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满分亚裔的哈佛 在给差生补初中数学?
最近,马斯克在X上发了一道面试题,其实是是国内二三年级水平的数学题:6÷2(1+2)=,评论区1、9、6、5等答案都有回复。
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居然困住了美国网友...
不久前,哈佛大学也破天荒地为部分新生开设了中学数学补习课。
作为全球最精英学府的学子,居然连初中数学都没有掌握?他们到底是怎么进入哈佛的?为什么哈佛不录取数学成绩好的学生?
哈佛也要补数学,精英教育开始倒退?
哈佛大学最近上线了一门名为“Math MA5”的数学新课。
与以往高阶数学课程不同,这门课讲的不是微积分、线性代数,而是代数、几何和量化推理这些高中生应当掌握的基础知识。
课程名称非常直白,“Remedial Math”,也就是“补救数学”。毫无疑问,这门课是专为数学能力不足的新生开设。
虽然课程内容很基础,但学习强度却非常大,每周上五天,持续整整一年。
相比之下,原本的MA与MB数学课程每周只有两节课,可以看出Remedial Math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了。
哈佛开设初中数学补习班?这点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有人讽刺道,哈佛大学在历史上第一次被迫为本科生提供代数补习课程。
也有人质疑道,哈佛大学提供数学补习班,那它和社区学院有什么不同呢?
甚至有人批评,在学费不断上涨、科研经费紧张的背景下,用顶级教育资源为部分学生“补中学数学”,真的合理吗?
哈佛方面对此的解释是,这些数学能力对今后走向社会的学生至关重要。也有评论认为该举措体现了对多元背景学生的关怀。
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但真相恐怕不止于此。
根据哈佛给高中生的选课建议,其中有一条提到——学生应在高中阶段完成四年系统数学学习,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问题来了,代数、几何这样的内容本应在9-10年级阶段学习。一个高中毕业生连基本的代数都不会,又是如何被哈佛录取的呢?
有人猜测,这是成绩膨胀带来的直接后果。大学录取尤其看重GPA,这就导致高中对高GPA的痴迷。
而且一些高中为了保护学生情绪,老师能给的最低成绩是50%,即使这个学生根本没有参加考试、没有提交作业。
另一种猜测是运动员和传承录取让大批学术不合格的精英二代进入了哈佛,拉低了学术水平。
根据哈佛大学公布的学术数据,2025届新生SAT平均成绩为1494分,ACT为34分。运动员SAT平均分为1397分,非运动员SAT成绩为1501分。
家庭收入低于40美元的学生的SAT平均成绩为1443分,而家庭收入超过50万美元的学生平均成绩为1520分。
传承录取学生学生的SAT平均分为1523分,非传承录取的学生SAT为1491分。
事实上怎么会有人SAT成绩优秀,却不会做基础代数呢?
由此可见,传承录取并不是所谓的“差生”,恰恰相反,他们拥有更多资源可以让成绩更优秀。
哈佛大学之所以录取大量连中学代数都不懂的新生,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
过去几年,大学招生中放弃了基于学术能力的选拔,转而采用基于身份认同的招生政策,从而导致学生整体学术水平下降。
而这些被录取的新生,其实并没有具备进入哈佛课堂所需要的数学能力。
以往由标化考试筛选出的基础能力差异,现在只能靠入学后的“补课”来弥补。
在口罩期间,哈佛大学以公平的名义取消了标准化考试要求,结果却给自己带来了这个烂摊子。
拒绝SAT满分亚裔,哈佛正在自毁护城河
哈佛应该是世界上最精英的大学,它的录取过程应该既公平又有竞争力。
但是哈佛为部分新生开设代数补习课程的做法,却暴露出一个令人震惊的现实,一些哈佛新生竟然连中学数学的基本技能都未掌握。
有人质疑,如果这些学生被录取后还需要补习初中数学,哈佛也没有必要设置有录取标准呢,不如干脆通过抽取录取学生。
要知道,哈佛大学2024fall申请季收到了54,008份申请,而录取名额只有1,647个,录取率只有3%。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哈佛完全有能力优先录取数学成绩优秀、学术准备充分的申请人。
那么,为什么这些数学成绩优秀的申请人被拒之门外,反而录取了那些入学还需补习中学数学的学生?
