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十万都算穷” 加州贫富结构失灵警号

星岛日报 2025-05-07 14:44+-

加州住房与社区发展部(HCD)最新公布的《2025年州收入限制报告》引发广泛关注,根据新准则,旧金山、圣马刁县、马林县及圣塔克拉拉县的“低收入”单人家庭门槛已突破十万美元,达至每年109,700至111,700美元,即每月收入近八千五百元仍被政府视为“低收入户”,凸显湾区生活成本对一般市民构成沉重压力。

二埠沙城资讯站

根据该报告,“低收入”定义为家庭收入介乎当地中位数的50%至80%,而2025年此一标准比2020年平均上升超过两万五千美元,当中圣塔克拉拉县更较五年前暴升三万三千元,成全州升幅最高地区之一。

此一变化实际反映出市民普遍面对的困境——即使拥有稳定全职工作、收入达六位数,仍无法负担地区内的租金、食物及基本生活开支。根据Zillow数据,旧金山一房单位平均月租逾三千元,而一份年薪十万的工作税后收入扣除租金,余下所剩无几,难以应付医疗、交通与日常支出。

房屋市场失灵:供应弹性过低

湾区多个县市的“低收入户”门槛突破十万美元,反映出劳动市场、住房市场与公共政策三方面出现严重结构性扭曲,构成经济学上所谓的“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平等。

房屋属“非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供应不弹性商品。以湾区为例,地方政府对土地使用与建筑密度实施严格规管,限制多层住宅与廉价屋兴建,加上建筑成本高昂,导致供应曲线极度陡峭。

在需求大增(如科技业复苏、移民人口回流)情况下,房价迅速上升,而供应无法及时调整,形成“结构性短缺”。市场价格不再反映实际可负担能力,而是少数高收入族群的承受上限,导致中低收入家庭被迫退出市场。

实质收入停滞与生活成本上升

即使年收入达到六位数,看似中产或中上阶层,但由于物价、特别是住房成本急升,实际购买力出现大幅滑落。这是典型的“货币幻觉(money illusion)”:收入看似增加,实际生活水准却下降。

在物价指数(CPI)上升的情况下,即使政府调高低收入资格门槛,实际上只是对通胀的被动反应,并未改善个人生活条件。

财富集中与边际效益递减

边际消费倾向(MPC)在高收入群体中较低,意即收入越高,新增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越小。反之,中低收入者对每一分收入的依赖更高,消费占比大。

当地区性收入与资源集中于高科技产业与资本持有者手中,而中层居民的边际生活成本遽增,整体社会福利反而下降。即使地区GDP总量上升,真正提升生活质素的人口比例极低,出现所谓“成长无感”。

政策扭曲与“社会补助中产化”

传统社会保障设计以援助最贫困阶层为目标,但当中产家庭亦需依靠补贴(如可负担房屋、医保补助等),即说明市场已无法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此为经济学上的“政策替代市场失灵”。

政策补贴本应短期应急,而今则演化为结构性依赖,意味“市场定价”与“实际需求”之间的落差已到制度无法修补的地步。

专家指出,加州长年住房供应严重不足,配以疫情后人口回流、科技业扩张、利率高企等多重因素,导致租金与楼价高企不下。若政府未能针对性地兴建可负担房屋、简化建屋审批程序、及控制地区性通胀,则未来所谓“低收入”门槛恐继续攀升,形成“人人皆穷人”的怪现象。

报告同时指出,州府设有“持平政策”,保障已合资格的家庭在门槛变动下不会失去补助,但未能遮掩中产族群急剧下滑的趋势。当“低收入”不再低,象征的,是中产地位的瓦解。市民面对的,不只是数字上的收入问题,而是一场真切而普遍的生存危机。

“年薪十万被视为低收入”并非单纯的统计调整,而是房屋市场失灵、政策无力、实质收入萎缩及财富分配失衡的综合反映。

一个社会若连全职专业人士都难以维持基本生活,将触发中产瓦解,削弱整体经济稳定性。要解决此问题,单靠加薪或补贴并非根本之道,唯有从制度层面重构土地使用规划、放宽建屋限制、改革税制与公共支出结构,才有机会扭转现状。