季度和五一假期惊现比往年更低迷的现象。

上海市今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3月份商品零售总额更是同比下降了14.1%。五一黄金周的到来本应是提振消费的关键节点,然而上海人的亲身经历和观察以及个人的消费情况,均揭示了节日期间民众消费依旧低迷的现实,甚至延续了一季度的颓势。

上海3月份商品零售总额同比暴跌14.1%

上海是中国大陆最重要、最繁华、收入最高、市区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历来是中国消费市场的标竿。

近期,中国各省市陆续公布了2025年一季度的消费增速数据。据上海市统计局的数据,今年一季度,上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减去其官网已经公开的1—2月的商品零售总额2,777亿元(人民币,下同),上海3月份的商品零售总额为1,280亿元,比去年3月的1,491亿元,大幅下降了14.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的同比下降,以及3月份商品零售总额高达14.1%的跌幅,反映出上海消费市场正承受着压力,这与消费动力不足等因素有关。

“消费动力不足”包括:消费者信心不足:对未来经济前景的担忧,可能导致人们更倾向于储蓄而非消费;可支配收入增长放缓:如果居民收入增长停滞甚至下降,自然会影响消费支出;房地产市场低迷: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不仅直接影响相关消费,也可能通过财富效应和预期效应抑制其它消费;就业压力:就业形势的不稳定会让消费者更加谨慎地花钱。

五一小长假在中国被称为“黄金周”,主要原因是官方为了刺激经济和消费。官方通过将法定假日与前后的周末调休连接,形成一个连续多天的长假(最初是7天,后来有所调整),目的是鼓励民众外出旅游和消费,从而拉动国内经济增长。连续的长假为人们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进行较长距离的旅行和较长时间的休闲娱乐。这使得五一期间成为一年中重要的旅游和消费高峰期。

“上海五一假期和非假日一个样”

目前人在上海的知名博主“梅大师”从自身经历讲起,揭示了上海人只到旅游景点打卡,不消费的现实情况。

他在视频中讲到,五一期间,他去了上海很多地方,包括传统意义上上海比较热闹的地方,如南京路、淮海路、外滩和徐家汇等商业区。也去了老外聚集区、同乐坊等地。他说,通过他的所见所闻和一些报道,能拼凑出上海五一假期和非假期无区别的链条。

他说,5月6日是假期后的首个工作日。他当日早上9点和朋友约在徐家汇的一个咖啡馆(地理位置极佳)。为什么约在这个咖啡馆?他说,第一,价格便宜,38元的套餐,有咖啡,有面包;第二,人特别少,这个店又特别大特别干净。

他说,5月2日那天(假期中)我就被朋友约在这家咖啡馆,也是早上9点。但是今天“让我很吃惊的是什么?今天是假期后的首个工作日,早上9点到10点这个时间段,这家咖啡馆人流量竟然和5月2日一模一样,没什么人。”

这家咖啡馆的现状是上海今年五一期间营业状况的一个缩影。“上海有很多地方,哪怕是你觉得应该在假期很热闹的地方,就像徐家汇、南京西路等,但是假期人就是不多。假日非假日,是一个样子。”

位于武康路的武康大楼是上海一个著名的网红景点。“梅大师”在五一期间特意去那里拍视频。他说,很多人端着相机在那儿拍照。其中很多人是在那个网红景点打个卡,不消费。

他感慨道,现在中国的节假日特别流行“穷游”。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很多人是“穷游”,或者尽量少花钱。所以导致网红打卡点人满为患。商店里面,或者真正消费的地方却没什么人。“假期和非假期基本上一个样,这是我看到的情况。”

他认为,这种现象不仅在上海发生,全国很多地方都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据官方公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西藏自治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11.1%,为全国最高。

“梅大师”说,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消费增长都大幅下降,为什么有的地方竟然一季度消费增长能够上升百分之十几。对此质疑,他表示,“反正这是国家公布出来的数据,要质疑就质疑(官方)统计局吧。”

“梅大师”在微博有超过21万粉丝,在其它社交媒体平台也拥有万级粉丝。

上海市民:尽管很卷 但仍然没有消费欲望

博主“九儿”近日表示,他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今年五一假期的四天里,他的总开支只有两百元。自己总是没有消费的欲望。

他说,在上海吃、穿、住、行等方面,很多商品相对2023年和2024年的价格都大幅下降了。“其实上海已经很卷了,很多非常卷的小店,特别是一些新开张的店,它的价格低到离谱。”

他表示,因为大家都在消费降级,所以现在相对比较贵的东西是越来越少有人问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