答案其实很简单:不是不能,而是不想。
在过去几年,哈佛等顶尖大学越来越强调DEI(多元、公平与包容)原则,这一理念的扩张,也重塑了顶尖大学的录取标准。
原本以标准化考试、学术能力为核心的选拔体系,逐渐被身份背景、成长逆境以及个人叙事所取代。
标准化考试也被扭曲为歧视的工具,在口罩问题期间大学纷纷实行标化可选政策,但恢复正轨后,大学只是缓慢作出调整。
乔治城大学的招生院长Charles Deacon在受访时表示,很多大学管理者其实都充分了解标化考试的价值,但他们担心如果恢复考试,会在校园和媒体间引发舆论。这在政治上是不正确的。
于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值得进入哈佛”的标准,就从可量化的成绩变成了模糊不清的社会标签。
这些新标准带来的结果是,学生素质的整体滑坡,越来越多基础能力不过关、却因族裔身份被优待的学生进入哈佛。
而真正靠实力取得高分的学生,特别是亚裔,却被挡在门外。
Jon Wang,18岁华裔男生,SAT总分1590,数学部分满分,高中GPA高达4.65,结果被包括哈佛在在内的16所大学拒绝。
在名校“身份优先”的背景下,亚裔申请者成为DEI最直接的牺牲品。
多项研究显示,在美国高校录取中,亚裔学生需要比白人高出140分、西语裔高出270分、黑人学生高出450分,才能获得同等录取概率。
Jon Wang接受采访时提到,亚裔被哈佛录取的几率约20%,而在背景条件相似的情况下,非洲裔与拉丁裔申请者的录取率可能高达95%以上。
过去的《平权法案》试图通过制度性倾斜修正历史不公,但在执行层面,它早已悄然异化成另一种不公平。
对学术标准的持续妥协,不但伤害了真正的优秀学生,也动摇了顶尖学府赖以立身的学术根基。
哈佛大学数学项目主任Brendan a.Kelly表示,部分学生不具备我们下游课程所需的基础技能,数学补习是希望确保学生从第一天开始就走上成功之路。
但是如果哈佛不招收不合格的少数族裔考生,那么很大可能不需要开设这个额外的中学数学补习班。
如今令人好奇的是,哈佛大学需要补习代数的孩子中到底有几个是亚裔?
不惜一切代价追求DEI,最终的结果就是自食其果。
藤校毕业生光环破碎,学术信任危机来了
最近这几年,藤校毕业生饱受争议,曾经被争抢的天之骄子如今纷纷被华尔街、被科技大厂“抛弃”。
围绕在他们身边的标签也从“名校精英”变成了“德不配位”。
其实这几年毕业的学生都是“特殊的一代”,由于前几年特殊情况,他们有的被迫上网课,有的是得益于远程考试、标化可选政策顺利进入大学。
当他们终于走向职场,却在工作中暴露出基础能力薄弱、独立思考能力不足、应对现实挑战能力较差等问题。
越来越多雇主对名校学历的信任度也在动摇,尤其是当万里挑一的哈佛新生也要补习初中数学时,藤校文凭的价值又在哪里?
众所周知,名校价值从来不仅在于其教育质量,更在于其严苛的选拔机制。
但近年来,为追求“多元、公平与包容”,不少名校在录取上,降低标准录取了大量能力不达标的学生。
这些学生进入课堂后难以跟上节奏,不仅陷入学业困境,还有可能影响整体教学质量与学术氛围,学位的价值也因此降低。
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声音开始质疑“标化可选”政策的科学性与公平性。
布朗大学校长 Christina Paxson明确指出:相较于高中成绩,标化成绩更能准确预测学术成功。
哈佛经济学教授Raj Chetty、哈佛社会学教授David Deming以及斯坦福经济学家John Friedman共同研究发现,标化成绩较高的学生更可能在大学中表现突出、更容易获得顶级研究生院录取或一流企业的聘用。
现在,认清真相的名校陆续恢复标化提交政策,8大藤校中6所大学已经明确恢复,而一些保底校也回到标化时代。
对于亚裔学生,尤其是中国申请人来说,这或许是一件大好事。
前段时间,麻省理工学院公布的新生录取情况和往年大不同,亚裔学生录取率直线上升至47%,几乎占了所有新生的一半。
其他名校亚裔学生的入学率也都有提高,比如哈佛大学,虽然没有透露具体的新生族裔比例,但也公开承认亚裔学生占比将比往年上升约10%。
这并不是因为亚裔学生变强了,而是他们本就强,只是终于不用再为政治正确让路。
哈佛有史以来第一次开设中学数学补习课,更像一记警钟,敲醒那些“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精英大学。
未来,精英大学想要重新赢得社会的尊重与雇主的信任,就要重新拾起对“学术”的敬畏,把“能者为先”重新写进招生简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